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蔬松表层为( B ) A.土地 B.土壤 C.土层D.表土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 A ) A.法律意义上的土地B.经济意义上的土地 C.生态意义上的土地 D. 社会意义上的土地
3.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 B ) A.整个部分B.特定部分C.平面部分 D.立体部分 4. 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 A )
A.整个地球表面 B.地表 C.平地和山地D.整个陆地
5.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 D ) A.陆地B.地表C.土壤 D.土地
6. 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劳动力和( D ) A.资本 B.生产资料C.交通 D.土地 7.我国城市土地资产总值约为( C )
A.13万亿 B.15万亿 C.18万亿 D.20万亿
8.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其所必需的( C ) A.物质载体 B.重要资产 C.物质条件 D.生产资料
9.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吸取营养的主要源泉是具有肥力的( B ) A.土壤B.土地 C土层 D.表土
10.农作物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是具有肥力的( B A.陆地 B.土地 C.地表 D.土壤 11.地球表面积是个( C )
A.可变数 B.未知数 C.常数 D.已知数 12.土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 D )
A.载体作用 B.地基作用 C.操作场所作用D.基地作用
13.不同沃度的土地使资本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 C ) A.客观条件 B.必要条件 C.重要条件 D.宏观条件 14.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 B )
A.社会价值 B.美学价值 C.生态价值 D.环境价值
15.不同沃度的土地使资本生产率产生差别,是重要条件对于形成( C ) 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 D.矿山地租 16.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其( B )
A.载体 B.仓库 C.基地 D.场所
17.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创造新的( C )
A.陆地 B.地表 C.土地 D.用地 18.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 A )
A.有用性B.资产性 C.有限性 D.自然性
19.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D )
A.调整 B.估计 C.预测 D.安排
20.土地对下列哪种部门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地发生作用。( B )
A.农业 B.非农业 C.林业 D.牧业 21. 土地属性两重性,既是土地物质,又是( D )
A.土地资源 B.土地价值 C.土地价格 D.土地资本 22. 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B )
A.自然产物 B.前人的劳动成果C.经济现象 D.高级公路
1
)
23. 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蔬松表层为( A )
A.土壤 B.土地 C.土层 D.表土 24. 规划应理解为(D )
A.规划未来的过程 B.预测未来的过程 C.预测用地的过程 D.给出行动的过程
25. 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C )
A.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C.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D.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6. 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其所必需的( C )
A.物质载体 B.重要资产 C.物质条件 D.生产资料 27. 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 A )
A.美学价值 B.社会价值 C.生态价值 D.环境价值 28. 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为( B )
A.恩格尔系数 B.吉尼系数 C.小康系数 D.富裕系数 29. 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为( B )
A.恩格尔系数 B.吉尼系数 C.小康系数 D.富裕系数 30. 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协调土地的( D )
A.人地矛盾 B.稀缺矛盾 C.资源资产矛盾 D.供需矛盾 31. 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C )
A.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C.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D.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32.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 B )
A.土地利用规模 B.土地利用结构C.土地利用布局D.土地利用分区 33. 土地利用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 C )
A.规模比例关系 B.质量比例关系 C.数量比例关系 D.规划比例关系 34. 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 C )
A.整个部分 B.平面部分 C.特定部分 D.立体部分
35. 依其任务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 C )
A.细部规划 B.战略研究 C.专项规划 D.专题规划 36. 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 A )
A.美学价值 B.社会价值 C.生态价值 D.环境价值 37. 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指( B )
A.地价 B.地租C.价值 D.价格
38.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 B )
A.土地总报酬递减B.土地边际报酬递减 C.土地临界报酬递减 D.土地平均报酬递减 39. 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多少的(A )
A.地租B.价值 C.成本D.劳动产品
40.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是( B )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ⅠC.级差地租Ⅱ D.级差地租 41. 土地上生产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是( D )
A.价格 B.价值 C.地价 D.地租
