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相并联逆变电源控制设计分析

来源:二三娱乐
ELECTRICDRIVE2015Vol.45No.1电气传动2015年第45卷第1期

三相并联逆变电源控制设计分析

刘旭光,张晓同,邹剑,顾小虎,王亚东

(江苏南瑞帕威尔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研究分析三相并联逆变系统模型,介绍通过下垂控制策略降低环流大小。首先分析电感电流和电容电流两种反馈控制方式对并联逆变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容电流反馈控制方式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而动态响应速度对于并联电源系统非常重要,故采用电容电流控制方式,该方式可对电容电流和输出电压进行解耦控制。线路阻抗等的因素易导致并联逆变系统产生较大的环流,为提高均分负载的效果,针对输出阻抗进行优化设计。所提出的反馈控制方式和输出阻抗设计不仅可提高输出电压精度,而且控制器设计简单,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理论的可行性。

关键词:并联逆变;下垂控制;输出阻抗中图分类号:TM464

文献标识码:A

DesignandAnalysisofThree⁃phaseParallelInverterControlLIUXu⁃guang,ZHANGXiao⁃tong,ZOUJian,GUXiao⁃hu,WANGYa⁃dong

(JiangsuMARIPowerElectricCo.,Ltd.,Nanjing211100,Jiangsu,China)

strategytoreducethesizeofcirculation.Firstanalyzedtheimpactoftheinductorcurrentandcapacitorcurrent

Abstract:Researchandanalysisofparallelthree⁃phaseinvertersystemmodel,introducesthedroopcontrol

feedbackcontrolmodeonparallelinvertersystem,thestudyfoundthatcapacitorcurrentfeedbackcontrolmethodhasadoptedthecapacitancecurrentcontrolstrategy,whichcanbedecoupledcontrolofcapacitorcurrentandoutputtheloadsharingeffect,thepaperaccordingtooutputimpedanceoptimizationdesign.Feedbackcontrolmodeandfeasibilityofthetheoriesproposed.

voltage.Thelineimpedancefactorseasilyleadtoparallelinvertersystemhavealargecircurrent,inordertoimprove

gooddynamicresponse,whilethedynamicresponsespeedisveryimportanttoparallelpowersupplysystem,so

outputimpedancedesignwereproposedwhichcouldnotonlyimprovetheaccuracyoftheoutputvoltage,andthecontrollerhastheadvantagesofsimpledesign,throughtheMatlabsimulationofsoftwareandexperimentsverifythe

Keywords:parallelinverter;droopcontrol;outputimpedance

1引言

功和无功调节,使得各个逆变模块输出参数达到一致,减少系统环流。

目前无线并联系统的控制主要针对均分负载进行研究,常忽略电压外特性,故该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2],本文提出的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采用电容电流反馈控制方式有效解决了输出电压外特性问题。

逆变电源并联运行是提高电源容量,提高系无互联线控制方法通常有谐波注入法和下

统可靠性、实现模块化的有效途径[1]。

垂控制法,谐波注入法可消除逆变电源间连线差异造成的不均流,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难度,即基波和谐波锁相问题,造成产生的谐波环流会很大,并联逆变系统的稳定性遭到重创。下垂控制策略通过电压幅值和频率下垂特性来实现有

作者简介:刘旭光(1986-),男,硕士,Email:***************

2并联逆变系统分析

无互联线并联逆变方式通常采用下垂控制

3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电气传动2015年第45卷第1期刘旭光,等:三相并联逆变电源控制设计分析

策略,通过有功、无功功率调整输出电压幅值差和相位差,图1为并联逆变电源系统框图。

值下垂特性类同。系统负载均分是以牺牲改变输出电压幅值、频率稳态为代价,故传统的控制策略将造成电压外特性硬度降低,控制部分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

3三相逆变电源建模设计

图1

Fig.1

并联逆变系统等效电路

Equivalentcircuitofparallelinvertersystem

逆变电源采用三相全桥逆变拓扑结构,其拓

扑电路如图3所示。

E1,E2分别为逆变电源电压幅值;βα,图1中,

Eo为输出为逆变电源相对输出端电位的相位差;ZoR1+X1,R2+X2为输出阻抗;负载端电压幅值;

,Io为输I1I2为流经输出阻抗的电流;为输出负载;

IH为负载均分后产生的环流。出电流;

