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5期 (总第155期) ・况 柱青讫 THE MODERN EDUCATION JOURNAL No.5,2009 General,No.1 55 教育公平与均衡・ 我国公办普通高中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的分析 一一以我国中部地区某县的调查研究为例 张 绘 [摘要】本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公办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本文的研 究着重从财力资源、办学条件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对高中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状况进 行了比较,并对目前我国高中校际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状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立普通高中;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 【作者简介】张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属于义务教 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按公共产品的属性划分可以 认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准公 共产品主要应由政府来提供,其资源配置的主要 方式:一是教育机构由政府举办,教育经费由政 不是用总量绝对指标。这是因为各级各类学校的 规模大小不一样,用总量指标不能够体现公平的 比较。 一、我国公办普通高中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 平的严峻状况 府财政拨款提供;二是教育机构可由私人或民间 举办,由政府进行资助;三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收 取一定的学费。我国高中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不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承接的教 育部哲学与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公共财 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研究”课题组于 2007年6月对我国中部地区某省A县做了高中阶段 校际差异状况的调研。 公平是教育资源短缺造成的,本文的研究着重从 财力资源、办学条件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对高中 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状况进行了比较。要合 课题组在A县重点调研了三所高中。其中包括 一理有效地解决高中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平的 状况就需要政府和市场双方的调节来共同实现, 所省示范性高中、一所市级示范高中、一所薄 弱高中,课题组着重调查了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办 学条件。 因此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同一辖区内合理 有效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鼓励民办高中的发 展,运用市场力量鼓励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 1.财力资源比较 教育经费的来源即“教育投资”,主要包括 国家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的事业费拨款,学校的事 的竞争以提高办学效率;对县域内薄弱高中进行 改造的同时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经费投入和管理 体制。 本文所指的公办普通高中是指政府的公办学 校,不包括企业办学、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 的情况,同时也不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内的学 校。文中所有比较指标均采用生均相对指标,并 业费收入、以及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 收入中用于教育的部分。 教育经费的支出在我国分为两部分,首先是 教育事业费,其次是教育基本建设经费。教育事 业费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是为了维持学校 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基本建设经费是通过基 ..40.. 建投资,最终形成学校的固定资产,包括各种建 筑物,达到一定价值的教学仪器设备。用这几个 指标可以有效地衡量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使用状 况,从而可以用来度量学校之间财力资源配置不 公平的状况。 收入主要反应在学校的事业费收人这个统计科目 上,每年这笔“择校费”积累下来就是一笔可观 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可以在财力上确保省示范高 中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表2三校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项目名称 生均教育经费 省示范高中 2005钲 5532 2006篮 5872 2007拒 6074 下文用了两个统计表来说明A县教育经费的差 异状况。 表1三校教育经费来源比较 项目名称 2005焦 2006年 2007正 支出(元/人) 生均事业经费 支出( 人) 生均人员经费 支出( 人)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4069 2651 4874 33O4 2651 1889 l887 l644 547O 3614 5872 5446 3312 2l89 2l87 2235 5653 3871 5881 5601 3871 22o9 2234 2l2l 生均教育经费 省示范高中 总额(元/人)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5532 4O69 2651 5872 5470 3614 6O74 5653 387l 生均教育事业 省示范高中 拨款(元/人) 市级示范高中 1O88 768 l89l 1539 l987 1978 薄弱高中 生均事业费 省示范高中 收入(元/人) 市级示范高中 740 4293 3165 l3O4 38O1 2986 1403 3907 330l 生均公用部分 支出( 人) 生均基建支出 (元/人)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3085 l416 1oo6 3683 3258 1076 3673 3177 1750 薄弱高中 生均事业费收 省示范高中 人中学、杂费 市级示范高中 收入(元/人) 薄弱高中 1750 2716 l693 l2l7 l774 2991 2986 l774 l864 3Ol2 2897 l632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658 765 0 0 302 23 193 52 0 表2中明显可以看出无论是生均人员经费支出 校办产业等 省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149 l63 179 174 186 l76 收入(元/人) 市级示范高中 还是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省示范高中相对于其他 两所学校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公用 132 l30 l39 表1显示出省示范高中的教育经费总量是远远 超过市级示范高中和薄弱高中的,在O5年省示范 高中生均教育经费超过薄弱高中1倍多,其他年份 也接近1倍。