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闲阶级论》的制度分析方法

来源:二三娱乐
188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oo9/5 《有闲阶级论》 的制度分析方法 严怒稹 摘要:《有闲阶级论》是凡勃伦的最负盛名的学术著作,建立了 凡勃伦所指的“制度”就是人类思想和习惯的产物。他提 出,“制度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就其性质而言它就 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映时的一种习惯方式。而这些 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由此,凡勃伦从社会进化论角 对经济行为的制度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用整体主义原则分 析制度演变、用二分法解析制度结构、用制度分析工具剖析有闲 阶级特征等三方面。《有闲阶级论》的制度分析方法不仅具有实 践意义也具有学术意义。 关键词:有闲阶级论;制度分析;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9)5—188—02 作者: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有闲阶级论》是人们对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凡勃 度对制度的产生进行了具体剖析。他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四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野蛮时代;第二个阶段是未开化时代的较 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未开化时代的较高阶段(即掠夺文化阶 段);第四个阶段是金钱文化时代。野蛮时代,不存在有闲阶级, 部落处于和平状态,而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阶段到未 开化阶段的转变中逐渐涌现出来的。在未开化的较低阶段,并 不存在明显的有闲阶级制度,但男女之间已有明确分工,妇女主 伦的最负盛名的学术著作《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 究》的简称。该著作发表于1899年,体现了特殊的经济社会学 研究思路,奠定凡勃伦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特殊地位,也确 要从事纯生产性工作,而男子主要从事打仗、打猎、运动比赛和 宗教崇奉。发展到为未开化的较高阶段,所有制逐渐确立,社会 立了西方早期制度经济学的基础。该著作在内容上,研究了经 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分析制 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炫耀消费行为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有 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方法 进入掠夺文化阶段,劳动阶级与有闲阶级有了明确区别,生产性 业务与非生产性业务有了明确区分。在未开化阶段以后,社会 进人金钱文化阶段,有闲阶级有了完整的表现形态,主要表现为 明显有闲与明显消费。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强调人的社 会属性,强调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影响,将社会秩序的形成归结于 受思想和习惯影响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强调的是在某一个时期 上,主张对经济行动进行制度分析,倡导经济学分析与社会学分 析的结合。因为社会发展已使人类的经济行动的意义不仅局限 于经济利益,而且有更重要的非经济利益方面的意义。于此笔 者专门剖析凡勃伦对经济行为的独特的制度分析方法。 一处支配地位的社会意识,这使得他的制度变迁理论采用的必然 为整体主义的方法。 、用整体主义原则分析制度演变 二、用二分法解析制度结构 二分法就是为了研究需要,从某个角度把研究对象按研究 者选定的标准人为划分成互相对立的两方面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 法论个体主义的对立。个体主义方法论强调以个体为出发点, 基于个体的立场来研究社会现象;而整体主义方法论则相反,强 凡勃伦通过对人类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确信社会具有动 态和静态两方面的二分法特征。他用这个方法剖析了人类社会 的各种制度结构。 首先,制度源自人性的二元本能。他提出,制度这个范畴 “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 思想习惯”,而一切思想习惯又来自人的本能。