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劳动有了单立的新课标,相较过去有两大开展。其一,是单独做了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过去开设劳动课,没有把劳动教育的“劳”放到教育方针中,新修改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把劳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二,劳动教育的课标挑选了一些生活技能。将与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情境相关的一些具体活动作为内容,从理论上来说,劳动无法外在于生活的,而应该在生活之中。
但必须注意,应该把课标的全文整体看清楚,包含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劳动技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培养。媒体上传播的劳动教育可能有一点“标签化\"意味,好似劳动教育就是做菜、洗衣、修电器,这将导致对新课标的浅薄化的误读。不仅在传播中出现“标题党”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学校为了显示自己劳动教育的业绩优秀,可能会迎接“标题党”的方法在劳动教育实施中作秀,标题说什么学校就干什么。这样一来,导致教育方针中劳动教育的贯彻,以及新课标的落实,有可能只是走过场、形式化,走偏了。因此,肯定要认真地完整地领会课标的完整内涵,再去贯彻落实,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如何防止劳动教育\"应试化”和“形式化\",关键在于在评价上正确理解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有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由多个主体进行。但是现在一旦涉及到升学,普遍认为只要能够为升学做奉献,对升学上有一点作用,我就做了;跟升学没关系就不做了。这是很多家长,包含一些学校可能产生的偏差。
所以对劳动教育的评价要依据劳动特征进行。劳动本身应该是个人的一种兴趣,特别是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干的事,自己就有兴趣干这个事儿,而非肯定要通过干这个事当下就能够得到什么。所以,评价一个学生的劳动是否合格、是否优秀,首先要从学生的原本状态来评价,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观念,是否诚恳热爱劳动,参与劳动。比方说,学生是否真正地尊重别人的劳动、是否真正地去喜欢劳动。其次,才去看他的劳动技能怎么样,劳动的效果怎么样。而非紧盯着学生劳动以后马上能够得到什么,要防止功利化、短视化的评价。劳动本身就是制造幸福,制造自己的幸福,也制造自己能够跟别人分享、共享的幸福,这是关键。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区别于语数外等学科的知识教学。知识教学的特意性比拟强,比方**只能由物理老师来讲。劳动教育可以在家庭、社会、学校各种情境中实施,很多人未必需要什么资格都能为师,不肯定教授某一门专业
知识,而是表现为一种一种意愿、一种活动、一种意识、一种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要依据劳动教育本身的特征来确定所处的教育情境。
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也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几种情境下的劳动,而非单一地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劳动,讲劳动的课程,这种方法是不行的。例如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家长就给他什么酬劳,在某一个大的背景下,或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不能只用或每次都用这种方法。
因此,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较长的地方,也是人生的起点。从父母角度而言,应该从小养成孩子自己能干的事就自己干。比方洗洗自己的小手帕、洗洗自己的衣服、自主吃板……这些都应该在家庭中进行,不能依靠学校。在学校中,要依据学校的特征和优势开展劳动教育,比方一些需要特别设备与工具的技能练习,就不必盯着做饭、烧菜、洗衣。学校在教授孩子劳动观念、引导孩子如何做到劳动的“知行合一”“知情行意合一\"方面承当更多的责任。在知识上要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对人生的完整、价值的完成、人格的健全会产生什么影响……社会也要发挥肯定的作用,社会能提供许多劳动的情境,诸如社会分工、团结协作等。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次新课标的制定和传播是一个起点,让更多人关注和加深了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在过程上,更重要的是行动,在做中学;而目标上,要有制造性,使劳动有助于生活幸福。劳动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家庭、社会、学校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才能收获好的效果。
总之,劳动教育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就会做得更好!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3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3年版)》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核心内容是什么?一起通过这篇解读了解清楚吧!
《标准》要解决的问题
《标准》的研制要解决当前义务教育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并引领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是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窄化”“片面化”问题。构建
完整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仅以技能、过程或体验等某一方面作为劳动教育目标的问题。构建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课程结构,解决仅实施某类劳动的问题。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方式,解决把劳动教育窄化为上课等问题。
二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表面化”问题。通过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的一体化设计,以及提供劳动实践过程指导建议,解决学生经历劳动过程但缺乏劳动价值体认、劳动观念培养、劳动品质塑造等“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标准》核心内容
研制工作依据《意见》及《纲要》,挖掘劳动课程的育人本质,体现学校与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提炼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劳动素养 《标准》从中央文件精神出发,结合认知基础、实践基础、行为与品格及三者有机整合的视角,提出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作为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阐释了劳动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体现了基础性、阶段性、成长性。
这四个方面既体现了劳动课程在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又体现了对学生设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性素养的培养。
研制工作以劳动素养为统领,引领课程标准各部分:明确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提出课程的目标、内容、劳动素养要求以及课程实施建议;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提出素养立意、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习质量观,提出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生劳动素养要求
(二)形成了与劳动素养相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标准》提出了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包括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标准》还提出了学段课程目标,按照学段,围绕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各学段课程目标之间体现连续性、顺序性、进阶性特点,为各学段的
劳动课程开设提供了目标引领。
(三)构建了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劳动任务群是将知识技能基础相近、功能相似、性质相同的劳动任务归纳在一起后形成的一组劳动任务。
共设计了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十个任务群。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小学中年级及以上每个学段都涵盖三类劳动内容,学校在任务群的选择上可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在每类劳动内容所涉及的任务群中选择实施。
(四)研制了各学段劳动素养要求
劳动素养要求是对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劳动课程学习需要达成的素养表现的总体刻画。
劳动素养要求的提出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明确不同学段劳动素养的具体表现特征,为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达到育人合力。
(五)强化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
《标准》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和“学中
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六)提出了可操作的课程实施要求与建议
《标准》关注课程实施要求与建议的引领性、建设性、可操作性,在课程内容活动建议部分提供可实施的活动,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建议,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劳动项目开发、劳动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劳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标准》高度重视劳动安全问题,从理念到实施、从目标到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和机制建设,注重课程实施的安全性评估,适时提出安全提示。此外,还附以适量的项目、活动实施与评价案例,力求使课程标准好用、管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