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保险业可以分为创建发展期、国内保险业务停办期、恢复重建期、全面发展期等几个阶段。
(一)保险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可以分为 1949-1958年的创建发展期、1959-1978年国内保险业停办期、1979年-1991年的恢复重建期、1992年后的快速发展期。
1949年8月,由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上海财经会议通过了建立中国人们保险公司的议案。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于1949年9月25日至10月6日在北京举行。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下设区公司5个,分公司31个,支公司8个,办事处75个,营业部及派出所4个,代理处564个。从1949年10月至1950年5月,全国保险公司收入保费的比例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占70%,私营保险公司占8%,外资保险公司占22%。
1958年开始,我国历经了三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剧烈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幸免。1958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出国外保险业务必须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即停办。”12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正式作出了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同时,财政部发出了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通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于1979年2月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
1992年春天邓小平进行南巡讲话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明显加快。1992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下属的友邦保险有限公司获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同时,对国内保险公司进行深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真正的中央银行,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同时要求保险业与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也实行分业经营,坚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分开经营的原则,逐步实行人身险和非人身险分别经营。1995年,我国第一部有关保险业的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颁布实施,以立法的形式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保险业经营原则进行了确认。 (二)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 保险业机构与资产现状
表1显示了2012年中国保险业机构、人员情况及同比变化。截至2012年底,
中国保险市场共有164家保险机构,比2011年增加12家。
从中外资机构看,中资保险机构112家(含1家村镇保险互助社),比2011年增加11家;外资保险机构52家,比2011年增加1家。中资机构方面,集团(控股)公司10家(与2011年持平,以下均为与2011年相比),财产保险公司41家(增加2家),人身保险公司42家(增加5家),再保险公司3家(持平),资产管理公司15家(增加4家);此外,还有村镇互助合租社1家(持平)。外资机构方面,财产保险公司21家(持平),人身保险公司26家(增加1家),再保险公司5家(持平)。
从产寿险公司来看,财产险公司62家(中资41家,外资21家),比2011年增加2家;人身险公司68家(中资42家,外资26家),比2011年增加6家;再保险公司8家(中资3家,外资5家),与2011年持平。
2012年,营销人员人数为275.63万人,比2011年减少6.47万人。
表1:2012年保险业机构、人员情况及同比变化
项目 2012 2011 2010 同比变化(2012同比2011年增加) 机构中集团(控股)公司 财产险公司 人身险公司 再保险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 10 41 42 3 15 21 26 5 1 164 10 39 37 3 11 21 25 5 1 152 8 36 35 3 9 20 25 6 0 142 0 2 5 0 4 0 1 0 0 12 -6.47 情况 资 外资 财产险公司 人身险公司 再保险公司 村镇保险互助社 保险机构合计 营销员人数 275.63 282.1 278.3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资料,截至2012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73545.73亿元,较年初增加13716.79亿元,增长22.93%。其总资产变化器趋势图1所示:
图1:保险业总资产变化趋势图
从保险公司总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比重来看国寿集团总资产为22488.78亿元,较年初增加3322.62亿元,增长17.34%,占保险行业总资产比例的30.58%,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46个百分点。人保集团总资产为6980.64亿元,较年初增加1124.68亿元,增长19.21%,占比9.4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中再集团总资产为1292.85亿元,较年初增加225.04亿元,增长21.08%,占比1.76%,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太保集团总资产为6814.84亿元,较年初增加1107.02亿元,增长19.39%,占比9.27%,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平保集团总资产为12674.3亿元,较年初增加2252.52亿元,增长21.61%,占比17.23%,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其他中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为19828.93亿元,较年初增加5226.34亿元,增长35.79%,占比26.96%,同比上升2.55个百分点;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3465.4亿元,较年初增加458.57亿元,增长15.25%,占比4.71%,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各类保险公司占总资产份额如图2所示:
图2:2012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份额
(2)保险业保费收入及赔付
截至2012年底,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7.93亿元,同比增长8.01%。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330.93亿元,同比增长15.44%;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908.06亿元,同比增长2.44%;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62.76亿元,同比增长24.73%;人身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86.18亿元,同比增长15.58%。2000-2012年保费收入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图3: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变化趋势图