其中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均教育事业 费收入,上表显示该项收入省示范高中远高于市 级示范高中,并且三年都是薄弱学校的2倍以上, 而事业费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择校费”收 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目前高中阶段经 费来源的校际差异“择校费”占了很大的比重。 经费方面优势最为突出几乎是薄弱高中的2倍,可 见优质高中的日常运营经费相对于薄弱高中来看 是非常充足的。 生均人员经费支出方面优质学校也比其余两 所学校多一些,在优质学校教学还有另一个益处 就是可以给学生课外辅导获得丰厚的收入,在对 该校老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还是非常 普遍的,这些老师不仅对本校的学生进行辅导而 且也有许多外校的学生请他们辅导,而一次辅导 的收费大约每人每小时都在30元以上,所以收入 颇丰,对好老师有很大的吸引力。 2.办学条件比较 生均校舍面积是指平均每个学生所占有的建 筑面积。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 从表中可以看出校际间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差异 是预算外教育经费这一部分。 调查中发现从择校费收入来看三所学校的收 费标准差异明显,省级示范高中收费标准为 8000元,市级示范高中为6000元,就算是薄弱高 中也会对没有达到该县最低录取线的学生收取 5000元的择校费。从择校生的招收规模来看省示 范高中是薄弱高中的2到3倍以上,费用总金额接 所,而且如果要满足一定的教育质量要求,建筑 面积必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生均校舍面积 也应当成为一种评价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公平的指 标。生均固定资产,是保证学校正常运作和教学 服务质量所必需的。生均图书册数指标虽然不能 反映图书质量差异,但作为量化的指标具有一定 的可比性。因此这两个指标用来衡量教育资源配 置的公平状况也是可取的。 近薄弱高中的5倍。06年该省示范高中的新生人数 为978人,择校生的比例大约在44%。仅06年省示 范高中在择校费收入上获得了接近200万元的收 入,从县教育局了解到目前这部分资金是统一上 交到教育部门再返还一部分给学校,返还的部分 .41. 表3三校办学条件比较 项目名称 生均校舍面积 (平方米/每人) 生均固定资产 (元,人) 生均图书册数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省示范高中 2o05年 2006矩 2007正 25 l2 1l 20 9 5 24 24 12 l1 21 7.5 7 27 24 12 11 22 8 7 26 育的质量。从职称结构来说,大中小学教师都有 职称,职称分为若干等级,职称结构大体上也反 映了教师的整体水平。 表4三校师资水平比较 项目名称 生师比 (生:师) 教师合格 率(%)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2005链 l3:1 16:1 17:1 98% 90.5% 76% 2006拄 l3:l 14:l 16:l 98% 92% 78% 2007往 12.5:1 14:1 17:1 99% 93% 75% (册/人) 班级规模(每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省示范高中 20 13 62 64 73 20 l3 64 21 14 65 班平均学生数)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66 72 67 74 高级教师职 称比率(%) 中级教师职省 称比率(%) 初级教师职省 称比率(%)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35% 23% 12.7% 53% 29.50% 26% l2% 47.7% 35% 25% l3% 5O% 29% 25% l5% 48% 36% 24% 13% 48% 3O% 24% l6% 48% 表3一方面,说明了优质高中可以将大量的资 金用于改善校园环境、购置固定资产和添加学校 的图书,提高办学条件。因此优质高中在生均校 舍面积、生均固定资产和生均图书册数上都有比 较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优质高中不 但拥有班级规模小,生师比相对较低的优势,教 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学。国内 薄弱高中 专任教师占教 职工总数的比 率(%) 39% 79% 72% 81% 40 ̄19 79% 75% 7O% 42% 80% 76% 75% 省示范高中 市级示范高中 薄弱高中 外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研 究告诉我们班级规模对教室环境、教师关照度、 学生学业发展以及人际互动会产生大量影响,我 我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显示在县镇 的 生师比标准为13:1, 上表中可以看出该县的市级 示范高中和薄弱高中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中小学 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 上表显示出省级示范高中教师的合格率接近 国班级规模长期以来都超过了国际上平均的班级 规模(25人),国家规定的高中班级规模的标准 是50人,三所学校的班级规模都超过了这个标 准,这与学校招收大量的择校生有关,在现行的 高考制度下,上高中考大学几乎成为众多家长的 首选。因此在县城的薄弱高中一个班也能招收到 70几个学生,这么庞大的班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 发展。A县的薄弱高中班级数目少,班级规模大, 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和老师正常教授课程的 100%,即多数教师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拥 有高级教师职称和拥有中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所占 比重都非常高,特别是拥有中级教师职称的教师 所占比重是薄弱高中的1倍。良好的师资力量为省 示范高中创造出了良好的教学团队和优质的教学 质量。从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重来看薄弱 高中该比率变化较大,优质高中则相对较为稳 需要。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的薄弱高中有时还会出 现,因无法招收到学生反而造成了班级数目少, 班级规模小的情况。 