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来源:二三娱乐
文化艺术 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王安邦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1 7世纪至18世纪的西方启蒙运动与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欧洲和中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本文通过二者所处的时代 背景,各自所反映的时代主题以及对后世产生了的影响进行梳理,作出比较。 关键词:西方启蒙运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比较 1启蒙的涵义 “启蒙”从字面上理解,“蒙”为朦朦胧胧、懵懂之意,“启” 口号,实质上也是对理性与自由的渴求。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 为开启,因此启蒙为开启蒙昧的意思。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曾对启蒙做 出经典解释即“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启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思想领域内的不断 转变的过程,是人们在精神状态方面和思维方式层面的一个循序渐进 反对封建宗法专制必须让人自身具有独立意识,所以新文化运动提倡 人的自觉性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是对追寻近代文化 理性的最好证明。打破一切封建束缚推倒一切圣贤偶像,反对愚昧无 知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发展。 欧洲启蒙运动为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 的过程。 2中西启蒙运动的发展脉络 我们常说的西方启蒙运动是指17世纪至l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打破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束缚的斗争,渐进 演变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宗教、哲学、政治 学、文学、美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封建势力与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 的批判,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西方的启蒙运动从广泛上来讲还 可以认为是从l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到l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近 四个世纪的发展。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首先对天主教会展 开了猛烈的抨击,破除人民对宗教的迷信,这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 蓝图进行描绘与展望,为西方社会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这场持 续一个世纪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 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的启蒙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开端于l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 运动,往前追述的话较早体现出思想启蒙特点的是封建士大夫们为 巩固自身统治需要而推行的洋务运动。士大夫们以西方民主思想为 主提出很多在当时来说具有自强意识的口号积极传播和学习西方的文 化思想和制度。其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赶 下台,推翻了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干多年的帝制,但这次革命半路 夭折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虽然这次革命从形式上终结了封建帝 制,但是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仍未被清除国民的思想没有得到解放, 辛亥革命的理想未能实现。历史的脚步没有停歇,随着时代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他完成了辛亥革命遗留的思想启蒙任 务。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倡政治民主, 反对封建特权: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学;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和发展,是先进 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落后的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的思想交 锋。“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动摇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基础使工人阶级 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中西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所以 主流思想认 为在近现代史上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与欧洲l8世 纪启蒙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都对各自所处社会的封建文化进行 激进批判,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理性精神的崇尚和革命导向作用的 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致的。 西方的启蒙运动剑锋直指世界史上的黑暗时期即“黑暗的中世 纪”,由于这一时期敌视客观世界和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神学占统治 地位,对人们实行精神蒙昧,欧洲启蒙思想家将其视为思想领域的毒 瘤,所以对愚昧的宗教神学进行猛烈的批判;中国的“五四”新文化 运动批判的也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余毒残害残害 人们的思想,所有中国的先进分子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中西 方启蒙思想家批判的都是封建的愚昧无知。 