42. 当代西方经济学者和土地经济学者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 C )
A.垄断地租B.级差地租 C.经济地租 D.绝对地租 43. 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形成( A )
A.土地价格 B.土地用途 C.土地区位 D.土地利用类型
2
44. 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应把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作为( C )
A.工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商业用地 D.仓储用地 45. 根据区位理论应把农用地规划于远离( C )
A.工业用地 B.居住用地 C.城市中心 D.城市近郊区
46. 为了保护环境,在远郊采取低地价政策鼓励向远郊区扩张的是( B )
A.住宅用地 B.工业用地 C.娱乐用地 D.交通用地
47.既反映了土地纯收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城市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是( B )
A.序列级差地租 B.位置级差地租 C.条件级差地租 D.空间级差地租 48.既要满足当代人,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 B )
A.生态发展 B.持续发展和 C.谐发展 D.经济发展 49.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的是( A ) A.土地数量的有限性B.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C.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D.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50.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 A )
A.土地边际报酬递减B.土地总报酬递减
C.土地临界报酬递减 D.土地平均报酬递减 51.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是( A )
A.生态学 B.环境学 C.资源环境学D.生态环境学 5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 B )
A.土地总报酬递减 B.土地边际报酬递减 C.土地临界报酬递减 D.土地平均报酬递减 53. 土地上生产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是 ( C )
A.价格 B.价值 C.地租 D. 地价
54. 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协调土地特性和( C )
A.用地规模 B.用地效益 C.用地要求 D.用地环境 55.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 B )
A.全国人大审批 B.国务院审批C.国土资源部审批 D.发改委审批
56. 省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的总量不减少的是( A A.耕地 B.农用地C.建设用地D.未利用地 57. 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是编制和实施( A )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土地利用专项规划C.国土规划D.城市规划 5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D )
A.用地规模 B.用地布局C.粮食问题 D.用地规模和布局 5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C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6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D )
A.土地资产 B.土地价值C.城市土地 D.土地资源 6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D )
A.人口规模和布局 B.用地和人口的布局 C.粮食规模和布局 D.用地规模和布局
6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 B )
A.动态性 B.控制性 C.变化性D.联系性
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控制性和( D )
A.宏观性 B.微观性 C.变化性 D.战略性
64.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着( A)
A.控制作用 B.联系作用 C.协调作用 D.反馈作用
3
)
65.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以下列哪项土地详查变更调查数据为准 (B )
A.1996年年初 B.1996年年末 C.1996年10月31日 D.1996年6月30日 66. 县级以下的土地利用分区应当提出土地用途,制定(B )
A.土地利用方式 B.土地用途管制原则C.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D.土地用途性质 67. 土地条件调查包括自然调查和( B )
A.土地利用现状条件调查 B.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C.土地权属和地价条件调查 D.气候和地形条件调查 68. 用劳动平衡法预测未来人口,一般适用于( D )
A.农用地和建设用地 B.农用地和城镇居民点 C.未利用地和城镇居民点 D.城市和城镇居民点 6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 )
A.人口规模和布局B.用地和人口的布局 C.粮食规模和布局 D.用地规模和布局
7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 ( B )
A.动态性 B.控制性 C.变化性 D.联系性
71.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下列哪级人民政府批准( C )
A.县级 B.市级 C.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级 D.省级 72.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是确定土地利用的( D )
A.方向和规模 B.规模和价值 C.政策和方向 D.目标和方针 73.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A )
A.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B.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C.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 D.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74. 用劳动平衡法预测未来人口,一般适用于( C )
A.农用地和建设用地 B.农用地和城镇居民点 C.城市和城镇居民点D.未利用地和城镇居民点 75. 评价系数法是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 B )
A.统一指标的方法 B.无量纲系数的方法 C.统一系数的方法 D.统一量纲的方法
76. 土地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 B )