2012年,保险公司赔付支出累计4716.32亿元,同比增长20.03%。其中产险业务赔款2816.33亿元,同比增长18.78%;寿险业务给付1505.01亿元,同比增长15.69%;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298.17亿元,同比下降17.1%;意外险业务赔款96.8亿元,同比增长18.28%。增幅对比如图4所示:
(3)2000-2012年保险业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指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按照一个国家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自保险业全面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密度在不断增加,保险深度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保险深度与世界保险深度如表2所示:
表2:2000-2012中国保险密度与世界保险密度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中国保险密世界保险密年份 度(美元) 度(美元) 15.2 20.0 28.5 35.8 39.9 45.7 53.5 401.3 390.3 418.4 462.7 503.6 520.0 548.5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保险密世界保险密度(美元) 度(美元) 69.6 105.3 121.2 158.4 167.8 178.9 601.8 608.8 600.3 627.3 627.3 655.7 中国保险密度与世界保险密度对比趋势图:
1
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数据来源于孙启祥书 2011、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新闻网:《中国保险业发展
报告2013》认为保险业增长潜力与空间巨大
图5:中国保险密度与世界保险密度对比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保险密度在2001年以后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中国的保险密度一直持上升趋势,2006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8国际金融危机抑制了世界保险密度的增长,2009年与2008年相比甚至有所下降,但中国的保险密度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保险密度还相对较低。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国的保险密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
表3:2000-2012年中国保险深度与世界保险深度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中国保险世界保险深年份 深度 1.62% 1.94% 2.53% 2.84% 2.71% 2.69% 2.67% 度 7.61% 7.55% 7.86% 7.82% 7.69% 7.47% 7.34%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保险深世界保险深度 2.74% 3.25% 3.27% 3.60% 3.04% 2.96% 度 7.22% 6.76% 7.01% 6.90% 7.02% 6.50% 图6:中国保险深度与世界保险深度对比趋势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保险深度基本保持在7%-8%的水平,而中国的保险深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自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保险深度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同时,与世界平均保险深度相比,中国的保险深度水平还相对较低,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国保险深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5%。 (三)政策性保险
政策性保险是由政府通过政策推动、利用保险机制以达到某种政策目标的保险形式。政策性保险通常包括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作为一种弥补市场失灵的措施,提供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的、社会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的保险产品,而这些产品是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或者不能提供的。 (1)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为了促进出口,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政府建立或扶持了相应的信用机构来管理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为企业出口提供经济保障。目前,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政策性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自1989年,中央政府责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责办理短期业务为主的出口信用业务至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2001年12月18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我国唯一的专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其后,中国信保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天津、辽宁等地设有12个分公司;在合肥、南昌等地设有8个营业部。
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经形成了全面的业务体系。中国信保目前涵盖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投资保险、担保业务、商帐追收、资信评估、保单融资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八个领域。根据信保的数据显示,
信保支持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的金额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300多亿美元。
