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8 科技研究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年11月第11期 生态型景区的旅游交通模式研究 仉海峰 ,王 波 (1.深圳市规划局滨海分局,广东深圳518081;2.深圳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 ̄) 摘要:该文通过对生态型景区资源特征、旅游交通系统构成及特征、交通需求层次方面的梳理,分析生态旅游与交通的关 系,以及旅游产业对交通的要求等,综合分析并制定旅游交通发展模式,进而有效地通过交通出行模式引导生态型景区与 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型景区;旅游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交通发展模式 申图分类号:U49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9—7716(2oo7)11-oo98—04 冰川、森林、草地、湖泊、天象、沼泽等景观生态类 从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来看,随着旅 型,这类旅游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保持着自然的原 游客源群体的旅游需求逐渐稳定、旅游出行观念 有风貌和原生态环境。依托该类景观资源展开的 日益成熟,旅游群体的消费观念逐渐由早期的“急 旅游产业通常强调平衡游客使用与景区环境容量 匆匆行军游”回归旅游休闲的本位,即游客出游目 的动态平衡。因为,该类景区一方面提供给旅游消 的由早期的对人文景观“浏览猎奇”逐渐转向对生 费群体回归自然及开展可持续旅游产业的载体; 态型景区“休闲体验”的浓重关注,对景点的选择 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景区所处地域属于原生态环 也更多的由人文景观转向自然景观,生态型景区 境敏感区,旅游产业的介入式开发必然会对其生 将受到越来越多旅游群体的青睐。 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有必要对生态型景区旅游 城市私家车保有量高速增长及城市生活压力 资源特征系统分析,制定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 等诱发因素推动面向生态休闲旅游需求的递增,自 展和管理模式Ⅲ。 驾游出行方式逐渐成为旅游群体回归自然、体验生 1.2生态型景区的景观资源特征 态景观的主要出游交通方式之一。通常生态型自然 通常生态型景区景观资源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回: 景区曲径通幽的交通条件,形成了景区自然生态系 (1)生态资源脆弱性。生态型景区内部的景观 统保护的天然壁垒;同时也限制了旅游产业发展, 资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制约、转化,自我调节构 旅游交通出行受阻。特别是我国现行的集中休假制 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动态平衡系统。这种系统的调 度及私家车自驾游的出行特征,导致生态型景区旅 节能力不是无限的,极易受到外界破坏而失去自 游地的旅游交通呈波动性变化,往往黄金周期间, 身的稳定性,并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消亡。 景区内的生态保护、环境容量、旅游交通组织面临 (2)环境容量有限性。保持原有生态特征的景 较大的考验。因此,旅游交通出行顺畅与否决定旅 区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必要前提,过度旅游开发及 游客的大量涌入必须加以禁止,平衡旅游使用与 游产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比较人文景观相对成熟的规划操作框架体 资源保护才能实现自然资源与旅游需求的和谐相 系,生态型景区的旅游交通规划操作目前还处于 存。 (3)景区游览的弱可达性。大多数自然生态景 起步阶段。构建该类景区的生态保护、旅游交通一 交通条件滞后,这使之避免城市化生 体化的交通发展模式,在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 区远离城市,间探询一个动态平衡,对于指导旅游区生态化交 通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旅游交通服务水 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 前言 生态型景区的景观资源主要包括山地、海滨、 1 生态型旅游景区的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1。1生态型旅游景区概述 收稿日期:2oo7—08—29 作者简介:仉海峰(1980一),男,黑龙江穆棱人,工程师,从事 交通规划工作。 活方式对其的破坏;同时,该类地区的旅游出行也 受滞后的交通条件制约、旅行可达性相对较弱。 (4)景观资源多样性。生态型景区资源的多样 性、多层次性特征,是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 础,也为游客提供了不同需求的旅游体验及多重 选择。 1。3生态型景区的旅游客源特征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城市 生活压力的加大,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已由特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11月第11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科技研究 99 群体(科研人员、“驴友”)朝着娱乐化、大众化、多 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回归自然、修身养性的生态 旅游客源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需求特征个性化,认知群体呈现多元 性。 