A.趋势预测B.综合预测C.时间序列预测 D.灰色预测 77. 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需求量和( B )
A.耕地需求量 B.建设用地需求量C.交通用地需求量 D.未利用地需求量 78. 预测是预先推知未来,预测时人们利用( B )
A.预测方法 B.已知的知识C.未来情况D.估计
79. 人口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两部分,即自然增长和(B )
A.流动人口 B.机械增长C.暂住人口 D.常驻人口 80. 对土地质量相对于土地用途的综合评定是( A )
A.土地适宜性评价 B.土地承载力评价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生产力评价 8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开发程度和( D )
A.经济效益分析 B.利用效益分析C.生态效益分析 D.社会效益分析 82. 土地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 B )
A.土地经济评价 B.土地承载力评价 C.土地生态用地 D.土地社会评价 83. 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为( C )
A.土地利用率 B.土地农用利用率 C.土地垦殖率 D.土地建设利用率 8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是( B )
A.农村现状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C.城镇现状调查 D.地籍调查
4
85. 建筑物基底面积与用地总面积的比率为( B )
A.容积率B.建筑密度 C.遮蔽率 D.基建率
86. 土地质量评价类型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和
( D )
A.土地社会评价 B.土地生态评价 C.土地自然评价 D.土地经济评价
87.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 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B.土地利用费效分析 C.土地利用指标分析D.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88. 建筑总面积与用地总面积的比率为( A )
A.容积率B.遮蔽率C.建筑密度 D.建筑容积率
89.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中既要重视土地数量,又切不可忽视( B )
A.土地价值 B.土地质量 C.土地资产 D.土地资源 90.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是( B )
A.农村现状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C.城镇现状调查 D.地籍调查 91. 森林覆盖率主要取决林地面积在下列哪项中的比重( B )
A.已利用土地面积 B.土地总面积 C.森林蓄积量 D.木材消费量 92. 土地产出价值与用地总面积的比率为( D )
A.土地产出率 B.农用地产值率 C.建设用地产值率 D.单位用地产值率 93.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包括已利用土地的潜力评价与( A )
A.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B.未利用地的潜力评价 C.建设用地的潜力评价 D.农用地的潜力评价
94. 土地垦殖系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下列哪种用地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 C )
A.可垦殖利用土地 B.果园 C.耕地 D.农用地 95. 建筑物基底面积与用地总面积的比率为(B )
A.容积率 B.建筑密度 C.遮蔽率 D.占地率
96.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是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以( A ),以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
展为目标。
A.土地生产潜力为核心 B.土地质量为核心
C.土地利用潜力为核心 D.土地生产效益为核心 97. 农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率称为(C )
A.土地利用率B.土地垦殖率C.土地农业利用率D.土地建设利用率 98. 土地的自然供给量是指( C ) A.地球表面积 B.地球上陆地面积
C.除了现实技术条件下无法利用土地以外的陆地面积 D.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地面积
99. 开展土地供需分析工作,初步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
和方法是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和( B )
A.土地承载力评价 B.土地适宜性评价 C.土地质量评价D. 土地生产力评价 100. 土地供给系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土地供给可分为
土地的自然供给和(D )
A.限制供给 B.刚性供给 C. 弹性供给 D.经济供给
101. 城镇布局理论包括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和(D )
A.增长极理论 B.梯度转移理论 C.城市区位理论 D.带形城市理论
102. 土地供给系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土地供给可分为
土地的自然供给和( D )
A.限制供给 B.刚性供给 C.弹性供给D.经济供给
5
103. 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地域分区和( B )
A.用途分区 B.用地分区 C.规模分区 D.利用分区 104. 生活区应布置在生产区的( B )
A.下风向 B.上风向 C.左风向 D.右风向
105. 某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
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则更有利是指(B ) A绝对利益原则B.比较利益原则 C.最大利益原则D.最佳利益原则 106. 为了防止寒风侵袭,尽量把果园配置在山腰以下的( A )
A.背风地段B.迎风地段C.阳面地段D.阴面地段
107. 土地利用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利用特点和利用方向
上的( D )
A.地域差异性 B.分区差异性 C.利用差异性 D.区域差异性 108. 桑树一般要求表土厚度为( B )
A.0.5米 B.0.7米 C.0.9米 D.1.1米
109. 厂区地形力求平坦而略有坡度,以减少土地平衡的土方工程量,其坡度不超过( B )
A.30 B.50 C.70 D.90
110. 公路选线的原则中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C )
A.20 B.40 C.80 D.60 11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 B )
A.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B.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D.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112. 养蜂场离蜜源植物最好设在蜜源作物的中央,不应超过( B )
A.1km B.2km C.3kmD.4km
