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3期 2009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0URNAL OF MINⅡANG UNIVERSITY Vo1.30 No.3 Jun.20o9 找 到“自 己":孙绍振散文审美规范的理论建构 王 嵩 (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孙绍振的散文理论一如他独特的文艺美学、幽默理论,富于原创性、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的。他从一贯坚 守的文学性出发,依据其“文学形象三维结构理论”,倾力于散文审美形式的建构。通过散文与诗、小说的比较,在 大量经典性、代表性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散文审美规范,对当下散文现象给予科学的命名与分类,拓展 了散文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并对许多散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出精当分析。凡此种种,对于促进散文创 作与研究,规范散文的“失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孙绍振;散文理论;审美规范;散文分类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9)03—0046—06 评两大方面。散文批评方面,在他的文艺美学、散文 著名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家,“闽派文论”代表 人物孙绍振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以其深具独特性、 原创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或许是为 其新诗理论、幽默理论、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微观 批评等等的盛名所掩;或许如孙先生所言:“散文是 我最后关注的形式”,“对于散文,我觉悟得相当 理论以及自身创作经验指导下,运用微观分析方法 对现当代大陆、台、港及海外华人众多散文名家的散 文做了精到批评,尤以对余秋雨、南帆、余光中及各 家幽默散文的批评为人称道。散文理论方面,主要 集中于《文学创作论》、《文学性讲演录》中的有关章 节以及长篇论文《散文:从审美、审丑(亚审丑)到审 智》中。应该说明的是:孙绍振的散文理论是动态开 放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当下,有着明显的发展变 晚”。… 押 相对而言,孙绍振的散文理论的影响稍弱 一些。 “散文理论是世界性的贫困。”【2】( 而我国的散 文理论尤其薄弱,“20世纪的散文理论并没有建构 起一套有别于小说,诗歌的理论话语,散文基本上处 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3]‘ 。由于上世纪九十 化,如2007年第3版《文学创作论》,就对散文部分 做了较大修改。由此可以看出孙绍振对散文的关注 及不断调整更新个人理论的治学精神。 论及孙绍振的学术风格、理论贡献,几乎众口一 辞强调其原创性、独特性及可操作性。溯及原因,有 论者认为:“在所有的中年理论家当中,我以为,孙绍 年代“散文热”的推动,散文理论研究进入了繁盛 期。虽然不免泥沙俱下,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 是平心而论,还是出现了一批质量较好,有一定影响 的研究著作。将孙绍振的散文理论置于当代散文理 论发展建构的大格局中加以考量,虽然他没有散文 理论研究专著,但是却以独到的原创性研究,开拓了 散文研究的空间,拓展了散文研究的视野,是独树一 振是最有理论建树的一位。他在向传统、向权威挑 战的勇气上,在思维的广阔、敏捷和深度上,在强大 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论体系的自足上,在抽象思辨的 能力和对不同文体经验的积累和比较上,所表现出 帜的。即便不说以少胜多,但在这一大格局中有特 殊的地位与作用则勿庸置疑,理应引起人们更充分 的关注与研究。 孙绍振对散文的研究体现在散文理论和散文批 收稿日期:2009—03—23 来的综合理论素养,在他那一代人中间无人能出其 右。” 上述种种,在孙绍振散文理论建构中,同样有 充分体现。 对当前散文理论研究状况有所关注就可以知 道,许多理论要么陈旧僵化,要么简单粗疏,要么食洋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ho7188s) 作者简介:王 嵩(1960一),男,山东牟平人,闽江学院中文系教授。 第3期 王嵩:找到“自己”:孙绍振散文审美规范的理论建构 47 不化,要么玄而又玄、言不及义。大多脱离实际,无 了于创作有用,我宁愿牺牲点理论的森严性,宁可败 视散文创作事实,缺乏理论意义,更谈不上指导性、 坏理论家的胃口,决不败坏作家的胃口”。 J【 正是 操作性。而一些散文作者偶尔有些新鲜看法,却多 这种自觉的追求,使得孙绍振的《文学创作论》不同 为印象随想式、即兴感悟式,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 于一般文学理论著作,而是极富实践指导性的“创作 系统性。