人有两种经济本 调研究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应该是个体,而是社会群体、 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采用整体主义原 则研究人类经济行为。 1.以社会群体为制度分析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单位。 凡勃伦研究《有闲阶级论》的目的是分析人类经济生活借以 实现的制度的起源和演进。社会制度只能产生于社会关系中, 能:一种是改进工艺技术的本能,二种是渴求获取利益的本能。 制度就来源于人类的这两种经济本能。 社会关系又只能出现社会群体活动中。正如凡勃伦提出的,“制 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 其次,按照是否服务于真正的生产性目的或仅是获取性的 目的,经济制度可划分为营利制度和生产制度。前者属于金钱 制度,服务于歧视性的经济利益;后者属于工业制度,服务于非 歧视性的经济利益。生产制度(工业制度)以人的“工艺”本能为 基础;营利制度(金钱制度)是以人的“获取”本能为基础。 再次,制度的表现形态也是二元的。他提出,在资本主义社 思想习惯。”所以,《有闲阶级论》的制度分析只能以社会群体(有 闲阶级)为研究起点和分析单位。从对《有闲阶级论》的分析看 出,凡勃伦自始至终把“有闲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与劳动阶级进 行对比分析,即使是在社会还没有出现“有闲阶级”制度的“未开 化时代”,也是从“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的区别来分析问题 的。他说:“有闲阶级与劳动阶级间的区别所由产生的初期分 会中,生产制度表现为“机器利用”;营利制度则表现为“企业经 营”。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是对立的两极,由此形成二元对立的 制度表现形态。 化,是未开化时代较低阶段发生的男女之间的分工。同样,所有 权的最初形态是团体中壮健男子对女子的所有权——说得再通 俗些,就是女子为男子所占有。”(凡勃伦,1899,P20)显然,就方 法论而言,凡勃伦制度分析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单位应该是集体, 不是个人。 2.从社会进化角度分析制度变迁。 复次,将社会分成两大对立的阶层。他根据经济制度的不 同划分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层。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利 用”的人一般是工程师、技术员和科学家,他们组成技术人员阶 层;进行“企业经营”的人一般是老板、经理、商业推销员,他们构 综 合,189 成企业家阶层。 的劳役阶级主要从事生产性业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金钱文明 阶段,运动比赛仍然是有闲阶级的活动内容。有闲阶级为了显 示自身的财富和尊贵,往往利用身边的主妇和奴仆去证明自身 的有闲地位。有闲阶级为了炫耀自身财富与地位,不仅参加大 最后,由此推导出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的制度体系,比如说商 业和工业、可有用性与金钱收益、制造产品与赚钱、推销技巧与 工艺等。 三、用制度分析工具剖析有闲阶级特征 凡勃伦在对人类经济行为研究方面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 从研究范式来分析,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供求均衡分析范式,而 凡勃伦采用是制度分析范式。因为他认为,在经济与社会变迁 的背后,是人们思想习惯的演变,而思想习惯发展之结果就是制 度。因此,研究经济行为要围绕“制度”这一抽象概念进行论述。 量非生产性休闲活动,而且还进行浪费性、奢侈性的炫耀性消 费。因为他们认为“明显浪费和明显有闲是有荣誉性的,因为这 是金钱力量的证明;金钱力量是有荣誉性或光荣的,因为归根到 底,它是胜利或优势力量的证明。”有闲阶级为实现自身优越感、 荣耀感需要炫耀自身的财富,只有两件事能让其达到这一目的: 大量的闲暇和大量的消费甚至奢侈浪费。有闲阶级的成就主要 表现为:明显有闲和明显浪费。一方面,为了在歧视性对比中显 人类的工业生产、消费、宗教信仰、体育运动、非歧视性活动(如 慈善组织等公共事业)、教育等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 要用制度这个分析工具进行剖析,从中深挖出隐藏在其后的有 闲阶级特性。在制度分析范式的牵引下,他创造了“有闲阶级” 概念,并从产生、价值判断、行为表现等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度 解析。 1.有闲阶级的产生。他认为有闲阶级随财产和所有权的 出现而出现。《有闲阶级论》首先回顾了有闲阶级产生的历史过 程,并指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阶段到未开化阶段的 转变中逐渐涌现的;或者说得再恰当些,是从和平的生活习惯到 坚决好战的生活习惯的转变中逐渐成长起来。”