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引子:语言这棵树
三个例子:
1、周杰伦的青花瓷: 2、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 3、苏轼的《卜算子》
台湾及漂泊海外的华人,阅读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令人钦佩。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同样是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
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这些前辈在童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
所以:
“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根扎到了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成长。”
假设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接下来的追问是,为什么,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壤?
资料
.
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
1、汉语言的每个字都有来源 语言不仅是棵树,语言还是一条河。
几千年来,从源头汩汩流淌,或有分流,却从未间断。 所以,现在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在一脉相承的古汉语里寻找到源头。“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如果你上百度搜一下就会发现,它出自于东汉,是“东京”和“西京”的并称。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语汇中还存活着大量的文言语词。看看我们会场两边的“出口”“入口”,这就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口”已经不叫“口”,而叫“嘴”。
再比如,我们编辑常挂在嘴边的“读者”“作者”,同样也是。你绝不会改成“读的人”“写的人”。
方言里保留古汉语用法的就更多了。厦门人打招呼,“吃了吗?”叫“食未?”“到底有没有”叫“到底有抑无”,这个“抑”的用法是典型的文言,却出现在地道的口语中。所以,现在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恐怕就是当时的口语。
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曾说,“文言本是白话”,“中国秦汉上古的人说话就是这样文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不同”。
资料
.
2、成语,更是典型的古汉语活化石,成语的运用,让我们的现代汉语高贵典雅、铿锵有力。许多成语更是出自古汉语,如论语中的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朽木不可雕、巧言令色、诲人不倦等,再如专心致志、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3、经典古诗文中的意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表达相思: 明月代表相思.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表达孤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 常人有孤独,志士仁人也有孤独。 屈原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之兴费尽心机,他有睿智的独思时刻,这是 一种无人分担重负的孤独;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
资料
.
见阳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各种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杨柳、长亭表达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梧桐芭蕉表达孤寂愁苦,杜鹃猿啼表达悲愤等。菊花代表高洁,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等。 送别的情怀也是不同的:
劝慰之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慰朋友男儿分别应有一份沉重与坚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劝朋友多加保重,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老朋友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以积极乐观的口吻,奉劝朋友,放心上路吧,以朋友的才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真诚的朋友。立意新颖,格调豪爽,语言质朴真诚,诚恳地表达劝友之情。
离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送朋友的船只消失在天空的尽头,只见长江水依旧滚滚地流向远方。这里写的是诗人告别朋友时的一片深情。
资料
.
表达美好的祝愿,对未来的希望: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给爱妻一个美好愿望,希望在他们团聚的时候,再叙说离别的凄苦,那样凄苦就会显得意味深长。“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诚挚的祝福,祝愿友人人生如春,爱情如春,俏皮美丽又美好。
对友人情义的赞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以桃花潭水为喻,写出友情之深。让人心旌摇荡,突出对友人情义的赞美。
表达高洁的品格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人仕途非常不顺利,多次贬官,但朋友的关心又让他百感交集,不知如何表达。诗人采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种比喻的形式表达,形象、直观、意蕴内涵丰富,很好地表达了自己高贵洁白的品德。
历史大浪淘沙,让很多古文化古文字消失殆尽。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直到今天,它是一条母亲河,承载汉民族的智慧之源、文化之源,成为今天的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正如当代哲学家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伟大的人文典籍。”
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
资料
.
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
文言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今天很多经典被翻译成白话,但却很难还原那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教材《晏子使楚》里的一段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短短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这样的语言,无论怎么指导学生朗读,都无法读出一国使节面对侮辱不卑不亢的形象。
原文则大不同: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仿佛晏婴就在你的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再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请你用三十几个字说清楚清曹冲如何称象,能做得到吗?(大部分听众摇头)。文言就能做到。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资料
.
