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新思考

来源:二三娱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新思考

作者: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4期

【摘 要】 文章简介了平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分析了平凉特色文化建设现状,提出新形势下平凉特色文化建设思路:树立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理念;立足本土资源,科学构建文化品牌;加强对文化载体的建设,构建特色旅游文化;大力培养文化人才。 【关键词】 平凉市;特色文化;文化建设;文化名市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为开发平凉文化资源,推动平凉经济发展,中共平凉市委、市政府分别于2004年10月出台了《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2004—2020年)》和2012年3月下发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意见》,这对挖掘平凉市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着重要意义。 一、平凉市特色文化资源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全市有馆藏文物33268件,其中一级文物199件,居甘肃省第二。西周青铜器、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和大云寺佛舍利金银棺等被誉为“中华之最”。有古遗址1193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145处,古窑址1处,古城址35处。有古墓葬313处,其中商周墓葬(群)23处,秦汉墓葬(群)138处,三国两晋墓葬1处,北魏北周墓葬2处,隋唐墓葬11处,宋夏(金)墓葬61处,明清墓葬73处,名人墓葬4处[1]。早在2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形成了女娲文化和西王母文化。此后,又逐步形成了崆峒文化、商周文化、丝路文化、成纪文化、皇甫谧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

这些优势和特色,为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2011年,平凉市结合自身文化优势,以崆峒山现有的百余种野生中草药为依据,以低碳环保、休闲养生为基调,围绕崆峒山宝贵的养生资源,精心推出养生系列产品,为打造以“绿色平凉”、“宜居平凉”和“养生平凉”为主题的平凉特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平凉市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平凉市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截止2011年,共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327家,涉及旅游、演艺、音像、娱乐、网络、艺术品、图书报刊、出版印刷等十几个行业,据初步统计,全市文化从业人员达7780余人,[2]先后创作各类文艺作品430余件,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艺、文学作品300多篇(件),新创大型剧目26部,小戏、小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9个,歌曲105首,舞蹈67个。[3]但这些文化行业的规模小且数量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其一,除娱乐业和旅游业发展数量较多速度较快外,文化产业的其他行业基本上是空白的;其二,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和对文化人才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三:由于观念滞后,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以及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界定不清,造成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所以,只有将平凉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规划好,开发好,利用好,整合好,打造最具特色的文化知识品牌与旅游产业,才能极大地推动平凉特色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三、对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思考 1、树立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理念

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讲,文化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是树立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以,要发展特色文化,就不能拘泥于发展文化本身,应充分考虑该地区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心理,探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财政状况、社会心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清晰认识和把握了基本常识,才能制定出符合特色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第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走好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步;第二,要彻底理顺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不能就文化看文化,坚持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第三,要从长远利益着眼。文化是一种特殊商品,其效益具有实现的长远性,不可只看重眼前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的长远利益;第四,要将文化发展渗透于城市建设之中,把平凉市作为一个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来规划,使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发新的市场需求。 2、立足本土资源,科学构建文化品牌

特色文化发展的根本,是创建具有地方与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平凉市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相结合的养生文化,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应重点突出“养生文化”。创意策划“崆峒古镇”、“古灵台”、“古成纪”等一批文化古城,按照所属时代的城市特色,做好古城规划;开发崆峒生态旅游项目,充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整合、提高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使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对文化载体的建设,构建特色旅游文化

旅游景点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要以旅游景点为主,以提升景点文化内涵为主导,在空间布局上初步建起具有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七大文化旅游区”,形成以文化体验、修身养性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以崆峒文化为核心,以成纪文化、商周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为两翼,以关陇文化、丝路文化为点缀。以崆峒山景点开发为主体,以古成纪、古灵台、王母宫、皇甫谧读书台、皇家花园、龙泉寺、紫金山、莲花台、宝塔博物园等景点开发为重点,充分开发平凉市的旅游资源,发挥旅游景点的载体作用,完成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与修身养性,从文化的内涵上,达到对文化的“既整既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大力培养文化人才

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文化经营人才队伍、文化专业人才队伍[4]。今年来,平凉市在人才的培养上有一定的力度,但就当前来看,文化人才对于平凉当地文化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不能充分地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当前的文化人才同外国游客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难以避免“文化休克”现象。因此,文化人才的培养仍是平凉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平凉市应与设有文化产业发展专业相关的高校合作,促成订单式教育模式。与高校协商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要求,从学生入学、接受教育、最终学成毕业等几个环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评估,完成对文化人才的需求。同时,要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平凉自然、风俗、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丰富深厚。正确分析和合理规划整合该区域文化资源,对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项目和优势文化品牌,提高平凉文化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提升平凉市文化综合实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3] 甘成福.强基础提实力快发展——平凉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综述[J].发展论坛,2011(03)51-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