而要使这一制度 以明确的形态出现,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第一,“部落必须具有以 掠夺为目的的生活习惯,必须有战争或大规模狩猎活动,或者是 两者俱备,这就是说,在这样情况下构成初期有闲阶级的男子 们,必须习惯于用武力或策略来从事伤害行为”;第二,“生活资 料的获得必须相当从容,从而有条件使部落成员中一个很大的 部分可以脱离经常的辛勤劳动”。同时,凡勃伦将有闲阶级的起 源与财产权、私有制的发端进行结合分析,指出“有闲阶级的涌 现是与所有制的开始同时发生的。这是势所必然的,因为这两 种制度是同一套经济力量的产物。”而这同一套经济力量即指男 女性之间的分工。在野蛮社会中,并不存在男子占有女子的现 象,必然也不存在男子对女子劳动成果的占有,不存在所有权问 题;在未开化的较低阶段,出现男子对女子的所有权,而“对女子 的所有权是对女性俘虏的夺取开始的”,“对妇女的占有扩展到 对妇女劳动果实的占有”,“从而产生了对人和一切事物的所有 权”,进而“一种明确的财产所有权制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 成立。” 2.有‘闲阶级的价值判断。凡勃伦认为,人们之所以占有财 物,变成有闲阶级,其真正动机在于获得荣誉,实现歧视性对比。 私有财产产生之前的原始时代竞赛、荣誉或歧视性对比的心态 就已经存在。那时,战争中的胜利以及对外掠夺的收获是部落 及其首领显示其武力的方式,荣誉在敌我之间的歧视性对比中 体现出来。私有财产产生之后,荣誉和歧视性对比产生于财产 占有。在有闲阶级看来,“财产之所以有价值,已经主要不再是 由于可以把它作为战斗胜利的纪念,而是由于借此证明其所有 人比同一社会中其他个人处于优势地位。”歧视性对比主要是社 会成员之间的对比。积累财产成为获得成就与优势的象征,财 产的占有是博得声誉和尊敬的基础。 3.有闲阶级的行为表现。凡勃伦指出,有闲阶级基于歧视 性对比摒弃生产劳动,主要从事非生产性的上层阶级义务,归纳 起来大致包括: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而与之对立 示自己的优越性,有闲阶级必须摒决劳动。“列入侵占一类的业 务是可敬的、光荣的、高贵的;而其它不含侵占成分的业务,尤其 是含有奴性或屈服意味的那些业务,是不值得尊敬的、低贱的、 不体面的。”在这里,体现了对一度是光荣的生活方式一劳动 的贬黜和对武力掠夺财富的颂扬。于是,有闲阶级将劳动看成 是有损体面的事情。另一方面,为了显示财产和优越感,有闲阶 级还致力于炫耀性消费。消费的目的仅仅在于消费本身,在于 炫耀和攀比。为了显示优越和荣誉,甚至出现了不事生产的主 妇和奴仆的“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以此来加强其自身优越、 荣耀地位。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凡勃伦用制度分 析模型说明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化现象。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启 发,把制度演化看作是一个累积过程,并分析了制度演化过程。 我们很难说凡勃伦的制度分析模型在解释制度演化方面取得了 多大成功,但他确实提供了一些概念和一套分析方法,启发着后 进建立更富有解释力的制度演化理论。凡勃伦通过特殊的制度 分析方法对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度分析,改 变了新古典经济学确立的理性经济行为观念,指出了炫耀性消 费大量存在的经济现象,给消费者至上学说带来了疑问:在消费 者的满足程度有赖于行为的习惯模式的情况下。必然不能得出 自由放任政策能带来消费中福利最大化的观点;在消费存在外 部不经济的时候,让消费者决定资源配置就不再能保证使满足 度最大化。因而,凡勃伦将经济人发展为社会人,推翻了新古典 主义消费理论的政策含义。他的研究对于世界上的宏观调控政 策进行了合理注解,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制度分析方法的研究,不难发现社会 科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对于学术上能不能有所创新、取得突破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2005 [2]郭小聪:制度分析的方法论评价,www.tecn.cn,2008,¨,14。 [2]王宁.消费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2001 [3]l ̄urdieu,P.Distin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l984 [4]何清涟.“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 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 [J],读书,1998年(10) (责任编辑:谢 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