113. 土地利用分区常用的分区方法有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和( A )
A.聚类法 B.层次分析法 C.主成分分析法 D.趋势分析法
114. 养蜂场场地最好设在起伏不平的小丘陵的南坡,蜂门不要向北或( C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115. 一般来讲,主干道路应距离居民点150m以上,离畜牧场距离大于( A )
A.100m B.200m C.300m D.400m 116. 应尽可能把蔬菜地配置在居民点和( D )
A.近郊区附近 B.工业区附近 C.商业区附近 D.畜牧场附近
117. 养鱼池选址要求池岸最好整齐,塘底要平,深度要均匀,池塘一般为( B )
A.正方形 B.长方形 C.圆形 D.椭圆形
118. 某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
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则更有利是指( B )
A.绝对利益原则 B.比较利益原则 C.最大利益原则 D.最佳利益原则 119. 在布置渠道时,尽可能避开岗丘、洼地、池塘、山溪和( C )
A.田坎 B.铁路C.高级公路D.建筑物
120. 为了利于余热加温,一般将温室温床配置在( D )
A.村镇附近 B.居民点附近 C.城市附近 D.乡镇工业附近
121. 某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
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则更有利是指(B )
A.绝对利益原则 B.比较利益原则 C.最大利益原则 D.最佳利益原则 122.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用地要求耕作层厚度一般不少于( C )
A.6-11cm B.11-17cm C.17-23cm D.23-29cm
123. 城市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城市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二是城市数量的增加、
6
三是( B )
A.城市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B.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C.城市人口聚集程度的提高 D.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大
124. 以种植棉花为主的用地应具有深厚的土层,疏松且排水良好,最宜配置在 ( C )
A.草甸土上 B.棕壤上 C.冲积土上 D.红壤上
125. 某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
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则更有利是指( B )
A.绝对利益原则 B.比较利益原则 C.最大利益原则 D.最佳利益原则 126. 城镇布局理论包括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和( C )
A.增长极理论B.梯度转移理论C.带形城市理论 D.城市区位理论 127. 居民点是人们聚居和集中配置(D )
A.建筑物的场所 B.构筑物的场所C.生产工具的场所 D.生产资料的场所
128. 门槛理论认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 B )
A.用地规模上的限制 B.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C.暂住人口上的限制 D.常驻人口上的限制 129. 集镇的人口数量上限为( D )
A.特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下限 B.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下限 C.中城市人口数量的下限 D.小城市人口数量的下限 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把建制镇定义为( D )
A.城镇 B.集镇C.乡镇 D.城市
131. 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和( B )
A.均质性 B.动态性 C.联系性 D.变化性
132. 决定城市规模的两个重要经济原因是规模经济效益和( D )
A.扩散经济效益 B.社区经济效益 C.传统经济效益 D.聚集经济效益 133. 分类中除划分城乡居民点以外,还有城镇之别。一般特大城市人口大于 ( C )
A. 50万人 B.70万人 C.100万人 D.130万人 134. 城镇体系规划是重要依据对于测算( C )
A.建筑用地 B.城市用地 C.居民点用地 D. 非农业建设用地 135. 居民点布局形式大体有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和( C )
A.四边形式 B.集中式 C.自由式 D.直线式
136. 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应地划分为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和( B ) A.城市用地规模 B.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C.建制镇用地规模D.城乡用地规模 137. 分类中除划分城乡居民点以外,还有城镇之别。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 D )
A.大队 B.小队 C.村民小组 D.村落
13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内( A )
A.耕地的80%以上 B.高产田的85%以上 C.农用地的75%以上 D.管辖范围的70%以上
139. 分类中除划分城乡居民点以外,还有城镇之别。一般特大城市人口大于 ( C )
A. 50万人 B.70万人 C.100万人 D.130万人
140. 城镇布局理论包括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和( C )
A.增长极理论 B.梯度转移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城市区位理论 141. 城镇体系规划是重要依据对于测算( D )
A.建筑用地 B.城市用地 C.非农业建设用地 D.居民点用地 142. 决定城市规模的两个重要经济原因是规模经济效益和( C )
A.扩散经济效益 B.社区经济效益 C.聚集经济效益 D.传统经济效益
7
143. 为防止病菌带入畜牧场,畜牧场应距最近的公路最好大于( B )
A.50m B.100m C.150m D.200m
144. 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 D )
A.聚积规模 B.经济规模C.凝聚规模 D.辐射规模
145. 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 D )
A.地下运输 B.轨道运输C.陆路运输 D.管道运输
146. 机场用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大型机场通常超过1000hm2,一般机场也达到( B )
A.100-200hm2 B.200-500hm2 C.500-600hm2 D.700-900hm2 147. 距离远、急需、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适宜于( D )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水域运输 D.航空运输
148. 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C )
A.10000辆 B.15000辆 C.25000辆 D.30000辆 149. 码头前沿海地区应留有的水域是设计船宽的(C )
A.1-2倍 B.2-3倍C.3-4倍D.4-5倍