程。即快速到达景区,然后在景区内集散、漫游、 休闲娱乐等旅游活动。 受生态型景区区位及旅游目的、交通需求等 影响,旅游交通系统完成出游过程大体分为两个 阶段: (2)旅游方式将从团体转向散客,散客将13趋 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自驾游将成为游客外出的 (1)第一阶段是由出发地经长距离交通抵达 景区周边,该阶段交通距离长,因而交通需求以快 主要方式。 捷顺畅为主,要求提供快捷通道。 + (3)传统的观光旅游将让位于度假、休闲、体 (2)第二阶段是由景区周边抵达景区内部各 育健身为主的生态旅游,成为新的旅游形式。 个景点的直达式交通,该阶段交通距离短,呈漫游 从上述生态型旅游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生态 状位移,交通需求为舒适、旅中有游并景观优美, 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形式,对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 见图2。 旅游活动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旅游群 体应树立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资源的欣赏和探 索的目的出游;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的需求多样 性,认知群体多元性必然带来多样化交通需求,需 要构建灵活多样的交通设施、交通工具;此外,景 一 区游览的弱可达性及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也要求 塞 出发地 :交 道路建设方式的变革更新等。 :通 2 生态旅游交通出行系统构成及基本特征 2.1生态景区与城市区位关系 景区 通常生态景区与旅游群体居住地空间关系如 图2旅游交通出行模式 图1所示[3],这种空间关系导致旅游群体须通过 基于这种阶段性的旅游交通出行特征以及游 一段相对较长的行程,抵达景区范围后再展开不 旅结合的出行方式,自驾游将成为游客外出的首 同旅游爱好的旅游漫行。可以说,交通需求贯穿于 选方式。但这种个性化的出行方式对于游客使用 旅游休闲为目的出行的整个出行链全过程(即长 与景区环境容量的动态平衡产生较大影响,大量 距离旅途及景区内漫游),交通的服务质量水平决 涌入的机动车连同游客产生的吃住行需求,将给 定着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感受,是旅游必不可少的 景区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因此,有必要构建合 基础配套设施。基于生态旅游的交通出行要求,旅 理的旅游交通发展模式来引导生态型景区的交通 游交通路径是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桥梁纽 组织,平衡客源需求。 ‘ 带,旅游交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旅游系统的优良 低劣,大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 保护性开发前提下的生态旅游交通运 行模式解析 3.1生态旅游交通的建设目标体系 从城市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型旅游景区 是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下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化地 (a) 区,它具有城市的休闲娱乐功能及部分第三产业 拓展的土地资源环境。对于这类复合型产业发展 — 乡村 地区,它的资源特征要求不可能采取常规的旅游 城fff (b) 生态景区 产业发展方式使这个地区融入城市生活,必须采 图1 生态景区与城市区位关系 取一种可持续的演绎方式开发利用,因而生态型 景区的交通系统设施建设在交通建设方式、交通 2.2生态旅游交通出行系统基本特征 组织模式及交通工具上要区别于通常的城市化地 旅游交通出行有异于城市交通的特殊出行体 区,其目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验,通常旅游者期望旅游过程为“旅快游慢”的过 (1)交通出行特征与出行方式多样化带来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0 科技研究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年11月第11期 挑战。旅游交通由原来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 假、游览、运动、探险等综合方向发展,表现出对 旅游交通载体多样化的要求。如登山路径、自行车 径、水上交通、直升飞机观光等。 (2)体现环保观念的交通组织模式。有必要将 高效、环保、舒适的旅游出行融人到交通组织制定 中,适当分流 平衡地区内的旅游需求,架构合理 的交通组织模式。 一按●中心\磷 、 与曩务中心、 句 / , l 区内漫游式交鼍// 图4 换乘式旅游交通组织模式 提供承担,交通方式以自驾游、快速公交及旅行社 (3)交通建设方式的变革。生态旅游交通强调 大巴为主; “游旅结合、游中有乐”,合理的道路断面会产生 中间换乘阶段:通过设置在组团内各景区中 宜人尺度、生态效果,对于旅游者而言,是一种体 心位置的旅游集散中心集结,然后换乘景区公交 会自然、融人自然的最佳载体。 系统集散至各个景区、景点; 3.2生态型景区交通发展总体思路 内部漫游式交通阶段:交通需求特征为环保、 基于旅游地的交通发展目标的核心目的是建 舒适、安全为主,主要由组团内联系各景区、片区 立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支撑地区旅游产业与生 的环状干道网络承担,交通载体以环保型景区公 态保护的和谐发展。其总体思路框架如图3所示。 交为主。 