“散文是一种简单的文体。然而正是这简 论”,是金针度人的。不过,在满足创作者胃口的同 单,使散文变成了困难的文体。因为面对这简单得 时,并未倒理论家的胃口,一直为许多学者推重。颜 不能再简单的捞什子,学富五车的学者们常常觉得 纯钧认为:“就是在今天看来,我仍然觉得这部书是 无从下手、无话可说。”[3](P31o) 目前国内写得最好的一部文学创作方面的理论著 孙绍振找到了一个特殊的“下手”处。他不为 作。这本书之好,在于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大大提 理论框架所拘,不为中外权威理论所动,不愿平均致 高创作者的艺术感悟力。” 力,强求理论阐释的系统和全面,而是抛开散文范 畴、本体、创作、批评、鉴赏等僵硬板块,避开散文定 孙绍振散文理论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散文形式 义等诸多既是常识却又缺乏共识,争论不休的问题, 因素的强调。可以说,形式规范是孙绍振散文理论 面对散文现象和散文创作,按照个人注重从文本、从 的核心,其他关于散文诗化、单纯抒情的批评,对所 阅读经验提取归纳理论的理路,直击“散文审美规 谓真情实感的辨析以及有关散文的范畴、分类等等, 范”这一决定散文之所以为散文,对散文理论建构与 皆以此为据循此而l-I=。 散文创作都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他敏锐地意识到 散文观取决于文学观。在孙绍振的文学观中, 中外文论“就诗歌论诗歌、就散文论散文、就小说论 形式有特殊的地位。“不管从语言还是从心理的角 小说” ]( ’的局限性,将其统一起来加以研究,通过 度来阐释文学性,有一个东西是不可忽略的,就是形 对散文与诗、小说在形象、情感、感觉等方面的比较 式。”[’] ”’他强调只有“主观与客观统一于审美价 分析,建构了个人的散文审美规范理论,并对散文的 值的错位结构时还要准确地定位于具体的艺术形式 真实、真情实感、范畴、分类、本体特征、散文诗化、形 的审美规范”[m】 ),才能产生美,才能产生文学形 散神不散等热点问题、重要问题给出了-'b人的判断 象。这就是著名的“3cq=形象三维结构”。孙绍振 与答案。 认为黑格尔提出的,直至今日还为许多人深信不疑 孙绍振散文理论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围绕文体形 的“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命题,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式强化文本的微观分析。他认为:“并不是建构理论 上是简单化的。“有时候,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 体系完全没有必要,而是所有理论体系必须最后落 形式决定内容。”原因在于“同样的内容我们可以写 实在对于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上。”【6 J( 因为在他看 成小说,也可以写成诗,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一样的 来:“对一个真正的学人来说,重要的是对学术大师 包装,内容不能决定其具体样式或体裁。其次,形式 的超越,而超越的基础就是自己阅读作品时的特殊 也不完全是被内容决定的,规范形式可以按照规范 体悟、发现,在此基础上作原创性的归纳,从而建构 来重新组织、删节,甚至消灭一部分内容。艺术的提 起独创的理念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观念的系统。 炼是必要的,否则内容就变得庞杂,放任内容无限制 不从对文本的第一手阅读经验归纳,就谈不上在理 进入形式,就会破坏形式”【’】(Ml2l3 H)。正是从“形 论上的创造和突破,最多不过是学术摊贩而 式的强制性”、“形式的预期性”等理论出发,孙绍振 已。”['】(眦’此外,浏览散文创作者的有关言论不难得 把握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其长期积累而 知,他们大多对流行的散文理论敬而远之、不以为 成的审美艺术规范,而散文之所以为散文,正在于其 然,甚至不屑一顾。孙绍振对此有深切的理解和明 独有的审美规范而非其他。 确认识。他极为重视理论的可操作性、指导性,强 长期以来,散文创作、散文理论处于一种混乱状 调:“我对那些脱离创作实践,对作家构成形象不起 态。面对所谓“诗化散文”、“小女人散文”、“小男人 积极作用的理论始终采取怀疑、甚至不能忍受的态 散文”等表现出的虚伪、肤浅、矫情、萎琐,人们亮出 度。文学理论的生命来自于创作实践,理论的权威 了“大散文”的旗号;而对一些枯燥、刻板,以议论、 应该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确立。当创作者都对理论 思想记录面貌出现的散文,则有人主张“清理门 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时,不是创作者愚昧,而是理论 户”、“净化文体”。对此乱相,一般散文理论或空谈 的架空。”因而“凡于创作无用的于理论也无用,为 审美标准、文采、语言美;或循蒙田、厨川白村、周作 48 闽江学院学报 第30卷 人等的经典描述,谈论散文的自由自在、个体性、随 意性、直接性等散文风格特征,虽然不无道理,但却 无济于事。