150. 为保证排水,机场内应有一定的坡度,场地中央至四周适宜的最大允许坡度为( B )
A.10- 20 B.20- 30 C.30- 40 D.40- 50
151. 为保证排水,机场内应有一定的坡度,场地中央至四周适宜的最大允许坡度为( B )
A.10- 20 B.20- 30 C.30- 40 D.40- 50
152. 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 C )
A.地下运输 B.轨道运输 C.管道运输 D.陆路运输
153. 由于飞机要求逆风起飞或降落,跑道应顺着当地的( D )
A.正南风向 B.正北风向 C.东南风向 D.主导风向 154. 民用机场与城镇之间不能过近或过远,最好不要超过(D )
A.10km B.20km C.30km D.40km
155. 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 C )
A.地下运输 B.轨道运输 C.管道运输 D.陆路运输 156. 地表水包括河川径流和( A )
A.当地地面径流B.地面径流 C.地下水D.地上水
157. 地球上除地表水以外,在地壳中人们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的地方蕴藏着的可供人们利
用的水量是( C )
A.河川径流 B.大气水 C.地下水 D.当地地面径流
158. 在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建立“三水统管”的思想,即充分利用大气水,大蓄大保地表水,
合理开发( C )
A.河川径流B.当地地面径流C.地下水D.湖泊 159. 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地形图法、断面法和( D )
A.聚类法B.指数法C.系统法 D.系数法
160. 供水工程(又称水源工程)用地类型包括水库用地、抽水站用地和( D )
A.自来水基地用地 B.水电站用地 C.灌渠用地 D.机井用地 161. 供水工程(又称水源工程)用地类型包括水库用地、抽水站用地和(B )
A.自来水基地用地 B.机井用地 C.灌渠用地 D. 水电站用地 162. 供水工程用地类型包括水库用地、机井用地和( A )
A.抽水站用地 B.水电站用地 C.泵房用地 D.管道用地 163. 地表水包括河川径流和( B )
A.地面径流 B.当地地面径流C.地下水 D.地上水
8
164. 在放水涵洞以上和正常蓄水位以下之库容称为( B )
A.死库容 B.有效库容 C.可用库容 D.无效库容
165. 天然水产用地指近海、海涂及内陆江河、沼泽等,主要采用( D )
A.人工捕捞方式 B.机械捕捞方式 C.手工捕捞方式 D.天然捕捞方式 166. 一般适宜的农渠长度为(C )
A.100-200米 B.200-400米 C.400-600米 D.600-800米
167. 根据我国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 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和(C )
A.灌木林B.疏林地C.薪炭林D.苗圃 168. 田块的长度一般在( C )
A.100-300米 B.300-500米C.500-800米D.800-1100米
169. 养殖水产用地指水库、湖泊、塘堰、人工鱼池、人工海水养殖区和( A )
A.水稻田 B.坑塘水面 C.水浇地 D.河流水面 170. 林带有效防风距离为树高的( D )
A.5-10倍B.10-15倍C.15-20倍 D.20-25倍
171. 考虑水产业生产方式和管理上的区别,将水产用地划分为天然水产用地和( A )
A.养殖水产用地B.人工水产用地C.生态水产用地 D.特殊水产用地 172. 果树栽植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A )
A.带状式 B.卫星式C.圆形 D.棋盘式 173. 苗圃地址选择要求地势平坦且排水性良好,最宜沙壤土、壤土,土层厚度不应小于( A A.0.25-0.3米 B.0.3-0.35米 C.0.35-0.4米 D.0.45-0.5米 174. 牧草地规划的内容包括放牧地规划和( C )
A.改良草地规划 B.天然草地规划 C.割草地规划 D.人工草地规划 175.在平原地区田块宽度可在( C )
A.50-100m B.100-200m C.200-400m D.400-600m
175. 耕作田块的外形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和( D )
A.三角形 B.五角形 C.六角形D、平行四边形
177. 以配置畜群放牧地段时,最后满足要求的是( C )
A.乳牛 B.马 C.山羊 D.细毛羊 178.东西行种植为好的作物是( C )
A.南方作物 B.北方作物 C.夏半年作物 D. 冬半年作物 179. 人工养鱼场配置对水温要求( D )
A.10℃左右 B.15℃左右C.20℃左右D.25℃左右
180. 根据我国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 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和( C )
A.灌木林 B.疏林地 C.薪炭林 D.苗圃
181. 以配置畜群放牧地段时,最后满足要求的是( C )
A.乳牛 B.马 C.山羊 D.细毛
182. 果树栽植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 B )
A.卫星式 B.带状式 C.圆形 D.棋盘式
183. 林带有效防风距离为树高20-25倍,最多不超过( C )
A.25倍 B.27倍 C.30倍D.35倍
184. 人工养鱼场配置注意防洪安全,按多少年一遇标准来考虑洪水几率( B )
A.20 B.25 C.30 D.35
185. 以配置畜群放牧地段时,最后满足要求的是( D)
A.乳牛 B.马 C.细毛羊 D. 山羊
186. 授粉树配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四种,即等量式、差量式、中心式和( C )
A.等距配置 B.等额配置 C.等高配置 D.等量式
9
)
187. 水体按其形成可分为自然水体和( C )
A.人为水域 B.人为水面 C.人工水体 D.人工水域 188. 一般来讲,土地整治类型有水土流失地、盐碱地、沼泽地、风沙地、红黄壤低产地和( B )
A.生物整治 B.海涂整治C.人工整治 D.滩涂整治 189. 省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的基本单位是( B )
A.村 B.乡(镇) C.县(市)D.省(自治区、直辖市) 190.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的基本单位是(B )
A.村 B.乡(镇) C.县(市)D.省(自治区、直辖市) 191. 为了全面地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必须运用( B )
A.环境质量评价法 B.费用—效益分析法C.技术经济评价法 D.投入产出法 192.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为( B )
A.吉尼系数B.恩格尔系数C.生活指数D.温饱系数 193.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静态评价指标和( D )
A.价值评价指标 B.序列评价指标 C.监测评价指标 D.动态评价指标 194. 费用评价包括防护费用法和( B )
A.趋势预测法 B.影子工程法C.回归分析法D.费效分析法 195. 费用评价方法包括防护费用法和( B )
A.趋势预测法 B.影子工程法 C.回归分析法 D.费效分析法
196.具有分辨率高、荷载量大的特点,用作点状或带状的抽样调查的是( C )
A.卫星遥感 B.卫星监测 C.航空遥感 D.航空监测 197. 土地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详查、抽样调查和( B )
A.概查B.重点调查C普查D条件调查
198. 依据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土地利用规划和实际状况,将土地分为三大类:农用地、建
设用地和( A )
A.未利用土地 B.末利用地C.居民点用地 D.其他土地