欧洲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追求理性,他们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 判断一切的标准,他们反对等级观念,呼吁人的自由平等,主张消灭 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欧洲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人们对理性的思 考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使人们逐渐 认识宇宙的真理了解世界的发展,打破了上帝对的迷信,人们以科学 的视野建立了近代文明的源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 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思想,对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五四”启蒙运动不仅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又是反 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革命运动,进一步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人 们的爱国意识加强。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 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4中西启蒙运动的差异 由于中国和欧洲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传承存在有很大 差别,所以在很多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还是有很 大差异的。 首先,中西方启蒙运动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存在很大差异。我们知 道,西方启蒙运动是欧洲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一批文人反对封建专制 主义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西方启蒙运动以推翻 封建专制统治和打破天主教会对世俗的镇压为目标,它继承了文艺复 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想宣扬人的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平等。西方启 蒙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是然而中国的启蒙运动是在列强瓜分中国,中国 衰亡的背景下进行的,它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 的。与西方的人文主义启蒙的从容进行相比,中国的启蒙可以说是一 种落后民族在寻求富强之道的同时不得不进行的启蒙。从地主阶级的 “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都是以 各种方式挽救危机以求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因此“救亡”就成 了贯穿中国式启蒙的一条主线。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在列强侵入神 州大地的危机境遇进行的,新文化运动中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开 始对中国旧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在宣传民主思想、批判封建礼 教的同时又动员和组织民众捍卫主权使五四运动演变成为一场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 独立。 其次,中西方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旗帜不同 启蒙追求的是人 的解放和自由,它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西方的启蒙是一批先进 的知识分子结成较为广泛的统一战线要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神学, 启蒙思想家在哲学层面否定基督教的教义,深刻批判经院哲学贬低理 性的态度宣扬理性的价值。然而中国的启蒙反对的是封建礼教,使人 们打破封建思想的枷锁以达到开民智的目的:所以中国的启蒙思想家 所批判的是儒家礼教中落后的家族宗法制度及其陋习。正如舒衡哲所 说: “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 的知识分子则为着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 威而不是神权专制。” 西方启蒙运动打出的鲜明旗帜是“人权”,西方启蒙思想家注重 的是人的发展,非常重视人在自然与科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力量。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民主”与“科学”,在这场运动中,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以“民主”和“科 学”为旗帜对中国几千年传统礼教进行猛烈批判和揭露以解放人们的 思想。 最后,中西方启蒙运动对后世的影响不同。欧洲启蒙运动是遵循 着历史的轨迹而发展的,启蒙运动中所阐述自由、人权、平等、独立 等号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所坚持的政治口号,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推 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使其最终赢得了资产阶级 革命的胜利 不可否认欧洲经历了一个封建愚昧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但经过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的洗礼以及17-18世纪的广泛的资产阶级 ..449.. 文化艺术 荷马史诗两大英雄阿喀琉斯与 赫克托耳伦理形象比较之新探 胡、 曦 广州510053)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4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广东摘要: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分别是交战双方最具重量级的英雄。出于种种原因,历来读者喜欢在伦理道德层面上贬阿褒赫 笔 者认为,加在阿身上的一些贬词有失公允,赫也是缺点纷呈的英雄。本文尝试从处理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的视角,从孝爱、情爱等感情的模式,从勇 武信义、坦荡磊落等军人行为准则几方面重新评判阿、赫的伦理形象,得出两人都不很符合文明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只是阿更符合野蛮时代的英雄观 的结论。 关键词:荷马史诗;阿喀琉斯;赫克托耳;英雄;伦理;道德 荷马史诗享誉全球,作为被马克思所称道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 及的范本”,它不仅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最高 成就;不仅是人类处在野蛮时代的全盛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 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非同一般的价值,更包含着 古希腊最初伦理道德思想的萌芽,为日后希腊人的伦理道德观,进而 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观树立了典范,可算是西方伦理道德思想 的活水源头。