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的物质性》同步习题1

来源:二三娱乐
《世界的物质性》同步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0年3月17日15时,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讲,人是无法控制天气的。人类只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人无法控制天气,这是因为( ) 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自然界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

2.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09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趋利避害,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这说明( )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发现规律 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4.2010年6月16日将是我国的端午节。端午节,民间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种民俗表明( )

A.人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B.人们改造自然物必须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

1 / 4

C.仅凭主观愿望是可以改变客观现实的 D.唯心主义对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有积极作用

5.《荀子•王制篇》曰:“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龟、百索,以时禁发,而财物不屈。” 荀子主张自然界开发利用( )

①要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②要根据人的客观需要进行 ③要根据事物存在的固有联系 ④要顺其自然,服从自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年1月15日下午16时37分左右,日环食从云南省瑞丽地区进入我国。这是本世纪首次在我国出现的日环食,而上一次我国发生日环食天象还是在1987年9月23日。我国境内见食时间最长为8分17秒,见食地点位于云南省瑞丽地区。据此回答6——7题。

6.据科学家预测, 本次“超长版”日环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1分08秒,下一次能够打破这一纪录的日环食将出现在3043年,环食时间为11分35秒。这一事实说明(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C.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

7.之所以会发生日环食,是因为当天月球距离地球较远,而太阳距离地球较近,月球的视圆面较小而不能全部遮掩太阳,因而发生日环食。这个事例表明( ) ①客观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③静止是暂时的,绝对的 ④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日本科学家成功地在山羊体内“种出”了猴子细胞,这为利用家畜作为“器官生产工厂”迈进了一步。这告诉我们( ) A.自然物人工化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 B.自然物人工化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出自然界还不存在的东西 D.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人类长期发展的结果

9.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上述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

2 / 4

A.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C.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D.劳动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2009年冬天以来,我国西南一些省区出现重大旱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材料说明( )

A.自然界是由上帝控制支配的

B.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C.世界是物质的

D.“天灾不由人”,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二、非选择题

11.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了里氏7.0级大地震,地震波及多米尼加等加勒比岛国。据国际红十字会初步估计,此次大地震将为海地带来多达300万难民。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的科技发现、发明与发展,可能会降低天灾带来的危害,但不能根本消除这种灾害。人们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结合材料,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009年11月25日,“中国西部大开发10周年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10年之后,中国政府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生态建设,作为我国西部开发中的一个基本目标,既是我国过去东部开发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以后10年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 / 4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C 6.C 7.D 8.B 9.B 10.B 二、非选择题

11.①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违背规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质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人类经历的很多灾难,都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②自然界是客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需要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反思,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12.自然界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因此,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首要的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但在自然面前,人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辩证地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既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是单纯地适应自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