通过建立健全高效、环保的交通体系,提升旅 这种换乘式的交通组织模式依赖于旅游集散 游交通及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确保旅游者“进 中心及旅游公交系统的建立。其中旅游集散中心 出方便,来去自由,集散随意”,并实现旅游交通 是实现换乘模式的关键环节,旅游集散中心是集 过程“旅快游慢、旅短游长”。 交通枢纽、旅游服务枢纽及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功 3.3基于保护性开发前提下的生态旅游交通组织 能为一体的复合体【5】。具体为: 模式 (1)对不同交通方式进入东部地区的游人提 在地区环境容量限制及保护地区生态目标双 供交通换乘、休息、交通信息、停车、购物、餐饮等 重因素下,须改变自驾游为主的直达式旅游交通 旅游出行的基本需求。 模式,转向以旅游公交为主要交通工具、通过旅游 (2)黄金周游客密集期间,可以为自驾车者及 集散中心换乘为主的换乘式旅游交通组织模式。 公众游客群体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分流不同出 外部进入的客流通过旅游公交系统实现景区内游 行目的群体,平衡各景区人流分布。 客漫游,分流游客分布动态,实现游客使用与景区 (3)对于部分低环境容量的景区,集散中心通 环境容量的动态平衡【4】。如图4所示。 过其配备的休闲场所、停车场等硬件设施,提前截 以旅游公交换乘的旅游交通组织模式与以自 流、动态调节生态敏感景区环境容量压力。 驾游为主的旅游交通模式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 (4)对于特殊旅游出行需求(如登山探险等), 面,一是主体交通方式通常由自驾游转变为旅游 集散中心为旅游爱好者提供大本营、应急处理,以 公交的变化,二是景区外围换乘中心的设置。旅游 及抢险救援指挥等功能。 交通出行链则调整为外部——换乘——内部交通 基于这种交通组织模式,旅游集散中心可以 的三阶段过程。具体分解如下。 动态分流景区内各景点的游人分布,实现景区环 外部长距离交通阶段:交通需求特征为快捷、 境容量与游人需求的平衡;通过旅游公交系统实 大运量及舒适为主,主要由通往景区的干线路网 现各类出游目的客群的漫游式旅行,减轻景区内 图3 旅游交通发展总体思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11月第11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科技研究 101 部道路系统供给压力,进而减少大规模交通建设 对生态的破坏。 采取换乘式的旅游交通出行模式及相应发展 策略下,地区年旅游容量控制在500~600万人 次,高峰小时进入景区车流控制在3 500 pcu/h的 水平,基本实现了景区生态环境容量与旅游需求 4 实例分析 深圳市东部滨海地区海滩、山地、阳光三者组 的动态平衡。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集中在优化外围 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主体,集中了高水准生态旅游 干道与景区进出节点、完善景区内部小尺度的景 区所应有的环境和旅游要素。区域内的海岸线被 观道路和增设旅游公交等,进而避免了对地区生 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滩”之一、大鹏半岛国家 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旅游交通“旅快游慢、游旅结 级地质公园获得国家国土资源部认证。目前,周 末、黄金周期间以自驾游为主的休闲旅游消费、旅 游需求呈上升态势,波动性的旅游交通导致地区 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本次发展策略研究以地区生态保护为前提, 基于对地区生态资源特征及生态旅游交通规律的 梳理,提出换乘式的旅游交通发展模式。根据该模 式下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各个环节,从交通组织、长 距离交通、景区内漫游交通、换乘设施、旅游交通 运营等五个层面分别制定发展策略及对策,形成 旅游产业、生态保护及旅游交通一体化的集约型 规划。 同时提出设置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及景区内的 旅游公交系统支撑交通模式的运行。其中集散中 心设置在景区中心位置,服务半岛东西两翼各景 区的旅游交通集散;旅游公交通过集散中心与外 部进入社会车、常规公交及私家车等实现无缝换 乘(见图5)。 图5旅游公交结构图 合、旅短游长”的基本要求(见图6)。 图6 旅游交通分布示意图 5 结语 生态景区相对完善的旅游交通设施及交通组 织管理,可以避免旅游交通的波动性变化带来的 地区交通压力,有效支撑地区旅游经济的正常运 行。旅游交通的研究范畴作为交通领域的新兴课 题,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交通的出 行特征、交通方式的变化形式及发展趋势、特征仍 不明朗,因而有必要要求从业人员不断完善、优化 旅游交通的组织模式、发展策略,以支撑旅游产业 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瑜,周振庆,吴风.旅游交通f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2】马波,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曼纽尔・鲍德・博拉,弗雷德・劳森.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1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1.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5]J.0.西蒙兹.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0. 【6]深圳市东部滨海地区旅游交通策略研究及道路交通规划【Z].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