并且,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发挥了政策性保险的职能,推动了国家产业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境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落实。中国信保以有限的资源突出了对船舶、汽车、通信、软件、农业等重点行业的扶持。比如,为了支持汽车产品出口,中国信保与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奇瑞汽车等17家大型整车出口企业开展了全面的战略合作,2006年支持汽车出口达10亿美元,是2005年5.3亿美元的两倍,是2004年的20倍。为了配合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实施,退出了针对近年来禽流感频繁爆发的农产品出口特别保险,积极保障和支持农产品出口。 (2)农业保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保险作为国际上同性的一种农业保护制度,对我国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就曾经进行过农业保险的实验,1944年在重庆还成立过一家由政府主导的中国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专营专营农业保险。但由于经济水平落后,社会动荡不安,关于农业保险的尝试很快就失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0年先后在北京、山东、重庆进行牲畜或棉花保险的试点。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成立,专门经营兵团范围内的农牧业保险。1987年,民政部将保险机制引入政府就在领域,共在全国102个县试办了“农村救灾合作保险”,此外,还有河南省试点的“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等地方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2004年,配合中央的“三农”政策,保监会在全国9个省事开始大力推行多种模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4年9月开始,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等相继成立。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还开展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保险实验,比如,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办了生猪养殖保险,郴州市以“隆平模式”的水稻制种保险进行试点,尝试建立政府补贴、农户自缴、保险公司承担保费的“三三制”模式。安徽开展了大宗农作物保险的试点。四川由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华联合、泰康人寿四家公司参与试点,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农业保险。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虽然处于探索实验期,但是在组织机构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上海安信主要经营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公司采取“政府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保监会要求其种、养殖业保险比例不得低于60%。黑龙江阳光是在黑龙江农垦系统试办了十余年相互制农业保险的经验之上,将过去相互制农业保险的雏形制度化、规范化。
我国农作物每年受灾面积约为46166千公顷,约占播种面积的1/3,每年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50%,占总播种面积的15.59%,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978-2004的27年间里,受灾吕超过30%的年份有19年,成灾率超过15%的年份有17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特定的自然气候条件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和波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据统计,即使在正常年景,我国每年仍有4万多公顷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雨涝、低温、干热风、冰雹、台风等灾害,减产量达到数百亿斤,损失是很可观的。
与农业灾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业保险保障的严重不足,农险覆盖面不到1%,多年来,全部财产保险赔付站当年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也不超过20%。因此可以说,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保障性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3)巨灾保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世纪9年代以前,我国自然灾害早场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为500多亿元,进入90年代以后已达到每年上千亿元的水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世纪全球54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8个发生在中国2。20世纪我国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9次,7-7.9级地震100余次,由于我国人口分布具有集中、密度大的特点,建筑物抗震性差,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都非常严重。此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有着不同类型的和不同程度的洪水位还,我国东部七大江河流域有7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处于江河洪水水位以下,全国人口的40%、固定资产的60%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胁。
我国还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热带风暴的灾害损失迅速增加。以发生在2005年的四次台风为例,2005年9月13号台风“泰利”共造成1962.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4.6亿元,2005年9月第18号台风“达维”造成海南、广东、广西三地共890.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1.9亿元;2005年10月第十九号台风“龙王”造成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台风“卡努”使浙江的台州、温州、杭州等地705.6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9.5亿元,仅这四次台风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
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地域,每年季风盛行时期就是我国的暴雨时节,极易引发洪水灾害,而七大江河(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其生产总值占全国的70%以上,一旦发生
2
孙启祥、郑伟:《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
水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民政部门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每年的洪水灾害损失约占自然灾害所造成损失的1/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更是每年都要遭受洪水的侵袭,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与严重的巨灾风险不相适应的我国巨灾保险的严重短缺。例如,1998年我国三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造成财产损失2484亿元,其中仅30亿元财产的到了保险赔款,绝大部分补偿属于政府行为和民间捐助。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对地震、台风和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保险比例低于5%,其余部分不得不由企业或者个人承担,并最终由国家兜底,由此导致的突发性财政拮据状况影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计划生育保险