3.人力资源比较 定,可见薄弱学校教师的流动率比较高。 表1N表4分别从教育资源的流量(经费)和 教育资源的存量(办学条件等)以及学校的师资 力量三个方面反映了普通高中学校间资源配置不 公平的现状。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会对学校的 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二、解决公立普通高中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 舒尔茨在他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 在物质资本以外还存在着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 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形式。学校教育 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教师作为学校的专有 资本,其地位、待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 学质量。因此对师资水平的考察是衡量一个学校 平状况的对策 我国高中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状况 是由于“重点校”政策的长期影响,同时优质普 通高中对所辖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产生了垄 公共资源配置差异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生师 比、教师职称结构两个主要指标。生师比很重 要,如果教师负担的学生过多的话,就会影响教 断。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也是“择校”各方利益主 体相互博弈的结果。2000年国家确立高中择校生 ..42.. 收费制度,用“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 资部门和有关单位,从教学仪器、文体用品、图 数)的政策加以规范,从而将高中阶段择校收费 书资料等配备上给予薄弱学校某些优惠并优先配 合法化。这进一步加速了优质教育资源向优质高 拨;实行强校兼并弱校或同弱校搞联合办学,实 中的流动,而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却难以改善。 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选派好校长,增加“高 要合理有效地解决高中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不公 级教师”职称评定名额,提高弱校教师福利待遇 平的状况就需要政府和市场双方的调节来共同实 等。薄弱学校自身也应该靠学校自身的艰苦努力 现。 抓好教学质量,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各方面 1.多渠道增加投入的同时,应合理、有效、 的建设,逐步赢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公平地配置县域内的教育资源 4.科学测算高中阶段学校经费需求,建立省 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大量的教育 级统筹的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 负债,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经费不足,学校正常 我国高中阶段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地县政府承 运行难以保障;另一方面这也是学校教育资源没 担,这与我国财政收入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 有合理利用,学校盲目搞建设,盲目投资的结 财政体制是不符合的。应该以县级政府为单位, 果,在A县省示范高中拥有大约1000多万元的负 科学测算县域内高中阶段学校的经费需求和经费 债。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在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 供给能力(包括财政供给能力和学杂费等非政府 同时鼓励和号召社会力量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减 投入的供给能力),不足部分通过逐级政府转移 轻学校自行筹资的压力。其次应当做到资金投入 支付补齐。省级政府统筹安排中央转移支付和省 要合理,合理分配师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 本级教育经费,基本实现本省区域内同一类型高 薄弱学校任教,加强教学交流,同时加强学校物 中阶段学校的均等化拨款。目前,我国中部地区 力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 高中阶段学校的政府投入比例最低,中央政府在 2.政府加大对民办高中的投入、鼓励民办高 制定各项政策时,除了照顾西部地区以外,应适 中教育的发展 当考虑增加对中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的优 政府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高中教育应 惠政策。 给予适度的拨款,我国民办教育起步晚,提高教 育质量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加大政府对民办高中 注释: 的支持。鼓励民办高中教育的发展这一方面能够 [1】调研人员从当地教委计财科管理人员处了解到“择校 减轻政府的投入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公立教育与 费”收入主要被归入事业费收入这一栏 民办教育的竞争提高学校的资源使用效率。这也 【2】“县镇”指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区 【3】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 是高中阶段“重点校”政策转变,取消“以钱择 制标准的意见,2001. 公校”采取渐进策略的一个依据。对于现有的民 办学校要逐步对其财产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推 参考文献: 行民办学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治理机 【1】王善迈.教育公平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J】.北京示范 制,这将有助于使民办学校实现产权清晰,责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明确。 [2]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 市场化[J】_教育与经济,2003,(1). 3.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和改造 [3]Allen R.Odden;Lawrence O.Picus School Finance:A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范, Policy Perspective.Boston,MA:McGraw—Hil1.2002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对薄弱学校采取优先扶持政 【4】潘颖,李梅.