这是字数多的一个文言版本,还有更简洁的: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虽然极简,却不失文雅,这是如今被欧化的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有人说,翻译陷汉语于不义,也许说的有点过火,但不能否认,是加上主语,加上冗长的定语,再加上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关联词,汉语的简洁之美被破坏殆尽。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文言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因此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苏东坡《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一起读。(示范打着节拍诵读)发现吗?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文言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这是文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文言节奏鲜明,也更易诵记。
这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算一种方正性乐句的话,那么还有的是长短相间的节奏:
资料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人读文,大多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所谓“句读”。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风多骈散结合,读起来极具节奏美感。
汉语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旋律优美。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说话天生像唱歌。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情状。近年来的吟诵:听吟诵
一句话,谙熟了汉语的音律,你无论说话文章,都生动得多,优雅得多。
蝉 狐 (江苏)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
资料
.
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经典使得词汇迅速增容,出现极富创造力的构词;语言风貌明显改观,四字词、长短句连用,简洁明快,且有下意识的对仗,同时改变中学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到中学读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翻译”“通假字”“倒装句”,和学外语没有区别。字词句的串讲,没有了对文章整体的观照,一篇文言文读下来,孩子们满脑子是散乱的字词句,读文的兴趣荡然无存。这是其一。
再有,我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什么误区?我们首先假设了“文言文比现代文难读”。但开蒙就读文言的苏州大学中文系陈国安教授,却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哪里,起点是相同的。
最后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
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
第二句——
资料
.
诵读经典的古诗文,是培养汉语“乐感”的最佳路径。 你会说,如此,背背诗词和韵文就足够了。不行,听我说第三句话——
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多篇优秀诗文, 另外还附录了80篇推荐篇目,这些古诗词大多脍炙人口,又包含了历朝历代的著名诗人,同时语言浅显,适合少年儿童。有描写孩童日常生活的篇目《小儿垂钓》、《村居》;有赞美大自然的《咏柳》、《望庐山瀑布》;有描写亲人朋友之间情谊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有同情劳动者的《蜂》、《悯农》;有抒发民族情感、要求祖国统一的《示儿》、《出塞》。这些古诗词篇幅短小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悠远。古诗文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数人认为古诗没有内容可教,区区几十个字没有什么嚼头,也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所以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厌学、轻学情绪,或者学而不透。
(一)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将教学重心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而认为古诗教学非常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再把简单的解释抄一抄就可以了。其
资料
.
实学习古诗,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理解,就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因为枯燥简单而产生厌学、轻学的念头。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小诗虽只有简简单单二十个字,但却妙趣横生,童真毕现。如果我们的教师仅仅带着学生读上几遍,抄抄背背,再写上诗意。学生是可以轻易地了解诗意,可是这样粗浅的理解有怎么能够生动地将这首古诗清新活泼的韵味表达出来呢?学生读之无味,学之无味。如果我们的教师多一些心思,多一些策略,让学生化身为村童,想象着孩子是如何悠闲自在地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歌声穿过林梢,回荡在林间?为什么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的原因,形象时牧童的神态,感受那份天真、童稚。哪用愁学生不愿意学呢?
(二)过分重视考试,重视训练,而忽略诗境的欣赏。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的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古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数,可现在的考试只重视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诵读。因此为了保证不丢分,课堂上大量的读、写、默、练,代替了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此种教学方式,对古诗也“敬而远之”。 (三)教师本身古诗文素养的缺乏。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古诗文教育较少,学生时期所学的古诗也不过寥寥数首,参加工作后又苦于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有限,拿到古诗后能够入情入境品味赏析的教师太少。教师本身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古诗词教学课堂了无神采。如教师拿到一首古诗后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读,甚至自身不能够十分好的把握它的意蕴,教
资料
.