我国自1973年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计划生育而导致的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已经开始显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部门联合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和银行试办计划生育保险项目,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1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家计生委、中国计生协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的通知》。
当时保险公司开办的项目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手术平安保险、独生子女平安险、母女安康险、独生子女婚嫁保险等。具体分工是:保险主办,负责经营、管理、宣传及收费;计生委和计生协的基层机构和人员负责代办,做好宣传、组织投保、筹集资金等工作,并收取5%以内的佣金。保费来源地方财政收入、村办企业收入、村级公益金、计划生育统筹费、超生子女费、独生子女保健费、早生早育罚款及个人和家庭的少量投入。
计划生育保险计划生育家庭的欢迎。截至计生保险最繁荣的1996年底,投保人(份)为5000万人(份),收取保险费33亿元,山东、河北、辽宁、四川、浙江和江苏的保费费收入皆在3亿元以上。但是,随着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重组和分拆,险种老化、保险公司服务不到位等因素大大抑制了这项制度的健康发展和存续,各地的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继续停办,只有极少数地方的计生保险延续下来了。2000年之后,一些地方有开始重新试办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有:江西新余延续下来的农村“二女户养老保险”和农村“0-6周岁独生子女爱心保险”;2001年深圳计生协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了“母子定期寿险及附加健康险”以及“独生子女少儿乐综合保险”;从2004年开始,哈尔滨市计生协会联合中国人寿哈尔滨市分公司在全市开展的计划生育家庭保险保障计划,等等。但目前的计生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范围都很窄,资金也主要来源于个人缴纳,和普通的善业保险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 保险市场结构
(一)险种结构
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对中国保险市场的险种结构及同比变化进行整理,如表4所示:
表4:2012年中国保险市场险种结构 类别 险种 保费收入 (2012) 占比 保费收入 占比 (2011) 2012年较2011年同比变化(%) 2.2 -3.1 0.8 0.2 -2.2 0.0 财产 保险 人身 保险 财产保险 人寿保险 健康保险 意外伤害保险 人身保险小计 53309273 89080569 8627607 3861847 101570024 154879298 34.4% 57.5% 5.6% 2.5% 65.6% 100% 46178231 32.2% 86954028 60.6% 6917212 3341154 4.8% 2.3% 97212395 67.8% 143390627 100% 总计
注:本表口径为保险业执行《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后口径
图7::2012年和2011年中国保险市场险种结构
2012年,中国总保费收入为1548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5331亿元,占比34.4%,较2011年上升2.2个百分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0157亿元,占比65.6%,较2011年下降2.2个百分点。在人身保险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8908亿元,在总保费中占比57.5%,较2011年下降3.1个百分点;健康保险保费收入863亿元,占比5.6%,较2011年上升0.8个百分点;意外伤害保险保费收入386亿元,占比2.5%,较2010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二)地区结构
下表显示了2012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保费收入状况和同比变化,图更直观的显示了这一地区结构。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份额结构来看,2012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保费收入份额占比分别为 57.8%、22.8%、18.9%,呈明显的依次递减的现象,如表5所示: 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司本级 全国
保费(2012) 占比 89550632 35262277 29223528 57.8% 22.8% 18.9% 0.5% 保费(2011) 占比 82241879 33755186 26849504 544056 57.4% 23.5% 18.7% 0.4% 同比变化 0.4 -0.7 0.2 0.1 集团、总公842860 154879298 100% 143390627 100.0% 图8:2011年、2012年保险市场地区结构
(三)产险公司市场结构 (1)产险公司保费收入
2012年,产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529.88亿元,占保险市场原保险保费收入的35.7%。在个财产保险公司中,人保股份、太保股份、平保股份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占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65.35%,较去年同期减少1.26个百分点。中华联合、大地财产、国寿财产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占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11.94%,同比上升0.72个百分点。2000-2012产险公司保费收入趋势如图9所示:
图9:2000-2012年产险公司保费收入趋势图
图10:2012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图
(2)产险公司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是衡量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反映整个试产垄断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此处对于国内财产保险行业集中度的分析是以前三家财产保
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CR3)为标准衡量国内财险市场集中度。
从下表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8年国内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持续大幅下降,2009年开始市场集中度又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较小。总体看来,近年来市场集中度大致维持在65%左右,这说明国内财产保险市场仍然趋向于垄断,整体竞争程度不够。具体看来,近年来约65%的市场份额仍然由三大财产保险公司贡献,而且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居于首位;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期超越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二。
