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年 月 科
目标评估 重点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及易感人群) 存在危险 1. □手卫生不规范; 2. □通风、温度、湿度不达标; 3. □无菌物品及器械污染; 4. □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 5. □职业防护不到位; 6. □基建/装修。 风险因素 患者、医务、医疗器械、环境、药物、探视者、陪护者、感染源不明。 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医疗器械(侵入性操作)等。 重点人群 高龄≥75岁、新生(年龄、儿、长期卧床、手疾病、治术免疫功能低下、疗) 化疗放疗癌症患者。 高危因素(微生物、病人易感性、环境因素、细菌耐药性) 中心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有细菌耐药定植或感染。 1. □输血、吸氧、吸痰; 2. □气溶胶及管道中冷凝水污染,气囊上分泌物下流,呼吸管道污染; 3. □低血压、缺氧、酸中毒; 4. □留置鼻胃管; 5.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 6. □自身菌群失调; 7. □外科手术病人危险手术评估; 8. □其他。 1. □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灶; 2. □环境清洁不到位,医疗设备、器械污染; 3. □使用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呼吸机; 4.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5. □有耐药菌定植或感染; 6. □引流管 注:此表每月一次进行评估后上报院感办。
控制措施:
1.加强在科室宣传手卫生;2.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监管;3.不定期对工作人员手表面细菌进行监测。4.加强对重点操作项目的监测;5.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6.加强对人员、环境、物品的管理。7.加强手卫生及无菌操作;8.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9.近距离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穿隔离衣等防护用品;10.临床医师应及时送检微生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1.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患者物品及环境的消毒频次。12.保持患者引流管的通畅和连接端口得清洁;13.接触置穿刺点和无菌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14.每日评估置管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15.加强各种管道的管理。15.加强对科室环境及物表的监测工作;16.每日对病室及物表进行2-3次消毒。17.加强对探视人员、外来人员的管理,进入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及进行手卫生;18.限制探视及外来人员进入,每位患者允许1-2名探视人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