199. 具有分辨率高、荷载量大的特点,用作点状或带状的抽样调查是( A )
A.航空遥感B.卫星监测 C.卫星遥感 D.航空监测 200.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编制、指标下达和( C )
A.规划落实 B.规划执行 C.计划实施 D.计划审批
10
二、判断改错题
1. 商朝的井田制可视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周朝) 2.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吉尼系数) 3. 狭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广义的) 4. 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对)
5. 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现实意义上的土地。(法律意义上的土地) 6. 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资产价值。(美学价值) 7. 地球表面积系指其在海洋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大地水准面上的) 8. 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资产性。 ( 土地的有用性) 9. 商朝的井田制可视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 (周朝) 10. 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资产性。 (土地的有用性) 11. 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是前人的劳动成果。(不是) 12. 规划是一门规划变化的科学。 (预测)
13.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有限性) 14. 垄断地租就是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 15. 综合效益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因地制宜原则) 16. 劳动平衡法一般运用于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未来人口预测。(城市和城镇居民点) 17. 人口总数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为人口密度。(对)
18. 土地垦殖系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耕地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对) 19. 农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为土地垦殖率。(农业土地利用率)
20. 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地域分区和用途分区。 (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21. 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地域分区和用途分区。 (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22. 养鱼池池塘以圆形为好。池岸最好整齐,塘底要平,深度要均匀。(长方形) 23. 在布置渠道时,尽可能避开岗丘、洼地、池塘、山溪和高级公路。(对) 24. 养蜂场场地最好设在起伏不平的小丘陵的南坡,蜂门要向北或西北方向。(不要) 25. 公路选线的原则中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0 。(对) 26. 分区模式中区内含有一种或数种土地利用类型。 (对) 27. 厂区地形力求平坦而略有坡度,一般不超过100- 150,以减少土方工程量。(一般不超过50- 100)
28.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对) 2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对) 30. 居民点用地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00米距离。(150米)
31. 居民点用地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00米距离。)150米)
32. 由于飞机要求逆风起飞或降落,跑道应逆着当地的主导风向,并位于城镇的两侧,以避免
在城镇上空起飞和降落。(顺着)
33. 大型机场用地面积通常超过1000hm2,一般机场也达到500-900hm2。(200-500hm2) 34. 当供水量﹥需水量时,以供水量作为水库有效库容。(以需水量) 35. 当供水量<需水量时,以需水量作为水库有效库容。 (对)
36. 放水涵洞以下库容称为有效库容,用以满足养鱼、沉淀泥沙等要求。(死库容)
37. 考虑水产业生产方式和管理上的区别,将水产用地划分为两类:天然水产用地和养殖水产
用地。(对)
38. 羊适宜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不适宜) 39.人工养鱼场配置对水质的要求水温为15℃左右。(25℃)
11
40. 夏半年作物南北行种植为好。冬半年以东西行种植作物为好。(正好反过来)
三、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3.持续发展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土地质量评价 7.土地生产潜力 8.土地适宜性评价 9.劳动平衡法 10.土地需求量预测 11.土地供需分析 12.土地人口承载力 13.土宜法 14. 土地利用结构 15.综合法 16. 土地复垦 17.基本农田保护区 18.土地整理 19.基本农田 20.土地利用区
四、简答题
1. 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
2.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概况和存在问题。 3.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哪些? 4. 如何应用地价理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点? 7.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8.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9.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预期目的是什么?
12
10.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几种? 11. 如何应用人口自然增长法预测人口数?
五、论述题
1. 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2. 试述持续利用规划理论,并说明它如何指导土地利用规划。 3. 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4. 试述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增加的途径。 5. 如何选择居民点用地?
6. 试述应用综合法预测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 六、计算题
1. 清原市2006年耕地面积340598.6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基数为297635.31公顷,规划
