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二)

来源:二三娱乐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病症和病状 2.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 3.单分体病毒和多分体病毒 4.生理小种和专化型 5.胞囊和泡囊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都是由有关病原物、寄生植物和环境条件三 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 )

2.植物病害都要经过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都表现出一定 的病征。 ( )

3.多数真菌有性阶段对植物病害流行不起重要作用。 ( ) 4.半知菌亚门各类群真菌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 ) 5.锈菌的夏孢子具有分生孢子的功能。 ( ) 6.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是通过锁状联合的形式实现细胞分裂的。( ) 7.鞭毛菌和接合菌都可以产生内生的无性孢子。 ( ) 8.所有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统称为病原物。 ( ) 9.芽孢是细菌的繁殖单位。 ( ) 10.对于非持久性病毒,用治虫的方法防治比较困难。 ( ) 11.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 12.从伤口侵入的植物病原细菌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 ) 13.植物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存活。 ( ) 14.真菌芽殖型分生孢子全部来自产孢细胞。 ( ) 15.所有的植物寄生线虫都具有口针。 ( ) 16.八界系统中广义的菌物涉及藻物界、原生动物界和真菌界。( ) 17.同一植物病毒粒体中含有DNA和RNA。 ( ) 18.子囊和担子都是真菌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的场所。 ( ) 19.依据无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分生孢子个体发育特点。 ( ) 20.植物线虫多以二幼虫侵入寄主。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引起植物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生物因素有 。

2.原核生物界可分为 四个门,植原体属于 门,主要引起植物的 病。 3.菌丝体的类型有 ,菌丝的变态主要有 ;菌组织的类型有 ,菌组织体类型有 ,其具有 的功能。

4.真菌有性生殖方式有 ,有性孢子类型有 。

5.真菌的生长发育中,整个营养体都转变为繁殖体,这种类型叫 ;单个菌株能够完成有性生殖的称为 ;需要两种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叫 。 6.按照国际命名法规,一种真菌只能有 种学名,学名用 书写,用 命名,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 、 和 。

7.真菌鞭毛的两种类型是 和 ,鞭毛结构为 ,鞭毛的 是鞭毛菌亚门分类的主要依据。

8.病毒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 ,其繁殖的方式为 ,其侵入寄主的途径是 。 9.霜霉菌属于 亚门的 纲,其分属依据为 ;白粉菌属于 亚门的 纲, 其分类依据为 。

10.在担子菌中,把进核配的部位称为 或 ,把进行减数分裂的部位称为 或 ;担子有 两种类型。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比较霜霉菌和白粉菌的形态、生活史及其寄生特点。 2.简述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复杂性及其在病理学上意义。 3.比较锈菌和黑粉菌的形态、生活史及其致病特点。

4.将下列名词写在相应的题目后(不写不得分,写错一个扣0.2分)

盘菌纲、柄锈菌属、核盘菌属、毛霉属、半子囊菌纲、疫霉属、丝孢纲、根霉菌属、外囊菌属、青霉属、冬孢菌纲、卵菌纲、薄壁菌门、霜霉属、核菌纲、炭疽菌属、白粉菌属、腔孢纲、腔菌纲、软壁菌门、厚壁菌门、植原体属、TMV、黄单胞菌属、黑粉菌属、芽孢杆菌属、蛋白衣壳、子囊果、卵孢子、休眠孢子囊、鞭毛、无隔菌丝、锁状联合、次生菌丝、螺原体、游动孢子、孢囊孢子、有隔菌丝、桶孔隔膜、葡萄孢属。

(1) 担子菌亚门 (2) 鞭毛菌亚门 (3) 子囊菌亚门 (4) 接合菌亚门 (5) 半知菌亚门 (6) 原核生物 (7) 非细胞生物

五、论述题(共14分)

1.结合植物细菌和病毒的相关性状,比较分析两者的病害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病症和病状:病症是植物发病部位所长出的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状是植物体本身的形态变化。

2.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真菌经过两性结合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繁殖的方式,一般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准性生殖是真菌不经过两性结合和减数分裂而通过异核二倍体的有丝分裂和单倍体化实现染色体的交换与重组的特殊繁殖方式,一般经过质配、核配和单倍体化或不均等分裂。

