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二三娱乐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 座位号

(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

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班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以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条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2、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二、古诗文阅读,完成4~11题(35分)

(一)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

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

,跪而”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

焉。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 ②道:通“导”,引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造焉 造:到……去 B.却行为道 却: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燕太子丹质于.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见秦且.

灭六国

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 C.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 D.光不敢以.

乏国事也 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 6、下列各组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组是(3分)

A.①太子丹患之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②遂自刭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 ②偻行见荆轲 D.①太子送之至门 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7、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并完成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8分)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4分)

译文: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思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4分) 10、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5分)

11、默写(6分)

(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

的 。

(3)真的猛士, ,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14分)

说《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之用,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

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两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

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可以不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故。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文中指代的内容(6分) (1)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 (2)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3)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

13、想一想,《易水歌》中的短短两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本文对你鉴赏诗词的方法有何启示?(3分)

14、谈谈你对“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这句话的理解。(5分)

四、(14分)

15、读下面的寓言,按要求答题。(5分)

一只鹿非常口渴,连忙跑到泉水边。它喝着甘甜的泉水,望着水里自己的影子,看见自子修长而美丽的双角,得意洋洋,当见到自己细小的双腿,又郁郁不乐。正当它看得入神时,有头狮子疾奔而来。它转身拼命地逃跑,一下就把狮子远远地甩在身后,因为鹿的力量是在腿上,狮子的力量是在心脏上。在空旷的平原上,鹿总能跑在前头,保住性命。但当它进入到树林中时,美丽的双角就被树枝挂住了,再也无法奔跑了,结果被跟踪而来的狮子捉住了。鹿临死之前对自己说:“ 。”

(1)补出鹿临死之前对自己说的话: (2分)

(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 16、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答题。(5分)

国家环保总局首席科学家、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和该中心吴玉萍博士日前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约70%进入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

吴玉萍表示,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在进入中国的电子洋垃圾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最“毒”

的成分。

据介绍,在技术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不过由于监管严格,处理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商家在“利益至上”的驱动下,他们选择了少花钱的办法——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发展中国家。

对于中国国内的“进口商”来说,不但不用花购买电子垃圾,而且对方还付给自己100元,经过处理后,有些器件、重金属还能再卖点钱,这就是两头赚钱。正是在这样的小额利益驱使下,加上中国国内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让中外商人“里应外合”把洋垃圾鼓捣进了中国。

吴玉萍说,中国自己的电子废弃物高峰再有10年到15年就会出现,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增加,中国人也有能力淘汰电子产品了,届时,我们自己会形成高峰,如果国外再倾销一部分,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将会更大。

(1)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中性”标题和一个“讽刺性”的标题。

①“中性”标题: ②“讽刺性”标题:

(2)根据这则消息,归纳一下“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的原因。

原因:

17、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第Ⅱ卷 表达题(共78分)

五、(18分,每小题3分)

1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彳.亍chì 分.外fèn 漫溯.sù

B.鲰.生zōu

戮没.méi

平仄.zé 流涕.tì C.参乘.shènɡ

目眩.xuàn

陛.下bì 忤.

视wǔ D.狂吠.fèi

惨.

象cǎn 菲.

薄fěi 叱.

骂chì 19、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惆伥 意气 斑斓 保姆 B.拜谒 偏袒 作楫 解剖 C.曹杂 祷告 窒息 嬉笑 D.栅栏 瞌睡 谄媚 租赁 20、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B.伴着 执使 转交 管理 C.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D.随着 执使 移交 管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B.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C.他敲头的时候,我们拭目以待....

,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D.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是狂笑,有时太息。

2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C.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D.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23、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荆轲刺秦王》——司马迁 B.《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C.《小狗巴弟》——巴金 D.《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六、作文(60分)

24、请以“感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书写工整,情感真挚。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

语文期中考试答题纸

座位号

一.(选择题)(9分) 1、( ) 2、( ) 3、( ) 二.(选择题)(12分)4、( ) 5、( ) 6、( ) 7、( ) 8、翻译。(8分)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4分)

译文: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4分)

译文:

9.(4分) 10.(5分)

11、名句名篇默写(6分)

(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

的 。

(3)真的猛士, , 。

三.(14分)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文中指代的内容(6分)

(1)

(2)

(3) 13、(3分)

14、(5分)

四、(14分)

15、读下面的寓言,按要求答题。(5分)

(1)

(2分)

(3)

(3分)

16、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答题。(5分)

(1)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中性”标题和一个“讽刺性”的标题。

①“中性”标题:

②“讽刺性”标题:

2)根据这则消息,归纳一下“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的原因。

原因:

17、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三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五.(18分,每小题3分)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六.(60分)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第I卷阅读题(72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B 2、C 3、C 二、(35分) (3分) 4、D 拜访 (3分) 5、D(以:介词 因为 A介词,在/介词,对 B副词,将要/ 连词,并且,而且 C介词,通过/副词,于是,就) (3分) 6、B(A①写太子丹为国担忧 C②写田光尊重荆轲 D②写田光智勇双全) (3分) 7、A(“亲自拜访”错,应是通过别人招来) 8、(8分) (1)眼风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4分)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4分) 9、(4分)

颔联触景生情,又借景抒情。(1分)诗人深夜孤居旅馆,只有寒灯相伴,不禁涌起对故乡往事及亲人的思念;而断雁孤鸣,又以哀声惊醒客心。(1分)诗人借这孤独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不尽的羁旅怀乡之愁。(2分) 10、(5分)

以乐景写哀情。(2分)通过描写优美的沧江风光图景反衬出了诗人思乡的愁苦。(3分)

11、(6分)略、 三、(14分)

12、(6分) (1)“此”指《易水歌》。 点拨:“此”指代的内容是上文引用的《易水歌》。 (2)“这”指“在……迈进大;在……冲动”句。

点拨:第二段思路是以荆轲引出艺术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以《易水歌》为例来解读,最后概括总结。

(3)“它”指“那广漠的原野”。 13、(3分)

因为它符合艺术的普遍性原则,道出了许多人的胸怀,并且将人带入一种悲壮的意境之中。启示:①抓住诗词创设的意境;②将自己当作诗人。

点拨:结合文中的“艺术的普遍性原则”来理解。 14、(5分)

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使自己名传千古;它为荆轲抒了志,后人也可借诗抒发自己的志向。

四(14分) 15、(1)我真不幸呀!被我所不喜欢的东西救了命,却被我所依赖和宠爱的东西断送了生命。(2分) (2)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甚至还会坏事;不美的东西在关键时刻却往往实用。(意思对即可)

(3分)

16、(5分)

(1)①“中性”标题:全球电子垃圾7成进入中国

②“讽刺性”标题:全国电子垃圾有7成在中国“安家落户”

(2)原因:①美国等西方国家电子垃圾处理技术虽然成熟,但监管严格,处理成本高;②国内

某些厂家利欲熏心,为了“两头赚钱”;③中国环境标准及法律执行力低下。

17、(4分)

(1)主张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

第Ⅱ卷 表达题 五( 18 分,每小题3分)

18、B(没mò 仄zè)

19、D(A 伥——怅 B楫——揖 C曹——嘈) 20、C

21、C(“拭目以待”形容殷切期望或者等待某种情况出现,侧重于期待的结果,这里是强调梁任公演讲的气氛,用“屏息以待”好) 22、C(“大约”和“左右”重复)

23、A

六(60分)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