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加可想而知。
(四)教学方法枯燥。古诗词篇幅精短,我们的教师拿到以后往往觉得不知该如何下手。现存传统教学基本模式: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不少教师往往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严重破坏古诗的整体性。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一再追问:“王维在送谁啊?”“地点在那儿啊?”“他们的感情怎么样啊?”学生一一回答,可这样的学习缺乏想象,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空洞苍白。
(五)古诗词本身理解的难度较高。古诗词对应环境的变化。古诗词出现在千百年前,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已缺少这种土壤,这也造成了学生理解的缺失。如于谦的《石灰吟》乍看上去是一首咏物诗,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来看,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在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但这些都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古诗词本身具备有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也造成教者与学者在感悟过程中的难度。古诗词韵味的传递有时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必须靠“悟”,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量化的东西,总觉得这种“韵”很难把握,这也造成了今天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家心有所惧。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教者与学者因为能力问题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到位,教者方法过于简单,对“教什么”与“怎样教”缺乏明晰的认识。
“如果有足够的真诚,许多语文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或许真
资料
.
的没有发掘出知识的魅力来,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只能重复教参上的结论。而在课堂上,除了不厌其烦地作者介绍、背景分析、背诵默写零碎以及修辞分析外,究竟离文本有多远?”“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
不知“背景”,又怎能看透“风景”?课前不知学情,自身又没有文化的积淀,又怎能让学生在课中学到需求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理解学透古诗,教师应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了解诗意,更了解背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忆江南》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五十五岁时回到了洛阳。游宦四方,回到北方后,他对江南的思念变得更加蓬勃热烈,魂牵梦萦。他的思念,念的还是春。白居易在六十七岁的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这就是我们都熟悉在他的记忆中的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呢?一片片花团锦簇的颜色——江南的花、江南的水如此明艳,红得比火还亮,绿得比蓝还要浓,所有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照亮蓦一接触的眼神。这样的诗,就是随物赋形,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你了解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望洞庭》
资料
.
刘禹锡,经历坎坷却可以用一份轻盈在清秋中欣赏美景,他的《望洞庭》写得流利清恬,天真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浩荡的洞庭,为什么在他眼中如此风平浪静呢?心静了,才看得见“潭面无风镜未磨”,像一片明镜。如此宁静的地方,远远看过去,湖面如白银盘,小小的山包,就像小小的青螺。其实,人心和世相永远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人心小了就会觉得世界纷扰庞大,压在心上不堪重负;人心大了,赏世上的山水,不过就是一个精致的小小景观而已。你这样解读过这首诗吗? 《出塞》
如果你愿意跟明月一起,那你也可以和明月一起见证古今。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今天,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那种万古长风扑面而来的呼啸之气,还能隐约感受得到。明月就在这样的轮回里,千年万载不离不弃,照见人世的坎坷、战争的起始与终结。每天晚上明月徘徊在天空时,你愿意透过城市水泥丛林的间隙,追寻一轮明月,遥想它如何静默地见证古今?月光去过的地方,于历史上或者繁华,或者冷清,在今天几乎都已经改变了容颜,只有月光不变,只有诗意还在流连。你对明月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
《独坐敬亭山》
每当想起李白,脑海中总是出现情怀浪漫、想象瑰丽的词眼。 《独
资料
.
坐敬亭山》时却说:“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与一座山之间深情的凝眸,彼此没有满足。这种感情就如同后来辛弃疾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和山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托付,天真的挂念,有了这样一位朋友可以言说情感,才是真正的李白吧?你见过这样的李白吗?
我们要摆脱现代人生活的浮躁情绪,放慢脚步放松心情,走进古诗把握经典,追求一种精神领域的陶冶,用诗歌来丰富精神构筑灵魂,做一个有诗性的老师。老师们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潜心默读,就走不进诗的世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诗一天堂”,所以教师当以古诗为切入口,做一个诗意的老师。力求让学生走进一个诗的世界,唤醒学生的诗情,引导学生品味经典,共享书香。
如何教经典的古诗文
一、一定要有趣:
“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是我的主要目标。于永正老师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粗知大意,一来是节省时间诵读记忆,二来,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儿童对音律天生的敏感,使得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扑面而来的节奏和音律。 1、用古诗引入:村居
资料
.
