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达洛卫夫人》-书主题解析

来源:二三娱乐
对《达洛卫夫人》-书主题解析

作者: 秦颖 李丹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28期

秦颖 李丹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摘 要:文章在简略介绍了《达洛卫夫人》一书梗概和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着重从“生命与死亡”,“正常和疯狂”和“对英国社会制度的批判”三个方面对《达洛卫夫人》一书的主题进行了阐述,笔者从作者写作意图入手,把握了真正的主题。

关键词:生命与死亡 正常和疯狂 对英国社会的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a)-0245-01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作,主要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一位英国上层社会太太达洛卫夫人和一位名叫赛普帝默斯的精神病患者于一九一九年夏季,在伦敦的一天内约十二个小时的现实活动和心理活动。在谈到这部小说时,伍尔夫说:“在这本书里,我的意图似乎是太多了。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的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1]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加以阐述。

1 生命与死亡

达洛卫夫人是一位国会议员的夫人,她生活在上流社会,拥有物质上的豪华奢侈,但生存中的死亡终结意识在她的生活中缭绕这死亡的气息,意识流中时常涌现死亡引起的波澜。就在举办宴会的那天,去购买鲜花的路上,她愉快的感受着美好的生活,清新的空气,迷人的阳光,川流不息的人群使她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兴奋,她由衷地热爱这一切,喜爱此时此刻的现状,但又禁不住扪心自问:她必然会永久地离开这个世界,是否会感到遗憾?没有了她,人间一切还将继续,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幸福地生活在人世间的达洛卫夫人始终无法摆脱死神的威胁,无法理清对终结的思索。

在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传来了赛普帝默斯自杀的消息,尽管达洛卫夫人与他素昧平生,死讯传到克拉丽莎那里,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他的死也终于中断了克拉丽莎内心的矛盾纠缠,并催生了人物的一系列思考:克拉丽莎对自己在生活面前的退缩有了清醒的认识:“无论如何,生命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中心,而在她的生命中,它却被无聊的闲谈磨损了,湮没了,每天都在腐败、谎言与闲聊中虚度。那青年却保持了生命的中心”(2)(188)。她恢复了对生活的重新感知的能力,发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从而打消了萦绕心头的死亡念头。小说中对于克拉丽莎的最后的叙述是这样的:她必须回到宾客中间。这夜晚,多奇妙啊!不知怎的,她觉得自己和他虚度很——那自杀了的年轻人。他干了,他觉得高兴;他抛掉了生命,而她们照样活下去。钟声还在响,滞重的音波消逝在空中。她得返回了。必须振作精神。必须找到莎莉与彼得。于是她从斗室踅入客厅(3)(190)。

2 正常和疯狂

表面山看来,达洛卫夫人是正常(理智)的,而赛普帝默斯是疯狂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两个人物并不是相反的,他们拥有相同而非相反的价值观。达洛卫夫人和赛普帝默斯的相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克拉丽莎和赛普帝默斯都对二战后的社会感到恐惧,绝望,有深深的异

化感。人类都有和他人交流的欲望,然而,克拉丽莎和赛普帝默斯都感到孤独,感到与社会隔绝,被他人遗弃,他们都找不到可交流的对象,二人都想从他们生活的社会中隐退。因为生病,达洛卫夫人不再和她的丈夫睡在同一张床上甚至同一个房间里。她更加不知道她丈夫每天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而她的丈夫也不知怎么向克拉丽莎说出爱她的话。赛普帝默斯不愿意受到别人的打扰,也不再愿意参与到众人的生活中去;他固执地独自畅想、自言自语,甚至也无法和自己的妻子沟通。其次,达洛卫夫人和赛普帝默斯都认为在那个威胁要把他们作为个体而消灭的社会中自我毁灭是保存他们自身完整的一种方式。就是在这样的义无反顾中,最终赛普帝默斯自杀了,死亡成就了他对于自我的一贯追求。

小说中的疯狂体现在一个名为布雷德肖爵士的精神病医生和另一个名为基尔曼的家庭教师的人物中。布雷德肖爵士有一个得意的口头禅,常用来告诫病人,必须有“平稳感”,即处事要四平八稳,循规蹈矩,切忌与众不同,异想天开,而要为了社会的福祉,始终稳健。其实布雷德肖爵士的“平稳感”只不过是体现了他个人性格当中自私和约束别人的特点,并因为他是一个体面受人尊敬的医生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别人的身上。

基尔曼是达洛卫夫人的女儿伊莉莎白的家庭女教师,这个阴郁的女人力图转化她的学生,千方百计企图改变这个少女的信仰,强求她皈依基尔曼自己信奉的宗教。基尔曼煞费苦心,不择手段地要转化伊莉莎白的强烈愿望充分体现在她带伊莉莎白去百货商店的场景中。伊莉莎白在店里陪伴着絮絮叨叨的女教师,委实不耐烦,渴望离去,基尔曼却兀自思量:“倘若我能抓住她,抱紧她,使她绝对服从自己,那死也甘心了。”最后,伊莉莎白忍无可忍,径自奔出店门,把女教师撇在里面。到了街上,少女“感到自由自在,真高兴啊!清新的空气那么爽快,而在百货商店里,简直闷死人呐。”

3 对英国社会制度的批判

对英国是制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方面。小说的个体概念主要体现在赛普帝默斯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赛普帝默斯的行为是疯狂的。出于爱国主义的热情他参加了残酷的战争,却“丧失了感觉的能力”,目睹好友的死去竟无动于衷,一种“已死”的感觉和“罪”的感觉并行而生,使他的精神趋于崩溃而变得疯狂。在战争期间,赛普帝默斯故意压制自己的感情,在他的好友去世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几乎没有感觉并且十分理性”。实际上,在他认识布雷德肖爵士以前,他已经学会了布雷德肖爵士所谓的“平稳感”。这是赛普帝默斯从外面学会的而不是像布雷德肖爵士一样本身具有的,是战争教会了他。在好友死后,他无法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抽屉里,并因为在好友去世时没能表达自己的悲伤无法忠实于两人之间的珍贵友谊而产生一种极大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笼罩了赛普帝默斯生活的时时刻刻,他觉得神奇的正义会永远的谴责他,永远不会饶恕他的罪行。更为严重的是,他觉得社会上其他的人和他一样是麻木的,他独自一人成为世界的良心,他一个人为战争中死亡的人负责任,而这一切却是社会应该做的。赛普帝默斯也面临着自我的缺失。相对于克拉丽莎,赛普帝默斯对于疯狂有着更为执着的追求。就是在这样的义无反顾中,赛普帝默斯的疯狂早已超越了它所包含的强烈的决心和意志,化为平静,化为理所当然。最终赛普帝默斯自杀了,死亡成就了他对于自我的一贯追求。

参考文献

[1] 翟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 孙梁、苏美译《达洛卫夫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