也有学者提出“文化本体性”、“人格主 体性”、“散文精神”等等,似乎抓住了要害,不乏意 义。但并未触及散文的特殊矛盾,而是流于模糊、含 混、玄虚,同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祝勇感叹:“散文 领域几乎是一个丧失了艺术标准的领域。”“散文界 差不多成了歧义最多的一个文学领域。”[I1]( 自 然,人们也试图建立某种标准,寻求某种约束机制, 希望“散文门户的独立,属于小说的还给小说,属于 诗歌的还给诗歌”[12 3(P2)。“人人都会说散文的本性 就是自由,但很少有人想过,如果人人都拥有这样的 自由,这种自由还具有艺术价值吗?”[”】(啪删”问题 在于哪些是小说的?哪些是诗歌的?如何约束?无 疑均须在深入把握散文审美规范之上进行。譬如对 于杨朔的诗化散文模式,许多人从不同角度作过分 析论述,其中自然不乏精彩之论。但大体上多从其 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精神自由、真情实感等角度立 论。孙绍振则认为:“杨朔‘把每篇散文都当做诗来 写’,之所以造成模式化,概念化,当时的历史条件只 是外部原因,混淆了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则是其内 在原因。”[14 3这样另辟蹊径的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 针对性、启发性。 “任何一种形式都是有约束的,没有约束就没有 艺术。”口“聊 孙绍振致力于散文审美规范的研究,正 在于提升散文创作的艺术水平。文体学中有所谓 “辨体”与“破体”之说。“辨体”在于坚持各种文体 的范畴和规律,“破体”则主张打破文体界限,相互 交融。从某种意义上说,孙绍振是重在辨体的,但他 的“辨体”并非“文体净化”论者那样闭关自守,将散 文退缩为只有抒情化的艺术散文,对此他是明确反 对的。他的“辨体”意在对各种文体特殊性的把握, 因为“艺术的规律像其他规律一样,有它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殊性是更重要的。” “特殊的艺术形式的优越性到了另一种艺术形式中, 就变得不优越了,变成局限了。…‘审美思维就是在 艺术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的双重制约下思 维。”[7j( 眠埘 当然,孙绍振并非反对、轻视“破 体”,他深知形式规范的动态性、开放性。文体形式 之间具有既不可混淆,又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关系, 以及艺术形式的长期稳定性与有规律的变化性。他 的《文学性讲演录》中《审美规范的解构与重构》、 《形式感:艺术形式对生活和情感的规范》等更是对 此有集中明确的阐释。 ;if-人认为孙绍振的理论中“方法论的味道太浓 了”【l 。我们不去评价其中的是非对错,但在他的 学术研究中,的确有着鲜明的方法意识,他对历史方 法、逻辑方法、演绎法、归纳法以及比较与辩证等的 长处与局限,有准确辨析。具体运用中,虽然有所侧 重,但总体上是综合的。他的散文理论研究,就极大 地得益于比较法的运用。他认为:“孤立地讲散文, 是很难总结出散文的特征来的。”[7](P333)而散文理论 的混乱、贫困、无力,“究其始终,是准则的混乱,是由 于理论的 昆乱,而理论的混乱,则根本上是由于思想 方法的混乱,甚至幼稚”【l 。 孙绍振在经典性、代表性文本的精彩分析基础 上,对散文、诗歌、小说从形象、情感特征方面作了充 分的比较,从而归纳出各自的基本特征。就散文与 小说而言,其形象都产生于生活特征的个体化和情 感的个体化,有相同之处,但二者之间在情感特征的 构成上有所不同。散文的情感层次最多是双重的, 而小说往往包含三层以上的情感层次,形成小说特 有的“多层次复合情感”。散文与诗的比较是重点, 也最为精彩。一方面,在一般认识中,诗与散文都侧 重于主观表现,都是主情的,比较接近,而小说则侧 重客观再现;另一方面,散文创作实践上,曾相当长 时间把散文作为诗来写。虽然“杨朔式”诗化散文 模式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均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力 量是强大的,在许多人的潜意识、显意识中,还是有 着对所谓诗化的迷信迷恋,而变相或类似的散文理 论、散文作品依然广泛存在。孙绍振对此有清醒的 认识:“就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的特殊矛盾来看,散 文与诗有根本的区别,诗与散文属于不同的文学性 别,这一界限是不可混淆的。”[s](P376)并一再强调: “我觉得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诗变成散文,也不 要把散文变成诗,否则,只能使诗与散文两败俱伤, 诗不像诗,散文又不像散文。”【7】( 研究中,孙绍振 还着意对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的作者在诗与散文中 的不同;同一作家同一内容作品在散文与诗中的不 同;同一内容在散文与诗中的不同表现形态等,细致 入微而又鲜活生动地作了深入系统的比较归纳,得 出了散文与诗在审美规范上的诸多不同之处。就形 象而言,诗的描写对象特征是概括的、普遍的,而散 文的对象则是具体的、特殊的。