图3

Fig.3

三相全桥逆变拓扑结构

环流是并联逆变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

题,下垂控制策略可以实现输出功率的平均分配,其表达式为

fi=foi-m´Pi

i=12

Ei=Eoi-n´Qi

Three⁃phasefullbridgeinvertertopology

{三相全桥逆变拓扑结构中,r为线路等效电

ili,ioi分别阻,L为滤波电感,后级C为滤波电容;A,B,C。

(1)

为流经滤波电感电流和输出负载电流,其中i=三相全桥逆变数学模型通常采用坐标变换

方式为αβο静止坐标系和dqο旋转坐标系,abc/αβο坐标变换后可转化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单

foi为并联逆变系统空载时的频率;Eoi为并式中:

m,n为下垂控制联逆变电源空载时输出电压值;

系数。

下垂控制法由电动机并网得来,通过检测

[3]

各个逆变电源模块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调整各个逆变电源模块输出的电压幅值和频率,使得其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分别一致,最终得到负载均分效果。2台逆变电源模块并联时,为了达到各个逆变电源平均承担负载的效果,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m1S1=m2S2

相逆变,控制形式简单;而abc/dqο坐标变换后其d轴上的状态变量与q轴上的状态变量仍然存在

相互耦合现象[3],故通常采用abc/αβο坐标变换。由三相全桥逆变系统状态方程park变换得到其在静止坐标系下表达式如式(1)所示,其推导过程不再赘述。

é0éV·ùé0010ùαú3Cêê·úúêêêúéVαùêêú1êúêVβúê0úêê0úê00Vêúβêúêú3Cê·ú=êêú×êú+êêúêúêúri1êilαúê-ê1úêlαúê0-0êúúêêLê·úúêLiêLúêlβëûêúêêêilβúúê0-10-rúê0ëûëLLûë0-10ùú3CúéUαùúêú100-úU3Cúêβúúú×êúêiêoαúú000úúêúëioβúúû100úLû(3)

(2)

m1,m2为下垂控制系数;S1,S2为两电源模块式中:

容量。

下垂系数同电源模块容量呈相反关系。以有功功率特性为例,其频率下垂特性如图2所示。

单相逆变系统通常采用双环控制,电感电流或电容电流作为内环,输出电压作为外环[4]。电感电流建立闭环系统在稳定上优于电容电流建立的系统,故仅从稳定上考虑,电感电流内环控制是比较好的。但是,从系统性能角度考虑,由

图2

Fig.2

频率下垂特性Frequencydroopcharacteristic

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假如负载电流在突变状况下,其突变全部由输出滤波电容承担,所以电容电流反应了输出负载的变化情况。电容电流作为内环可以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故本

由图2可知,下垂斜率不同时,下垂斜率大的其承担功率小;下垂斜率小的承担功率较大,幅3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刘旭光,等:三相并联逆变电源控制设计分析电气传动2015年第45卷第1期

文采用电容电流反馈方式。

三相逆变电源可看作为3个单相逆变电路,针对某一相电路可得到其电压电流关系表达式为

ìLdi=u-ri-u

olïdt(4)í

ïi=Cduo=i-uo=i-i

oll

ZdtîC

uo为逆变系统输出电u为逆变桥输出电压;式中:

iC为电容电流。压;

以uo和iC为状态变量建立状态方程:

·1ùéuùé0

uoùé0oúêúêCê·ú=êúéêú+êê1êúêúL+rZC1êioúê-úëiCûëL-LZCûëûëL将式(5)化简可得:

由图4可推得其输出电压电流之间表达式为

GvGiKr+sLuo=uref-io22CLs+GiKCs+GvGiKCLs+GiKCs+GvGiK(7)

Gv=kvp+kvi/s;Gv为电压外环,Gi为电流内式中:

Gi=kip;kvp,kip分别为电压比例项、kvi,环,电压积

分项、电流比例项。

由式(7)可得到其系统输出阻抗伯德图,如图5所示。

0ùu

ùêúúé

-rúëioû(5)Lû

d2uoduLC+(L+rC)o+(r+1)uo=u(6)