3.单分体病毒和多分体病毒:单分体病毒指整个遗传信息存在于一条核酸链上,包被在一种粒体中的病毒。多分体病毒是指含多组分基因组的病毒或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粒体上,当这些粒体共同存在时才能表现其生物学特性。

4.生理小种和专化型:生理小种是指在病原物的种、变种或专化型下,对寄主不同品种致病性不同的生物型群。专化型在病原物的种、变种下,对寄主不同科、属、种致病性不同的类群。

5.胞囊和泡囊:胞囊是腹部膨大、体壁增厚的内含卵的线虫雌虫的死亡虫体。泡囊是真菌孢子囊萌发时顶端产生的囊状结构,游动孢子进入其中或在其中产生后再释放。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 × ) 2.( ×) 3.( √ ) 4.( × ) 5.( √ ) 6.(√ ) 7.( √ )8.( × ) 9.( × ) 10.( √ ) 11.(× ) 12.(× ) 13.( × ) 14.(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 共20分)

1.引起植物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 温度、湿度、水份、光、风、营养失调、环境污染、农药、激素等,生物因素有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2.原核生物界可分为 厚壁菌门、薄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 四个门,植原体属于软壁菌门 门,主要引起植物的 病。

3.菌丝体的类型有 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菌丝的变态主要有 吸器、假根、附着胞、菌环、菌网;菌组织的类型有 疏丝组织、拟薄壁组织,菌组织体类型有 子座、菌核、菌索,其具有 休眠、繁殖的功能。 4.真菌有性生殖方式有 游动配子结合、配子囊配合、配子囊交配、授精作用、体细胞结合,有性孢子类型有 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

5.真菌的生长发育中,整个营养体都转变为繁殖体,这种类型叫 整体产果 ;单个菌株能够完成有性生殖的称为 同宗配合;需要两种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叫 转主寄生 。

6.按照国际命名法规,一种真菌只能有 1 种学名,学名用 拉丁文 书写,用 双名 命名,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 属名 、 种加词 和 命名人。

7.真菌鞭毛的两种类型是 尾鞭 和 茸鞭 ,鞭毛结构为 9+2型 ,鞭毛的 类型、数目、着生位置 是鞭毛菌亚门分类的主要依据。

8.病毒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化性状,其繁殖的方式为复制,其侵入寄主的途径是微伤。

9.霜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 的卵菌 纲,其分属依据为孢囊梗及分枝状况;白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 的核菌 纲,其分类依据为 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及附属丝形态。

10.在担子菌中,把进核配的部位称为 原担子 或 下担子 ,把进行减数分裂的部位称为 后担子 或 上担子;担子有 有隔、无隔 两种类型。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霜霉菌、白粉菌的形态、生活史和寄生特点。

霜霉菌的生活史类型为二倍体型。营养体为无隔发达的二倍体的菌丝体,无性繁殖在菌丝体分化的发达的孢子囊梗上产生游动孢子囊和二倍体的游动孢子,可多次循环。有性繁殖为卵配生殖,在二倍体的营养菌丝体上孵化出藏卵器和雄器,在其中进行减数分裂分别产生卵胞和单倍体的细胞核后立即经接触交配形成二倍体的卵孢子,卵孢子萌发又发育为二倍体的营养体,进入新的生活史循环。专性寄生于寄主组织内。(4分)

白粉菌的生活史类型为单倍体-双核型。营养体为有隔发达的单倍体的菌丝体,无性繁殖在菌丝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粉孢子,可多次循环。有性繁殖在单倍体的菌丝体雄器和产囊体,经质配后雄器细胞核进入产囊体,产囊体产生双核体的产囊丝,在产囊丝顶端产生子囊母细胞,子囊母细胞发育为子囊,在子囊内经核配和减数分裂,又形成单倍体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又发育为单倍体的营养体,进入新的生活史循环。专性寄生于寄主体表。(4分)

2.简述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复杂性及其在病理学上意义。

症状的类型: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病状类型分为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五大类型。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煤污状物、菌核、小黑粒、膜状、块状、伞状物和菌脓等。(2分) 复杂性:同原异症、同症异原、因境环条件而异、潜伏侵染、复合侵染、带毒、隐症等,解释略。(3分) 意义:症状是研究病害的出发点;症状是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椐;症状表现对研究病害流行具有一定的意义;症状类型与致病因子的性质有密切关系。解释略。(3分) 3.简述锈菌和黑粉菌在形态、生活史及病害方面的不同。