就情感特征而言,孙 绍振喜欢借吴乔的文饭诗酒之喻说明散文和诗的常 态与非常态之别,散文与诗虽然都可以抒情,但散文 的情感表达是在常轨以内的,不能极化,要非常细致 第3期 王嵩:找到“自己”:孙绍振散文审美规范的理论建构 49 非常现实;而诗的情感往往是相当概括相当超脱,往 往在常轨以外,通过极化使感觉产生变异。而“散文 中之高格不是诗化,它往往不在效果的外溢,而在效 果的内敛上下功夫。”“在是否炫耀、矜持、夸张,感 情是否极化上,可以看出诗与散文的界限。”【。]㈣’ 。) 正是缘于这种认识,孙绍振x,-J-散文创作、散文理论中 的激情滥情,独尊抒情,尤其强调“净化文体”,只承 不审美也不审丑,以睿智为主,以智性为特点的散 文。细读孙绍振的散文理论可以感到,作为坚守文 学性,“相信文学性生生不息”-7 J( 的理论家,从其 对文学性的追求出发,多次谈及散文是文学性与实 用性并存,审美与审智矛盾的文类。“我们必须在双 重矛盾之间把握平衡。一个是审美性和实用性。审 美性就是不实用的,感情就是不实用的,实用性必须 认抒情散文是真正散文等主张格外关注。因为这种 做法会导致汪曾祺所说的:“散文的天地本来是很广 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窄了。过度 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 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It6](P259)而孙绍振 则进一步指出:“感人并不一定抒情,不一定要美化, 诗化。……我们要防止一种迷信,或者防止一种误 解,以为散文只能是抒情的。……要从误解里走出 来,对散文进行真正审美的、审智的突破。”[7]( ) 四 孙绍振这种审美、审智的突破,集中体现在他对 散文的类别划分上。散文的分类五花八门,一直比 较乱,影响比较大的按表达方式划分为“抒情散 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三大类的不合理之 处,深为人们诟病。孙绍振从审美价值、情感特征角 度把散文分为“审美散文”、“审丑(亚审丑)散文”、 “审智散文”三类,既合于分类标准,又突出了文学 性。更为关键的是,分类的变化将带动研究路径的 改变,而“审智散文”的命名,则拓展了散文的疆界 和研究领域。 审美散文指追求美和诗意的抒情散文,是我们 所熟知的。在审丑散文上,孙绍振作了辨析与澄清。 他认为,审丑散文不是指写作对象的丑,而是指情感 上的冷漠。“审丑主要集中在反抒情、反煽情、反滥 情上。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抒情是通用手法, 抒情滥了,成了套路了,为文而造情了,虚情假意了, 抒情变成俗套了,也就引起厌倦,结果走向反面,干 脆不动情。”[7](哪 据孙绍振的观察,中国当下还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审丑散文,只有以幽默散文为代表的 亚审丑散文。幽默散文与抒情散文相反,不追求美 化与诗意,但其情感并不冷漠,因而是亚审丑的。至 于孙绍振影响广泛的幽默理论、幽默散文批评以及 精彩的幽默散文作品,已经得到人们普遍的接受和 肯定,无须赘言。这里有一点应该强调,孙绍振将幽 默散文细化为软幽默与硬幽默,提供了新的研究路 径,具有开创性意义。 审智散文是指为保持思想深度尽量逃避情感, 是有用的……还有一个是抒情性和智性。智性是一 种思考,甚至靠近理性,而抒情性是无理的,这两者 之间必须保持平衡。过分倾向于实用性,就可能失 去文学的审美性,……过分倾向于智性,也容易枯 燥,……所以说,散文实在是一门困难的艺术。…‘散 文向纯文学方向发展的趋向日益明显,但非文学的 一些成分仍然设有消失。”[7 ’面对这样一种 “困难的艺术”,孙绍振重阅读经验、创作实际胜于 理论的学术思想,决定他没有被理论的框架所囚,而 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鉴于学者散文勃兴、当代西 方文化思潮及小说、诗等文体变化的影响下,“追求 智慧和深邃哲思正成为新一代散文家的共 识”[7](聊 。依据其提出的“审智”范畴,命名“审智 散文”,显示了目光的敏锐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当 然,对于智性问题,人们早有关注,台湾散文就有感 性散文与知性散文之分。王开林认为:“散文重智 识”,是一种“智慧的文体”。[”]‘ 而陈剑晖在《中国 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更提出“诗性智慧”,并 有精细的描述。但是,上述种种,台湾的“知性散 文”虽然有分类意义,但大体相当于大陆的议论散 文;而其他说法,则意在强调智性之于散文的重要, 强调每一种每一篇散文中智性成分的渗透,以提升 散文的层次,避免肤浅滥情,并非分类。而孙绍振对 情感、智性有自己系统的研究,他的感觉、情感、智性 三个层次、三位一体的研究,是独到而深刻的。 当然,孙绍振眼中的审智散文并不会放弃或放 低文学性标准,在他的界定中,“审”是关键词,抽象 的智性与文学性是有矛盾的,但在“审视”的过程中 智性得以延长,“视的感觉也强化了”。“关键的是, 把智性观念形成、产生、变异、转化、倒错乃至颠覆的 过程在读者的想象中展示出来。一般作家没有意识 到这一点,缺乏这样的才力,因而就造成了有智而不 审的现象。这就失去了从抽象到具象,从智性到感 性,从审智到审美转化的机遇。”[8】(M ’艺术之所以为 艺术,正因其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审智排除情 感但必须保持足够的感觉和智趣,“讲道理你可以没 有感情,但你得有趣味”。