ZZdtdt为解决输出电压与电容电流间解耦,现需引

图5

输出阻抗伯德图

入变量u*,令

,K为逆变桥的放大系数;r的r分别为K,式中:K

)i+u/K]u=K[u*+(r/KCo

Fig.5TheBodediagramofoutputimpedance

由图5可知,本文设计的控制参数保证其输出阻抗在低频段呈感性,高频段区域呈阻性。输出阻抗工频附近呈感性,高频段呈阻性时其可提高非线性负载均流精度。

估计值。

=K,r=r,假设K由此可得其系统控制框图

Gv(s)为电压外环,Gi(s)为电如图4所示。图4中,

流内环。

5仿真实验验证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设计,本文通过Matlab软

件建立仿真模型和搭建2台5kV·A三相全桥逆变电源实验平台进行验证。逆变电源输出滤波

电感为1.15mH,滤波电容为50μF,直流母线电压为400V。实验中采用TMS320F2812型芯片控制并联逆变系统,并保证其实时性。

图6为并联系统仿真波形。图6a为其稳态波形;图6b和图6c为其暂态仿真波形。

由图6可知,稳态状况下,2个逆变电源的电流输出波形几乎吻合;暂态条件下,不论突加负载还是突卸载状况下,两逆变电源输出电流波形变化较平缓,稳定性较好。

为方便验证系统控制器的可靠性,本文实验针对系统A相进行测量,其实验波形如图7所示。

图7a为2台逆变电源带阻性负载实验波形;图7b、图7c为在某时刻突然启动和退出实验波形。由图7可知,采用本文控制策略实现的并联系统对负载电流的均分效果控制效果很好,达到预期目标。

39

图4

Fig.4

系统控制框图

Controlblockdiagramofsystem

4输出阻抗设计

并联系统输出阻抗常忽略线路串联电阻,认

为其为纯感性,使得负载均分精度降低。曾经有学者提出采用电感作为输出阻抗,使得下垂控制得以运用,电感的加入不仅导致了并联系统体积、质量的增大,而且成本也较高[5];电感同交流母线连接时会造成一定的压降,在非线性负载的情况下逆变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畸变率增大,影响并联逆变系统电压波形的质量。本文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提高系统输出精度且降低环流大小。输出阻抗越大,并联系统产生的环流越小,输出阻抗的大小由控制环来决定。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电气传动2015年第45卷第1期刘旭光,等:三相并联逆变电源控制设计分析

6结论

通过上述仿真实验结果可知,在静止坐标系

下采用的电容电流反馈控制方式对输出电压的精度控制较好且动态响应性能良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仿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理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1]DeBrigandage.AVoltageandFrequencyDroopControlMeth⁃

odforParallelInverters[J].PowerElectronics,IEEETrans⁃[2]WuK⁃D,WuJC,JonHL,etal.SimplifiedControlMethod

forParallelConnectedDC/ACInverters[J].IEEProceedings.[3]KwonJM,ChiJH,KwonBH.HighPerformanceSeries⁃par⁃

allelTypeon⁃lineUP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4]王广雄,何朕.控制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8.

[5]JoséMGuerrero,JoseMates,LuisGarciadeVicuna,etal.

DecentralizedControlforParallelOperationofDistributed

图6

Fig.6

并联逆变系统仿真波形

GenerationInvertersUsingResistiveOutputImpedance[J].

Simulationwaveformsofparallelinvertersystem

994-1004.

ics.2006,93(4):207-222.

PartB:ElectricPowerApplications.2006,153(6):787-792.actionson,2007,22(4):1107-1115.

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2007,54(2):[6]阚加荣,吴云亚,谢少军.控制参数对并联逆变器性能的影

响[J].电工技术学报,2009,24(9):120-126.

[7]侯荣均,王奔,赵思臣,等.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AC-AC

换流器控制策略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2,49(5):60-64.[8]姚玮,陈敏,陈晶晶,等.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

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23(1):84-89.[9]张尧,马皓,雷彪,等.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

并联动态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10]余蜜,康勇,张宇,等.基于环流阻抗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18):42-46.

[11]阚加荣,谢少军,吴云亚.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解耦

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21):40-45.[12]潘慧梅.逆变电源并联控制综述[J].电焊机,2011,41(5):[13]刘艳兵.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控制研究[D].洛阳:河南科

技大学,2011.

[14]董杰,荣雅君.逆变电源并联运行控制技术研究[C]//200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15]张宇.三相逆变器动态特性及其并联系统环流抑制的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2-25.42-48.

图7并联逆变系统实验波形

收稿日期:2014-02-20修改稿日期:2014-07-04

40

Fig.7Experimentalwaveformsofparallelinvertersystem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