期内耕地减少量为①生态退耕7900公顷;②建设占用耕地46728.53公顷;③农业结构调整不视为耕地减少。规划期内耕地增加量为①土地开发17563.42公顷;②土地复垦为1670.45公顷;③土地整理25319.26公顷。若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变,则规划期末基本农田保护率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1)规划基期耕地面积340598.65公顷
(2)规划期内耕地减少量=生态退耕+建设占用耕地
=7900公顷+46728.53公顷=54628.53公顷 (3)规划期内耕地增加量=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
=17563.42公顷+1670.45公顷+25319.26公顷 =44553.13公顷
(4)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基期耕地面积-规划期内减少量+规划期内增加量 =340598.65公顷-54628.53公顷+44553.13公顷 =330523.25公顷
(5)规划期末基本农田保护率=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基数/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 =297635.31公顷/330523.25公顷=90%
2. 某地区规划基期年(2004年)总人口数为709.33万人;预测2010年和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
率分别为 6‰和5‰,人口机械增长率分别为9‰、10‰,暂住(流动)人口预测依据市公安局对暂住人口的统计数据,暂住(流动)人口1999年末357315人, 2004年末790000人。应用人口综合增长法预测2010年和2020年人口。(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1)求每年增加暂住(流动)人口=(790000-357315)/5=8.6537万人
(2)求2010年人口=709.33(1+6‰+9‰)6+8.6537×6 =827.5343万人
13
3.清远县2004~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平衡情况如表1所示,计算A~G地类的面积和
各类用地规划期末面积。(计算结果直接填写在表内)
表1 清远县2004~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平衡情况 单位:公顷
地类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基期 面积 调整后地类 居民点及 交通 林地 牧草地 工矿用地 用地 101 65 20 10 46 662 - 22 7 - - 838 33 - 106 23 12 30 34 303 B=110 12 8 531 E=260 9 G=251 1201 44 18 39 18 298 43 14 484 未利 用地 28 10 - - - 5 20 995 1058 耕地 园地 10 515 C=220 - 19 8 - 18 790 水域 33 15 - 18 - 5 F=1570 - 1641 4717 A=4450 773 912 171 - - - 53 43 - 19 4565 居民点及 D=666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638 水域用地 1672 未利用地 1331 规划期 10880 末面积
14
三、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3.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
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6.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7.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8.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9.劳动平衡法
劳动平衡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10.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于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以其作为协调土地供需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11.土地供需分析
土地供需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12.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它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
15
数量。
13.土宜法
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旨的基础之上,依据土地质量评价成果资料,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宜牧地和适宜种植各种农拃物、树种和草种地以及适宜建筑用途土地加以合理的归并,在土地需求量和土宜阈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
14.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15.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测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达到土地综合平衡即土地面积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16. 土地复垦
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称做土地复垦
17.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系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18.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系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9.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系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区
土地利用区系指在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是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依据土地资源特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与布局的要求,划分出的土地主导用途相对一致的区域。
四、简答题
1. 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沃度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2.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概况和存在问题。
概况: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处于世界第三位。根据1996年全国土地利
用现状资料,农用地率为68.95%,建设用地率3.71%,未利用地率为27.34%,
16
近1/3的土地处于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状态。