班级规模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东北师 策,帮助学校尽快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之间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5】王善迈.“重点校”政策影响了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 的差距。如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上加大力度, 报,2007,(9). 增加对薄弱校的投入:教学设备上,各级教学物 [6】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下转第87页) ..43.. 于一炉。语文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之弓去拨动 学生的感情之弦,引领学生乐此不疲地穿行于高山 大海,徜徉于乡间小路,留恋于满目风光,从而使 得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拔节的过程,成为语言与精 神同构共生的过程,成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 造、品味成功的过程。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或脱口而出或执笔力作,把发自内心的感想一吐而 快,这就成了个性化的作文。 2.要鼓励大量阅读 加强课外阅读要做到三个保证,一个是时间 日。这就是自主的写作实践,这就是生本教育提出 的“先做后学”。加强自主的写作实践要做到两个 方面。一方面要把写作实践辐射到阅读之中,可以 让学生写读书心得,记录有心灵感应的句段,仿照 阅读到的句式、表达方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习作。 一方面要把写作实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迁移到实 际需要之中,可以写生活感悟,记日常趣事,记推 理判断过程等等。 4.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的人,应该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是人的能力、修养 的保证,一个是读物的保证,一个是展示和交流的 保证。学校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 业负担,让学生有空间去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 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 的体现,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给了我们一种思想 交流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提高口语交际等交 往能力,能够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个性形成以及人 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自己喜欢的 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 料。如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呢?一方面教师可以结 格的完善注入巨大的能量,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 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地提高交往能力,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经受各种影响,让学生的个性 和人格经受各种锻炼,从而自觉地提高作文能力。 合教材推荐合适的书籍让学生阅读,如教《草船 借箭》可推荐《三国演义》让学生看;一方面可以 动用社会的力量、家庭的力量、网络的力量来开展 总之,新理念作文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才 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人 亲子阅读、社区阅读等阅读活动;一方面可定期举 行读书会,让学生在读书会上相互交流经验或读书 习得。读书会既可促进学生知识经验或创新见解的 交流,又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课外阅读活动开 展得更广泛、更有生气。 生的底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 格,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要加强自主的写作实践 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让他们进行顺应儿童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 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吉林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最喜欢写的、印象 最深的话语,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 [4】郭乐静,崔云宏.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小学语文教 育应体现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 “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完全可以待之来 (责任编辑:张吴) (上接第43页) Analysis the Inequity i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mong in Public High Schools ——TO take one county in central China as the example Zhang Hui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status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In this paper,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financial resources.the school condition and the human resources three aspects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etween high.school unfair.Considering high school public resource allocation unfair situation,I have make a few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public high school,allocation ofpublic resources,unfair (责任编辑:张昊)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