2、根据时令或年龄的不同:《农历天空下的诗词》,常丽华将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春天,我们将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我们将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枯萎,我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我们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领悟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冬天,我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暖,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
刚入学的小朋友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秋季:水滨多芦花。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3、点句读游戏:《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来一个文言文:《父子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二、一定要读好:
资料
.
五步诵读,乐在其中:
丰富多样:分角色读,模仿读,品味读,个性读,拓展读等。素读法
三、一定不串讲:
对于意义,由于儿童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而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到它们的整体特征。”这是一位台湾学者的观点。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先按照我们成人的思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最后换来的,只能是学生诵读兴趣的丧失。
因此,教古诗文,开篇即读,几乎不作讲解。 不要纠结在字词的理解上; 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理解; 通过问题的设置来理解。 四、一定要有量:
积累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量从哪里来?一是时令结合。二是体制内外结合。素读中的寓教于乐。乐字的理解。
教材中就有很多出自文言的课文。曹冲称象、晏子使楚、病入膏肓、观潮,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学了课文,知晓大意后,读一读文言文。及拓展文本,又丰厚语言,这就是文白对读。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资料
.
除了课文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有大量浅近的文言文完全可以给小学生读。(展现一批清新浅近的文言小品)这些文言文蕴含着温柔敦厚的气质,充满了文雅可爱的力量。让孩子们多诵读这样的文字,对其语言,对其人格,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朱文君主持编写的“新经典”特色课程教材《小古文诵读一百课》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精选了浅近易读、富有故事性,情趣性,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言小品或片段一百篇。每篇之后,设计了活泼实用的读写活动,力求让没有文言功底的老师也能用,没有文言基础的学生也能读。
年段要求:课标就能发现课标已经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层面。一二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五六年级: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低年段:吟吟唱唱生兴趣; 中年段:文白对照说古文; 高年段:仿仿写写促内化
道路:吟古文——说古文——写古文 理解:文白对读 目的:文白对写:
资料
.
推而敲之 (上海)刘玥彤
有一日,数学课上,师操一卷,分发至每人。曰:“此卷多有难题,望尔等反复推敲耳。”
吾浏览此卷,提笔而答,并无难阻,顺畅如溪流矣。 及至最后一题,不觉一惊,此题之难,令吾望而止步。 吾未敢懈怠,在稿纸上反复推敲,思路渐明,解法亦油然而生。后又执笔演算,解法清晰无碍,遂挥笔而就。
数日后,师将试卷发下,并对吾赞曰:“最后一题,班中惟四五人答对,其中,刘玥彤君满分通过!”
吾闻之,不禁喜出望外,但望卷上满分赤字,慨叹推而敲之,为学习之要务也!
李广射虎 (上海)黄子易
夜,深深的。李广带着他的部下,潜入阴森的树林,月光凄凄,寒风阵阵,不时听到野兽的怪叫声,更觉恐怖。
突然,李广发现草丛中似伏有一虎,说时迟,那时快,李广拉弓便射。“嗖——”箭如疾风一般飞去,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无人
资料
.
能比!就连草丛也被这迅猛震惊,摇晃起来。“咚!”只听箭猛地插进老虎之身,虎似乎没有来得及叫出声来就毙了命。
李广笑了笑,说:“吾又擒一虎,民可安心也!”说罢,便派手下人去查看。
“此非虎,乃是一石也!”手下慨叹道。
李广走近石头,仔细地端详了一番,问手下,“那箭在何处?”,手下立即寻找,才发觉箭已深深地插进石缝之中了!”
只见他们奋力要将它拔出,个个脸涨得通红,可都失败了。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十分惊奇。李广见此情景,也很诧异,再拔箭来射,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了。
李广刚才那一射,力气该有多大啊!
尽管是白话文,但你发现吗?和平时的作文还是不一样,有文言的气息,语言的“乐感”出来了。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孩子能不能写文言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我们要的,就是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就像李振村先生所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每周一节小古文课,一学期下来,你会看到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诵读的天地,为孩子们——
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 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
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