锈菌和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的冬孢菌纲。锈菌锈菌冬孢子为菌丝顶端产生,担孢子一般四个,有小梗,担孢子释放时可以强力弹射,索状联合少见。锈菌生活史复杂,可以产生五中类型的孢子,有较长的、可以独立生活的单倍体阶段,有转主寄生现象。锈菌多为局部侵染,寄主范围广泛,主要危害植物叶和果实,产生铁锈状物。(4分)

黑粉菌冬孢子为菌丝中间产生,担孢子数目不定,无小梗,担孢子成熟后也不能弹出,索状联合常见。黑粉菌生活史简单,只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单倍体阶段较短,不能独立生活。黑粉菌多为系统侵染,寄主为禾本科植物,主要从种子或幼苗侵入,危害植物穗部,产生黑色粉状物。(4分) 4.将下列名词写在相应的题目后(不写不得分,写错一个扣0.2分)

盘菌纲、柄锈菌属、核盘菌属、毛霉属、半子囊菌纲、疫霉属、丝孢纲、根霉菌属、外囊菌属、青霉属、冬孢菌纲、卵菌纲、薄壁菌门、霜霉属、核菌纲、炭疽菌属、白粉菌属、腔孢纲、腔菌纲、软壁菌门、厚壁菌门、植原体属、TMV、黄单胞菌属、黑粉菌属、芽孢杆菌属、蛋白衣壳、子囊果、卵孢子、休眠孢子囊、鞭毛、无隔菌丝、锁状联合、次生菌丝、螺原体、游动孢子、孢囊孢子、有隔菌丝、桶孔隔膜、葡萄孢属。

(1)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冬孢菌纲、黑粉菌属、锁状联合、次生菌丝、有隔菌丝、桶孔隔膜。 (2)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卵菌纲、霜霉属、卵孢子、休眠孢子囊、鞭毛、无隔菌丝、游动孢子。 (3)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菌属、半子囊菌纲、外囊菌属、核菌纲、白粉菌属、腔菌纲、单孔隔膜、子囊果、有隔菌丝。

(4)接合菌亚门:毛霉属、根霉菌属、无隔菌丝、孢囊孢子。

(5)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青霉属、炭疽菌属、腔孢纲、有隔菌丝、葡萄孢属。

(6)原核生物:薄壁菌门、软壁菌门、厚壁菌门、植原体属、黄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鞭毛、螺原体。 (7)非细胞生物:TMV、蛋白衣壳。 五、论述题(共12分)

1.结合植物病原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两者在病害方面的区别。

植物病原细菌多数是单细胞生物,不能形成侵入结构,只能通过自然孔口、伤口侵入,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都是非专性寄生,一般与寄主接触后先将寄主细胞或组织杀死,然后再进一步获得营养,在细胞间、维管组织中扩展,所以,导致细菌病害的病状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少数畸形等四种类型,病征是菌脓。初侵染来源病残体、土壤、繁殖材料等,病原细菌和植物组织混合一起,传播主要是雨水冲刷,农事操作、有些是昆虫。(6分)

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通过复制的方式繁殖,其只能通过微伤口侵入,通过胞间连丝扩展,进行系统侵染;病毒专性寄生,寄主范围广,体外存活期短,离体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能长期存活,因此,它的来源都与活体有关,侵染来源一般来自活的组织: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田间病株、杂草等其他寄主、昆虫等生物介体;传播途径主要是机械传播、昆虫、繁殖材料等;病毒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专性寄生,侵入后多数不会使寄主死亡,改变寄主细胞代谢方向,多属于系统性,潜伏期较长,症状主要为变色、畸形、坏死,寄主细胞有内含体。(6分)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寄生专化性 2.病情指数 3.诱导抗性 4.多循环病害 5.系统侵染 6.农业防治 7.病害预测 8.毒性 9.定向选择 10.激发子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从伤口侵入的植物病原细菌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 ) 2.病害传播实质是病原物的传播,因此病原物传播也就是病害传播。( ) 3.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反映的是其毒性或致病能力的相对强弱。( ) 4.交叉保护作用是一种诱发抗病性。 ( ) 5.植物病害的发病率越高,其病情指数越大。 ( ) 6.从发病部位分离出的病原物就是引起这种病害的致病菌。 ( ) 7.无论用何种方法防治病害,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彻底消灭病原物。( ) 8.植物非侵染性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在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 ) 9.植物检疫的目的在于防止危险性病原物的传播。 ( ) 10.水平抗性的最大优点是抗病性稳定和持久,不易丧失。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有 病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