表6:2004-2011年国内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市场份额前三(由大到小排列) 人保、太保、平安 人保、太保、平安 人保、太保、平安 人保、太保、平安 人保、太保、平安 人保、平安、太保 人保、平安、太保 人保、平安、太保 人保、平安、太保 集中度(CR3)(%) 79.87 72.63 67.25 63.97 63.86 64.21 66.45 66.60 65.35 注:人保指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保指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指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
(四)寿险公司市场结构
2012年,寿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957.89亿元,占保险市场原保险保费总收入的64.29%。在各寿险公司中,国寿股份、太保寿、平安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的市场份额为54.73%,较上年同期减少0.76个百分点。
图11:2000-2012年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对比图
图12:2012年寿险市场份额图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此处对于国内寿险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是以前三甲寿险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CR3)为标准衡量国内寿险市场集中度。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2年国内寿险市场集中度逐渐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总体来看,近年来市场集中度大致维持在55%左右,这说明国内寿险市场整体竞争程度仍然不够。具体看来,国寿股份、平安寿险的市场份额一直比较稳定的排在前两位,新华人寿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期超越太平洋保险,排名第三位。
表7:2004年至2012年寿险市场集中度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市场份额前三(从高到低)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新华人寿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新华人寿 国寿股份、平安寿险、新华人寿 集中度(CR3) 74.9% 70.1% 71.6% 66.0% 63.1% 60.8% 55.8% 55.7% 55.2% 注:由于中国保监会公布的各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仅从2004年开始,故此处只分析2004年到2012年的情况。
(五)保险资金运用余额 (1)资金运用余额持续增加
2012年年末,虽然保费收入继续放缓,但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继续大幅增加,并且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到68542.58亿元,实现了24.19%的增长,较2009年、2010年的22.47%、23.06%都高,与2011年17.3%比更是明显提高,如图所示:
图13:保险业总资产与保险资金运用余额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2) 资金运用结构稳中微调
如下表所示,在2012年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8542.58亿元中,银行存款23446亿元,占比34.21%,较上年增加了2.15个百分点;债券30563.83亿元,占比44.59%,较上年下降了2.48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3625.58亿元,占比5.29%,较上年上升了0.02个百分点;股票投资4454.61亿元,占比6.50%,较上年下降了0.37个百分点。
表8:2011年与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对比
银行存款 债券 证券投资基金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股票 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产品 金融衍生工具 贷款 拆借资金 2012年 34.21% 44.59% 5.29% 0.24% 6.50% 3.14% 0.53% 0.19% 0 4.59% 0 2011年 32.06% 47.07% 5.27% 0.45% 6.86% 3.50% 0.55% 0.09% 0.01% 3.58% 0 变动 2.15% -2.48% 0.02% -0.37% -0.36% -0.03% 0.10% 0.00% -0.01% 1.01% 0.00% 其他投资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0.73% 0.54% 0.19% (3) 资金运用收益率持续下降
2012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水平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下降趋势,全年资金运用收益率仅3.39%,不及银行3.75%的两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相比一般5.5%左右的寿险产品精算假设,收益率缺口较大。如图14所示:
图14:保险资金运用率趋势图
三、绿色保险实践
(一)绿色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绿色保险是环境责任保险的形象称呼,它是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承担的损失赔偿和治理责任为表现标的的责任保险。绿色保险要求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人承担赔偿和治理责任。
早期“绿色保险”中环境风险和责任风险是由公众责任保险(comprehensive general liability,CGL)承保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环境风险还不突出,环境案件较少,因此CGL保单并未将环境责任损害赔偿列为除外责任,即CGL承保污染风险。但CGL作为一半责任保单承包了既不是保险业预期的,也不是保险也有意承保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责任案件的增多,保险人在这个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于是保险人便在CGL保单中添加了“突然和意外条款”,只承保“突然和意外的环境损害责任”。渐进性环境损害责任被定义为除外责任,然而,正是由于对渐进性环污染风险市场的空白,引起了欧洲保险人的极大兴趣。1974年欧洲诞生了第一张非美式风险的环境损害责任保单。有超过35家的在保险公司,在瑞士在保险公司的倡导下投入发哦这次世界范围的环境保险活动中。
美国第一次对渐进性环境污染风险提供环境损害责任保单时,限额是每次赔偿40万美元,累计赔偿800万美元。这一限额在20世纪70年代增长为每次赔偿500万美元,累计赔偿1000万美元。之后伴随着“绿色保险”的发展保单下呢达到了更高水平,但是由于环境责任等线具有广泛性、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高等特点,是保险人对承保条件要求更严格。1989年在坚持严格承保条件的原则下,“绿色保险”的经营者们不断积极地向市场提供公众需要的更高保险限额、更宽保险范围和更多保险保单的绿色保险。知道20世纪90年代,“绿色保险”的时代才真正来临。成功承保重大环境风险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被保险公司、经纪公司和风险技术顾问发展成为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参考。