而正是“散文的情感和趣 50 闽江学院学报 第3O卷 味决定了散文的感染力,即审美价值”。[7](洲 所 以,最终这种智趣的获得,感染力的增强,则促使其 向审美价值回归,这就与一般议论文、学术评论、学 术论文区别开来。不过,正如孙绍振所说:“学者散 文、智性散文、审智散文一审智/审美散文,这是一个 多层次转化的过程,在中国当代学者散文中,这样的 转化才刚刚开始。就是在世界散文史上,一系列的 主体精神,散文的文化品位方面,虽然不乏愤激之 言,精彩之论,但大抵在平面上、表层上展开。而孙 绍振对这一问题除关注到上述诸点之外,更从文学 创作规律、人的心理机制、逻辑方法等角度,系统地、 多层次地辨析了真与美、人与作品中的人、人格面具 与笼统真实、肤浅表面的人与深刻的人、真情实感与 抒情、真情实感的历史性与作为散文性质的永恒性、 情感的特殊性等诸多问题,是本人所见到的对这一 问题最细致深入的辨析。然限于篇幅不便展开论 述,当另3c47-绍。 总之,散文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体,又是缺乏共 理论问题(如罗兰・巴尔特提出的“文体突围”)还 有待研究。”[8】(蚴 或许孙绍振在这方面的理论还不 够系统、不够明晰、不够深入,甚至有局部矛盾之处, 但是毕竟为我们开拓了范围与路径,是难能可贵的。 除上述各点,孙绍振在“形散神不散”、“真实”、 “真情实感”等诸多热点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与 细致的Ys"析。特别是对于“真实”、“真情实感”这一 散文界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辨析尤为精当。一般 对这一问题的评价或集中于道德伦理方面,人品文 格方面,文与实、人与文的关系方面;或集中于人的 识,各行其是的文体。我们对散文的研究,较之小说 理论、诗歌理论,还很单薄甚至幼稚,还需要许多人 甚至几代人4,3出艰苦的努力。在这样一个需要努力 的过程中,孙绍振以其独树一帜的散文理论,为人们 指明了一条重要的路径,并做了大量奠基铺路工作, 使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走得更快些更好些。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灵魂的喜剧[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孙绍振.散文学综论・序[c]//方遒.散文学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o4. [4]谢十架.智者的理论——孙绍振的思想风度[J].当代作家评论,1996(4):54—64. [5]吴励生,叶勤.解构孙绍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孙绍振.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探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7]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o6. [8]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修订版前言[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9]颜纯钧.漫不经心的自由和冒险——孙绍振学术风貌[J].文艺争鸣,2ooo(5):10—13. [10]孙绍振.美的结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1]祝勇.一个人的排行榜・序[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12]贾平凹.散文研究・序[c]//贾平凹.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3]李震.当代散文写作随访[C]//贾平凹.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4]孙绍振.散文:从审美、审丑(亚审丑)到审智——兼谈当代散文理论建构中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8 (1):79—94. [15]谢有顺.走向美学途中[J].文艺争鸣,2000(5):4—9. [16]周明,采诗.当代百家散文鉴赏・序[El//贾平凹.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7]王开林.当代散文写作随访[c]//贾平凹.