2.植物的抗病性,从病程阶段表现形式上可分为 ,从抗病程度上可分为 ,从寄主对病原物小种的专化性和流行学观点可分为 。

3.植物抗病性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

4.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主要研究 ,空间动态主要研究 。 5.定向选择的结果使毒性小种的频率 ,稳定化选择的结果则使毒性小种的频率 。垂直抗性品种对病原物群体往往起着 选择作用,而水平抗性对病原物群体变化起 选择作用。 四、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些因素与病原物的侵入有关。( )

A.植物体表的结构 B.接种体的数量 C.病原物的类型 D.外界的环境条件 E.植物表面的伤口 2.寄主和病原物相互识别的机制或方式有( )

A.共同抗原 B.激发子 C.抑制子 D.植物外源凝集素 E.水 3.关于植物抗病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遍存在 B.相对而言 C.协同进化 D.可以遗传 E.有一定的表达过程 4.植物病害侵染循环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

A.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B.病原物的传播C.侵染过程D.初期染E.再侵染 5.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包括( )

A.消耗营养B.毒素的破坏作用C.酶的降解作用D.生长调节素的作用E.机械堵塞 6.影响病原物新小种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 )

A.病原物的变异性 B.环境条件 C.寄主的抗病性 D.寄主的布局 E.定向选择压力 7.关于单年流行病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病害年度间变化大 B.再侵染频繁 C.通过气流传播 D.环境影响大 E.主要防治策略是减少初期染来源

8.下列哪些属于植物主动或诱发的抗病因子( )

A.植物表皮气孔的多少 B.植保素 C.过敏性坏死反应 D.侵填体E.植物体内的水解酶 9.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的生理变化表现为( )

A.光合作用降低 B.侵染初期呼吸作用增强 C.干扰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 D.光合产物运输受阻 E.所有酶活性减弱

10.合理应用抗病品种主要包括( )

A.应用多系品种 B.应用多抗品种 C.应用水平抗性品种 D.合理布局品种 E.及时轮换品种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2.简述柯赫氏法则的内容及应用。 3.简述植物病害的流行要素及预测依据。 4.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引申含义。 六、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试分析单年流行病害典型季节流行曲线的阶段划分、模型特点及其应用。 2.试述植物病害防治的策略、原理及其制定的依据。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2.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

度之积。

3.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4.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既有初侵染,又有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5.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6.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7.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9.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0.激发子:是指能诱导任何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分子。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 2. ( × ) 3. ( √ )4.( √ )5.(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有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残体、肥料 。病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有风、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人为因素 。

2.植物的抗病性,从病程阶段表现形式上可分为 抗接触(避病)、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耐病)、抗再侵染(诱发抗病性) ,从抗病程度上可分为 免疫、抗病、感病、避病、耐病 ,从寄主对病原物小种的专化性和流行学观点可分为 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

3.植物抗病性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植物本身情况、病原物变易、环境条件、农业措施 。

4.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主要研究 病害严重度与时间的关系 ,空间动态主要研究 病害传播(扩展)与分布格局 。

5.定向选择的结果使毒性小种的频率 增大 ,稳定化选择的结果则使毒性小种的频率 减小 。垂直抗性品种对病原物群体往往起着 定向 选择作用,而水平抗性对病原物群体变化起 稳定化 选择作用。 四、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 B C D E 2.A B C D 3.A B C D E 4.A B C D E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B C D 8.B C D 9.A B C D 10.A B C D E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就是指病原物从接触、侵入寄主,到在寄主体内繁

殖和扩展,最终使寄主显示症状的发病过程。为了研究方便,一般把它分为四个时期:侵入前期、侵入期、

潜育期、发病期。(2分)

侵入前期又名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开始接触,到病原物形成侵入结构,开始侵入植物为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病原物处于植物体围或体表的复杂环境中,是侵染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侵入期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是病害能否