现在,“绿色保险”的保险范围已经扩大到几乎任何工业、商业或机构的环境风险。有超过25中不同类型的环境保单,这些保单为保险污染风险提供了更宽的选择机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将环境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传统环境风险,如火灾、洪水、地震、风暴等;另一类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新型环境风险,如核风险、全球变暖。污染等。“绿色保险”管理环境风险体现在:1 “绿色保险”通过风险分摊机制,可将巨大的环境风险分散到每一个被保险人身上。2 环境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很低,并且受法律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绿色保险”可以利用风险辉机房是降低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3 经营“绿色保险”的保险公司是专门从事环境风险度量和分担工作的专业公司,通过专业技术识别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以预防环境风险的扩散性。4 “绿色保险”在设计之初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设有差别费率,免责条款和责任限额,浙江鼓励企业自主的减少环境风险的损失。5 保险人在承保“绿色保险”之后会对企业随机进行监督检查,监测企业的行为。 (二)我国绿色保险发展与现状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保长效机制,针对我国进入污染事故高发期的现实,扭转污染企业获利、损害大家埋单的局面,2007年12月,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启动了绿色保险制度建设。《意见》提出在“十一五”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示范工作,以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等为对象开展试点。《意见》发布一年来,各地结合控制污染风险、保障环境安全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湖南、江苏、湖北、宁波、沈阳等省市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湖南省在2008年推出了保险产品,确定了化工、有色、钢铁等18家重点企业,
积极引导并组织保险机构主动上门说明,做好服务工作。目前湖南试点的18家企业已有7家投保,其他企业也表示将积极参加。
江苏省2008年8月推出了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交通、环保、保监等部门推动,由人保、平安、太平洋和永安4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承保2008至2009年度江苏省船舶污染责任保险项目。湖北省于2008年9月,启动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沈阳市率先在地方立法实现突破,在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沈阳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支持和鼓励保险企业设立危险废物污染损害责任险种;支持和鼓励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投保危险废物污染损害责任险种。目前我国的绿色保险主要涉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和绿色车险。 (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2013年2月21日,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监会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目前我国已在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投保企业达2000多家,承保金额近200亿元。运用保险工具,以社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环境污染损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污染事故发生;有利于迅速应对污染事故,及时补偿、有效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
《指导意见》明确了强制投保企业的范围:一是涉重金属企业。包括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 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内涉及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企业。二是按地方有关规定已被纳入投保范围的企业,都应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是其他高环境风险企业。国家鼓励石化行业企业、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危险废物经营企业、以及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恶意排放企业等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应当投保而未及时投保的企业,环保部门将采取相关约束措施:一是将企业是否投保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审批、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排污许可证核发,以及上市环保核查等制度的执行紧密结合。二是暂停受理企业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相关专项资金申请。三是将企业未按规定投保的信息及时提供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指导意见》同时提出了促进企业投保的激励措施。如在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或者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时,对投保企业污染防治项目予以倾斜;将投保企业投保信息及时
通报银行业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2014年3月底,平安养老险、人保财险及平安财险相继推出“雾霾险”。其实质为普通健康保险,承保肺癌,为特定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住院津贴。
“雾霾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投保人所在城市连续5-7天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300,均可获不同程度的赔付,或进行肺部检查。但是雾霾致病很难认定,雾霾险借用创新的名头,其实很难获赔。除此之外,2013年中秋节安联财险推出“赏月险”,以及春节期间推出的“太阳险”,均以月亮和太阳是否在某时某地出现未赔付条件。但是无论是太阳、月亮还是雾霾,都是属于不可控风险,带有赌博性质,不合符保险业规则。
雾霾险之所以被叫停,是因为保监会方面认为,雾霾险与保险本质相悖,不再是保险产品更像是博彩。保险产品要满足两大原则,一是要有可保利益,二是要符合大数定律,而雾霾险这两条都不符合。 (2)自然灾害保险