[1] 荷马史诗乃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在 《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分别是交战双方最具重量级的 英雄,尤以阿为主角中的主角(按: 《奥德赛》中这两位英雄都已离 世,主角成了其他英雄,但阿的鬼魂仍有出场,其伦理观、价值观仍 有展现,算对《伊利亚特》中其伦理形象的补充,本文也将涉及,故 标题用“荷马史诗”不用“《伊利亚特》”)。尽管赫常被当作阿的 衬托或参照定位,可历来读者或出于对胜利的侵略者的愤慨,对失败 的反侵略者的同情,或因对阿某些极端行为印象过深,或因认真阅读 的是荷马史诗的节选版、改编版而非完整版、原版,往往情难自禁地 在伦理道德层面上褒第二主角赫克托耳而贬第一主角阿喀琉斯。虽也 有人从生活和艺术的双重角度出发,评价阿的形象更血肉丰满、栩栩 如生,富感染力,却仍是以赫比阿品德高尚,性格完美,符合理想的 伦理观、普世的价值观为前提的。笔者认为,如果不断章取义地详加 考辨,不使用双重标准重作评判,会发现加在阿身上的一些贬词有失 公允,赫同样是亮点不少、缺点纷呈的英雄。[2] 1从处理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的视角重新评判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 的伦理形象 就侵略与反侵略的问题,诚然阿喀琉斯所隶属的希腊联军,践踏 别国领土,烧杀抢掠,大破坏后又无大建设,应遭谴责。赫克托耳所 代表的特洛伊人,拿起武器,抗击侵略,守卫家园也理所当然。但值 得注意的是,野蛮时代,侵略无处不在,特洛伊战争之前,特洛伊人 也没少掠夺少折腾希腊人。阿站在己方的立场上以己方侵略为荣,赫 站在己国的立场上也未见以己国侵略为耻,应说两位英雄都未达到高 度文明时代君子的道德水准。虽然赫克托耳轻浮的弟弟帕里斯诱拐了 希腊第一美女斯巴达王后海伦只是特洛伊战争的直接起因,处在氏族 社会解体阶段的希腊人对繁华的异族的财富、美色充满贪欲才是引发 战争的深层原因。但特洛伊包庇帕里斯,拒绝交还海伦,无礼于希腊 联邦派来索要海伦的使者,毕竟给了希腊人入侵的口实,使受侵方反 陷入理曲的境地。赫克托耳身为权势远远超过帕里斯的特洛伊最高军 事统帅和王位继承人,应当说是难辞其咎的。无论嘴上还是心里,他 都很肯定帕里斯、海伦引起战祸,故他和已开始厌战的希腊人约好让 帕里斯与海伦前夫进行一对一的决斗,胜者得海伦,永远结束战争。 可在弟弟打输后,他却没守约。尽管和平无望,战争仍然继续至特洛 伊被攻破捣毁为止,也未尝不由其他因素导致,但在外敌面前,赫本 人也损害了国家形象,没占据绝对的道德制高点,却是客观存在的事 实。 对外如此,对内则因赫克托耳没像阿喀琉斯那样意气用事,退出 战争,祈求神灵降灾于自己人,故长期以来众多论者都把赫看做先公 后私、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者的典型,而斥阿自我中心,极端利己。 笔者不否认阿确实是个个人主义者,无需多作辩解,但若不对具体人 物关系、具体人物处境作具体分析,就把人物划为公与私的两极,未 免太贸然了。 先让我们来看看阿喀琉斯当时当地的自己人究竟是阿的什么人, 赫克托耳当时当地的自己人又是赫的什么人 被阿一怒之下划清界限 的希腊诸将,既非阿血脉相连的至亲骨肉,也非阿日久生情的良朋挚 友,也不曾对阿有何山高海深的恩情,他们和阿本来就不过是属于希 腊联邦各国家的成员,不过是暂时结盟的利益伙伴罢了。而赫克托耳 始终为之效力的特洛伊国王,却是生他养他的父亲,其王位也将传 给赫。爱有差等,由亲亲而仁民或爱自亲者始,是在笔者祖国盛行的 观念,人的情感递减规律,西方哲学家亦多有谈及,比如休谟在其著 作《人性论》中提出了一个人自然爱他的子女甚于爱他的侄儿,而爱 他的侄儿甚于爱他的表兄弟,爱他的表兄弟又甚于爱陌生人。阿对暂 时结盟的利益伙伴的义务,难道便能和赫对家人的义务简单等同?赫 的特殊身份,又致使赫必须家国一体。因假如特洛伊不亡,特洛伊的 土地都将是他的土地,特洛伊的臣民都将是他的臣民:假如特洛伊失 守,他不独没容身之地,且将头颅不保。两位男主角对待战争的不同 态度,近似于《伊索寓言》里的狗追兔子,前者仅为一顿饭,后者为 的却是一条命。我们当然能说赫对自己命运的选择余地小,比阿可 怜,但又怎能轻易给他们打上忘我为人和为我忘人的标签昵?在阿与 革命和深入的启蒙运动,最终使欧洲彻底打破了繁琐的宗教教义的束 缚,彻底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平等、自由等观念深入人心进入现 代民主文明,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步入了现代社会。而中国的 五四启蒙最大的意义不是在思想领域内的贡献而是促进了中国政治力 量的发展,给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动力源泉。五四运动的后期,由 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李大钊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这时社会 上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潮,这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 础。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是一次彻底 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在史学界被看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它被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 “五四”运动的发展也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国革命的面貌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焕然一新。 5小结 缚而发展人自身的主动性启蒙。然而中国的启蒙是在外侮不断、列强 侵略的情况下反对封建礼教为打破愚昧无知对人们的侵蚀而进行的被 动性启蒙。历史已成往事,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来说,我们要主动学 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朱玉湘.五四启蒙运动初探[J】.烟台大学学报,1997(2):77—81. [2]李德尧.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精神及其走向[J].荆州师范学院学 报1999(3):8O一81. 【3】舒衡哲.中国的启蒙运动(中译本)[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4]王桧林.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 [5]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新 文化运动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但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启蒙运动是随 着历史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力求改变现状打破封建专制,宗教神学的束 ..【6】刘正强.论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与传统文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1):2I--26. 4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