发生的关键时期,也是病害的一个薄弱环节和有效防治时期。潜育期就是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此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关键时期。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就是从病害开始出现症状到出现典型症状为止的时期。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病部不断发展,许多病原物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4分)

2.简述柯赫氏法则的内容及应用。

柯赫氏法则 (Koch’s rule ),具体内容有四步: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②该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该生物的纯培养,性状与原来记录的相同。经过以上四步,若前后结果相

同,我们就可确定所观察到的生物就是病原物。(4分)

柯赫氏法则就是通过对某种生物致病性的测定来确定是否是病原物。其基本原理对任何病原都是适用的,

只不过具体试验操作过程因病原不同而已。(2分)

3.简述植物病害的流行要素及预测依据。

植物病害流行的强度和广度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3分) 病害流行预测的依据或因子是病害的流行规律,也就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主导因素。诸因素中,一般说来,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等是最重

要的预测依据。(3分)

4.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引申含义。

这是Flor通过研究亚麻不同抗性品种和亚麻锈病菌不同小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体内容为: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相应地有一控制致病性基因。这个学说引申含义为:在进化过程中,寄主和病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动态平衡和共存的;在寄主和病原物保持动态平衡的情况下,人工选择起决定性的作用;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是相对

应的,是专化的。

六、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试分析单年流行病害典型季节流行曲线的阶段划分、模型特点及其应用。

单年流行病害最基本曲线为S型曲线。整个流行过程可划分为始发期、盛发期和衰退期。始发期指从开始发现微量病情到病情普病率达5%为止的一段时期,是菌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其特点为病情发展呈指数增长,病情增长慢。逻辑斯蒂期指病情从5%到95%的一段时期,是为害的关键时期。其特点为病情发展的

自我抑制作用增强,病情增长快。衰退期指病情增长趋于停止,流行曲线趋于水平。(4分) 流行模型为逻辑斯蒂模型,又称自我抑制生长方程,模型为xt/1-xt=x0/1-x0×ert,模型假定植物群体是一定的,式中x0代表初始病情,t表示经过的时间,xt代表t时后的病情,r代表表观侵染速率。只用

于多循环病害。(2分)

病害流行模型是很有用的,可应用于:病情预测;流行结构分析;防治策略制订;病菌来源判断。(2分)

2.试述植物病害防治的策略、原理及其制定的依据。

从病害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病害防治策略不外乎是减少初始菌量(x0策略)、降低流行速度(r策略)或缩

短流行时间(t策略)。(3分)

从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来看,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主要有:①回避(avoidance),即避免病原物,在病原物无效、稀少或没有的时间或地区种植作物。②杜绝(exclusion),即拒绝病原物,主要通过阻断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将病原物拒绝在作物栽培区之外。③铲除(eradication),主要是消灭、减少或抑制病原物的来源。④保护(protection),即保护寄主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在感病寄主和病原物之间介入毒物或其它有效障碍以阻止病原物侵入。⑤抵抗(resistance),即增强寄主抗病性,降低致病因素在寄主体内的效力。⑥治疗(therapy),主要通过医治受侵植物以减轻病害危害程度。(5分)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

学的复习重点

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

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

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

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 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

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7、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受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的侵染

再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节的植物。

8、真菌的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叫营养体。

9、真菌的营养体的类型。

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一丛菌丝统称菌丝体。

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圆形菌丝群落叫菌落。 原质团、单细胞以及假菌丝。

10、菌丝的变态的类型:吸器 附着胞 假根

11、真菌无性繁殖的方式及各方式的概念。

真菌的无性繁殖:由真菌的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

1、断裂:真菌的菌丝体断裂成短段或菌丝细胞相互脱离产生孢子。 2、裂殖:真菌的体细胞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菌体。

3、芽殖:单细胞营养体、孢子或产孢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无性孢子。

4、原生质割裂:成熟的孢子囊内的原生质分割成若干小块,每小块原生质转变成1个孢子。

12、真菌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游动孢子 包囊孢子 分生孢子 厚垣孢子

13、什么是真菌的有性繁殖?