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支持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部分地区对于部分产品率进行试点,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对农业保险的参保农户基于保费一定比例的补贴。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有上海、内蒙古、吉林、四川、新疆、浙江、湖南等多省、市开展了农业自然灾害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06年我国又将农业保险纳入到农业支持体系,强调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纳入到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强调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保险分散转嫁机制,探索出由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强调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保险分散转嫁机制,探索出由中央、地方财政共同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进行试点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主要内容包含有:在保险的参与主体上,他强调的是多层次、多方共同参与、风险有效分散的风险保障机制,在充分发挥中央、地方政府、保险公司、有关企业和组织以及涉及农户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推行、政策支持、民众参与”的方式;其基本原则就是培养农民风险意识与保护其经济利益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推行相结合,灾害救助与农业保险工作机构,负责有关工作与政策的落实;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来增加商业保险公司和民众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3)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保险市场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要运用于农作物保险的天气指数。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中
国也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各种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提供一种能防范生态风险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两百多年前西欧的农作物雹灾保险是生态保险的雏形,在西方国家农业逐渐走向产业化过程中,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十分严重,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来保障农场主收入。但传统的农业保险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并且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各种风险中,天气是最主要的风险,天气风险难以预测,保险管理费用较高,农场主的损失也并不能得到有效赔偿。因此,1997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例气象指数保险,它是将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对农作物损失程度的影响指数化。保险合同则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即天气情况对农产品生长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与传统保险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赔付不同,天气指数保险根据过去长时期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雨量、风速等)进行赔付。这种保险起初是大型能源公司用来应对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之后由世界银行将其引入农业生态风险管理。2002年,首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在墨西哥试行并取得成功3。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天气指数保险引入农业保险市场,开发了针对多种天气的指数保险产品,如孟加拉国与越南开办的洪水指数保险以及蒙古开办的大兴盛厨具在指数保险等。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指数保险项目的试点或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底,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已在南汇西瓜种植区域推出全国首个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天气指数保险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是否赔付取决于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能够有效地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4)绿色汽车保险
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一下子走红全球。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之一,随着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逐渐深入人心,保险业也不断探索绿色产品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汽车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载体,按日常车型平均百公里油耗8至10升左右计算,普通汽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0至300克。我国人口基数大,拥有的汽车总量比较多,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比较多了,这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探索绿色
3
程静. 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车险提供了发展契机,无疑是我国险企的又一大业务增长点,同时绿色车险的提出将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绿色车险2008年最早在瑞士推出,通过瑞士再保险和当地财产保险公司一起推出的网上平台,车主可以根据汽车的排量和每年平均行驶的公里数计算出一年的碳排放量,然后通过付费使用瑞士再保险购买的减排证,从而象征性地中和自己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
近年来,我国保险机构也进行了绿色车险的探索。2009年11月,天平保险开始开发环保型车险产品,例如,根据行车里程和区域设计产品,给予行车里程少、行车区域固定的客户以更多的保费优惠,意在鼓励多乘公交、引导客户绿色出行等。作为国内惟一一家专业车险公司,天平保险的电话车险是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布局,客户足不出户,在网上便可获得产品报价、在线投保及支付保费等。这些举措均是为了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资源,以降低碳排放量。 2010年3月25日,瑞士再保险向我国保险公司介绍绿色车险的理念,希望为更多有志于环保和低碳的车主搭建绿色车险平台,同时促进中国车险市场的良性发展。日前瑞士再已经和平安成功合作,帮助平安顺利推出了“低碳车主公益活动平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