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视点
“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张耀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科技时代的到来扩大了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最明显的是体现了“互联网+”在各生活领域的智能创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捷。其中“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互联网+”的应用,能够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帮助解决我国老龄化人口加重所带来的困难。故而,本文将针对“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阐述其研究背景,探讨传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弊端,给出了“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以为今后社区居家养老中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一、“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的背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平均岁数迅速由35岁增长到七十岁以上,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率逐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其中还包括很多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的老人,是社会进步的主要负担。但这个数值仍然以飞快的速度增长,解决我国老龄化人口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通过我国的现有国情,结合科技的发展力量,从而逐渐衍生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 。能够将科技力量与现代老龄化问题完美结合,实现智能优化社区居家服务管理,既能够节约人力资源和物力投入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区居家传统养老的质量,为老龄化人员提供更加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营造出爱的感觉,家的氛围。互联网+能够凝聚社会的力量,对老人的生活模式可以进行系统的处理,保证人员信息的高效性,实现老年人线上文化交流平台的创建,构建统一完成的老年人保护机制,对老年人能够采取系统性的健康指导、医疗看护、关爱陪同。在独生子女因忙于工作而对老人照顾不周的情况发生时,积极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从精神层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缓空巢老人孤独感,改变他们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让这些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二、传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较为落后,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受家庭教育观念、社会养老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呆滞,促使无法满足老人对社会服务的物质资源需求和情感条件满足,应用互联网+来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刻不容缓,从本质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科学方案,从根本上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从我国目前的养老产业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服务信息、服务主体和服务项目
各个方面均存在集中程度低的现状,难以统一管理和协调,无法做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个:一是行政区划影响,按照片区的不同,各个社区的资源无法做到跨区调度和共享,各自的资源仅供辖区范围内使用,无法做到合理配置,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养老服务主体之间没有有效沟通、信息共享;三是社区没有发挥好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居民家庭各个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做不到高效沟通和充分互动,各个主体之间掌握的资源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政府资源也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普惠性,无法推动养老资源投入服务,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体系。目前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
(一)服务管理机制差,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管理系统,是保证老年人健康生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现有的服务管理机制较为松散,很多制度处理有待完善,管理人员自身对养老人员工作的专业素养不到位,造成服务管理的空缺,无法在本质上实现关爱老人的宗旨。服务管理机制混乱,造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仅仅在表面下功夫,无法以自身的职业道德来维护老人自身的利益。当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社会闲散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无法保证与新时代信息的学习交流,没有专业的养老经验培训,在处理相关问题中,考虑不周而造成老年人的生命财产损失。政府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上重视度不高,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实际问题处理不当,为老年人的经济条件造成制约,也阻碍了我国劳动人员的生产价值,无形中也加大了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
(二)老年人服务资源无法保障。老年人的服务资源直接体现了国家的养老水平,有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资源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养
17
老保险,还有其他硬件环境设施,例如户外活动场所、老年文化宫、养老机构以及公寓等,都是需要内部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区域性的制约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变,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资源的优化得不到发展,形成了养老组织机构的分割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和统一管理。
(三)养老服务模式缺乏创新。落后就要挨打,养老服务模式也是如此,如果养老服务模式止步不前,在老龄化人口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中,势必会加大养老问题处理的压力,甚至会造成社区居家养老系统的崩溃。社区居家养老传统模式应用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孤寡老人、病残老人等高危老人的生活状态,对老年人的生活了解不够,其中包括空闲服务业对老人的态度,以及生活科学针对老年人层面的研究相对忽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对接交流薄弱,我国自身的养老系统发展起步较晚,未能够借鉴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用。
三、“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具体应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信息的高度共享,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能够克服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让信息与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因此,发展“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开放包容各个方面都更加优越。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对接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两个方面的优势特点:第一,信息的有效挖掘。互联网以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具有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功能,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养老信息数据库。数据库收集服务对象老人的信息资料,建立老人的需求档案和健康档案,通过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老人的服务需求特点,这种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为政府决策作参考,以此来辅助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采购服务;第二,信息交流互通。通过需求信息的录入和服务信息的入库,供求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访问数据,实现服务和需求数据的交互。社区内需要服务的老人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找到能够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服务机构也能通过网络获取老人的服务需求。这些信息的获取能够帮助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对辖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大大提高了社区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扩宽服务领域覆盖。互联网+系统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应用,能够系统化的采集到每位养老人员的基本信息,并实现老人养老信息的查询,其中包括老人的家庭人员信息以及子女收入情况、老人是否有再就业的经历、个人病史,以及个人的爱好,所参与的养老组织机构等。实现系统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帮助老人,寻找爱好相同的伴侣,解决精神层面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也可以为老人设定专门的智能系统,定期发布养老陪护信息,例如何时何地为老人进行免费体检,通过智能系统来发布信息,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养老机制,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养。通过智能系统的优化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机制的完善,实
18
现上级领导科学高效,养老基层管理工作到位,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考核,开展有关社区养老的专题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养老精神文明建设,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展工作,杜绝形式化的老年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交流共享平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提高养老统一管理的高效性,互联网的应用使养老信息的传输更加智能化,例如老人可通过智能平台实现养老信息交流,对自身的养老服务环境作出有效评价,以及自身的意愿或要求及时反馈给养老机构,养老平台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合理调整。其次,各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交流平台来互换信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更加高效的更新。四、结论
人口加速老龄化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段来改善现有养老环境的不足,高效地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减缓我国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结合研究,为日后养老模式的创新提供有效动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实现建立良好养老模式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振东:现代化建设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问题的探讨[J].山东养老,2015(4):134-135.
[2]姚晓宇: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居民生活热训,2017(28):215-219.
[3]耿永志,王惠颖:“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转型、融合与新业态[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4):89-95.
[4]王又彭:“互联网+”时代社会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7):78-76.
[5]田钰燕,包学雄:“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从技术嵌入到协作生产——基于对W市“云家庭服务中心”的考察[J].社会保障研究,2017(2):55-62.
[6]许星莹,朱海祺,杜杏斯(等):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6(1).
[7]刘新蓉: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解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2):88-89.
[8]乌兰图雅: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85-89.
[9]周青青,刘欣欣,王懿佳(等):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3):101-105.
[10]胡钢,吴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J].物联网技术,2015(6):88-89.
作者简介:张耀华,
满族,江苏海门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政府政策与市场经济.
实习编辑/文奕婧 责任编辑/姜桂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