真菌的有性生殖是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4、真菌有性繁殖的孢子类型。

休眠孢子 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

15、Ainsworth 的系统中真菌分成5个亚门,是哪5个?有什么区别? 亚 门 营 养 体 无 性 繁 殖 有性生殖 鞭毛菌 原质团或没有隔 游动孢子 休眠孢子 膜的菌丝体 或卵孢子 接合菌 菌丝体,典型的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没有隔膜 子囊菌 有隔膜的菌丝体, 分生孢子等 子囊孢子 少数是单细胞

担子菌 有隔膜的菌丝体 不发达 担孢子

半知菌 有隔膜的菌丝体 分生孢子等 没有有性生殖, 或单细胞

16、真菌的学名——拉丁双名法这么写的?

属 名 + 种 名 +(最初定名人) 最终定名人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则一律小写,属名和种名要用斜体。

17、什么是层出现象?

孢子从顶端小孔处游出,然后在旧孢子囊基部再生出第二个,如此重复称层出形成(现象)。 18、双游现象:由一个类型的游动孢子,经过休止时期,变为另一类型的游动孢子。

19、疫霉属与腐霉属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及其引起哪些常见的病害。

疫霉属与腐霉属的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而后者在孢囊内形成。

腐霉属:为害根部和茎基部引起腐烂。幼苗受害后主要表现猝倒。 疫霉属:根腐、猝倒和下部茎等的腐烂

20、霜霉属和假霜霉属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及其引起哪些常见的病害。 霜霉属: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萌发形成芽管。引起白菜霜霉病,波菜霜霉病 。假霜霉属:孢子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黄瓜霜霉病。

21、掌握白粉菌分属依据及引起白粉病的各个属的形态区别。 白粉菌分属依据:闭囊壳附属丝的形状和壳内子囊的数目。

布氏白粉属:附属丝不发达,短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 单丝壳属: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一个子囊。

叉丝壳属: 附属丝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多个子囊。

叉丝单囊壳属:附属丝刚直、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仅有一个子囊。 钩丝壳属: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闭囊壳内子囊多个。

球针壳属:附属丝球针状,基部半球形。闭囊壳内子囊多个。

22、炭疽病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病状:褐斑,腐烂,病部略凹陷。

病征:初在病部形成淡粉色霉层(高湿),后在病部产生轮纹状排列的褐色或绛红色小点。 病原菌:胶孢炭疽菌

23、多型现象:一个完整的生活史最多的可以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

24、引起锈病的各个属的形态区别

柄锈菌属:冬孢子双胞,有柄,光滑或有瘤,每个细胞都有发芽孔。

胶锈菌属:冬孢子双胞,光滑,有可以胶化的长柄,遇水膨大。没有夏孢子阶段。 多胞锈菌属:冬孢子3至多细胞,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瘤状突起,柄的基部膨大。 单胞锈菌属:冬孢子单细胞,有柄,顶壁较厚;夏孢子单细胞,有刺或瘤状突起 层锈菌属:冬孢子单细胞,无柄,不整齐地排列成数层;夏孢子表面有刺。 栅锈菌属:冬孢子单细胞,无柄,排列成整齐的一层;夏孢子表面有疣或刺

25、黑粉菌与锈菌的区别。

黑粉菌:特征是形成成堆黑色粉状的冬孢子(习惯称作厚垣孢子)。多引起全株性侵染,也有局部性侵染,并在发病部位形成黑色粉状物的病症,所以这类病害也称为黑粉病。

锈菌:主要为害植物茎、叶,大都引起局部侵染,在病斑表面往往形成称作锈状物的病征,所引起的病害一般称为锈病.

26、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叶鞘发病后,先在近水面处的茎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小斑,然后扩大成云纹状大斑。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严重的危害稻穗和茎杆,并引起倒伏或整丛枯死,使水稻严重减产。病原物:立枯丝核菌

27、水稻稻瘟病的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叶瘟:水稻从分蘖到抽穗期,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形状、大小和色泽各不相同的病斑.

穗颈瘟:在水稻抽穗后,在穗颈、穗轴和小枝梗处发生病斑,形成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多围绕穗轴向上、向下伸展,在有利于发病条件下,病斑可扩展到枝梗处,病部呈黑褐色,其上生灰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穗颈可形成白穗,发病晚的穗颈常不能结实,使秕谷增多。 病原物:稻梨孢

28、香蕉枯萎病的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该病初发时见于叶缘黄化,病叶迅速凋谢、倒垂,由黄变褐而干枯,纵剖病株球茎和根部均可见维管束坏死变黄褐或紫红色。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