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第3期 王嵩:找到“自己”:孙绍振散文审美规范的理论建构 Finding out 0neseff:Theoretic Frame about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Prose 5l WANG Song (Chinese Department ofMinjiang College,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Sun Shao—zhen’s prose theory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with original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 just like his unique ae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humorous theory.He was engaged in theoreticlal f alme about ht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prose proceeding from literature feature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literary image. Sun Shao—zhen concluded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prose and gave today’S prose a scientiifc nan-le and classiifcation by comparing prose with poems according to microcosmic analysis about a vast amount classical and representative text.He expanded a new field of prose research and analysed a lot of popular problems and focal point about it pre— cisely.All these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promoting prose creation and research,regulating the irregularity of prose・ Key words:Sun Shao—zhen,prose theory,aesthetic standards,classiifcation of prose (责任编辑:邹自振) ● ’’''',●,',’''''',,',' , ’,'',''l,,'’'’''I',,',,’’ ’’''',,,''’’''',l,,,’ ’''''●',’’’',● (上接第36页) 参考文献: [1]宁烨,樊治平,冯博.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9):1046—1049. [2]陆瑾.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知识联盟动态复杂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6(3):54—56. [3]赵骅,刘江鹏,陈晓慧.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知识共享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133—136.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A Game Analysis on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Allied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Clsuters TANG Jin—quan (Ma ̄gement Department fo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Fuifan 350108) Abstract:In this thesis,according to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allied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by means of dynamic gaming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hyphothesis on its gaming condition rae made and then the gaming model is set up.By analysing the result,standards of choosing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y for allied enterprises rae put forword.Futher,strategies on promoting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lalied enter— prise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knowledge alliance; gaming model;game (责任编辑:武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