特点:绝对数大,人均占有量少;土地垦殖系数低且地区分布不均衡;林地面积极少,
森林覆盖率低;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3.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哪些?
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 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 4. 如何应用地价理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1)通过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以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
(2)通过规划,修建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3)通过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以影响地价的变化,“规划即地价”。
(4)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用地,使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区,行政办 公用地远离城市中心区,农业用地配置于郊区,集约经营度高的用地(果园、蔬菜地等)配置于近郊,大田作物用地配置于远郊。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④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⑤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⑥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⑦交通运输用地规划;⑧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⑨土地利用专项规划;⑩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 7.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一)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二)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三)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8.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9.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预期目的是什么?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析目的在于显化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整体优势与劣势,土地利用制约因素; 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 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提供依据。
10.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17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11. 如何应用人口自然增长法预测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法是依据基期年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要求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依据下列公式 , 计算未来人口数,
式中 ----基期年人口数,K—人口自然增长率,t-t0------预测年期,C—迁入人口数,d—迁出人口数。
五、论述题
1. 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一) 明确任务 (二) 组织班子 (三) 收集资料 (四) 明确问题
(五) 总体构想 (六) 系统分析 (七) 系统综合 (八) 系统优化 (九) 系统评价 (十) 系统运行 (十一) 系统更新
2. 试述持续利用规划理论,并说明它如何指导土地利用规划。
(1)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资源利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土地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土地面积有限性 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3)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 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提高城市密度和容积率 3. 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阶段
1.组织准备 2.制定工作计划 3.制定技术方案 4.收集资料工作 (二)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8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4.编制供选方案;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三)规划审批阶段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 4. 试述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增加的途径。
(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3)提高城市密度和容积率 (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 (6)村庄土地整理 5. 如何选择居民点用地?
一般来说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下列各项要求: (一)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1)应把居民点布置在其服务范围内的适中位置。
(2)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50m距离。 (3)居民点用地应具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 (二)建筑要求:
(1)地形朝向 (2)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 (三)卫生保健要求
(1)用地应尽可能选择风景优美处,不受风、雨、雪水的危害。 (2)用地不宜选在沼泽死水塘等蚊虫滋生的地方。 (3)用地应在工厂的上风上游。
(4)应注意使牧场和其他生产建筑处于住宅区的下风向。 (四)兽医防疫要求
(1)畜牧场应距最近的公路最好在l00m以上;(2)不应让畜群放牧时穿过住宅区。 6. 试述应用综合法预测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
(1) 确定作物内部需求量 (2) 求作物的商品率 (3) 求作物总产量 (4) 确定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5) 求作物种植面积 (6) 求作物轮作地净面积 (7)求作物轮作地毛面积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