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2019版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论对于奥运史还是建筑史,2006年9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举世瞩目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今天上午完成了它工程建设中最富有悬念的一道程序——钢结构卸载。 。再过两年,奥运会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50多块奥运金牌将在这个伟大的建筑中诞生。
①中国人能不能把“鸟巢”建起来 ②一个建筑史上的世界之最,由此诞生
③这就意味着,“鸟巢”重达42000吨的钢铁枝蔓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来 ④而今天的顺利卸载意味着“鸟巢”建设成功了 ⑤几年前曾经有这样一种质疑的声音 A . ⑤①④③② B . ②③⑤①④ C . ③②⑤①④ D . ⑤①④②③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泸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典美学孕育了“京派文学”。
首先,儒家美学影响了“京派文学”的“为人生”文学理念及和谐节制审美风格的生成。
儒家美学是注目于现实人生的美学。作为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流派,“京派文学”无疑深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热衷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当然,“京派文学”“为人生”的文学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继承文
第 1 页 共 16 页
学研究会而来,但“京派文学”的古典文化情结注定了其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深刻汲取。
只是在对现实人生的表现上,“京派文学”特别关注底层人生的描写,关注边缘生活的悲苦与辛酸,完全疏离酷烈的政治与权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书写是以“乡下人”的眼光为主的,不惨烈,不阴郁,相反充满温暖平淡、质朴与倔强的力量。主人公亦大多缺乏精神上长久不安的骚动,显得平淡、静穆,充满倔强而坚韧的生命力。在一定意义上,这显示了当时中国文人关于民族未来的乡村乌托邦式想象,也间接表达了其对当时的现代化即城市主义、进步主义的思想悖反。在“京派文学”之前,鲁迅着力发现旧中国文化情境下农民的愚昧与人性的残忍,积极发掘民族的“脊梁”;而“京派文学”则严厉批判城市文明及知识阶级,着力发掘农民的质朴、平和、倔强与纯粹,关注静默坚韧行走着的民族魂。
儒家美学在一定意义上亦决定了“京派文学”和谐节制的审美风格的形成。儒家美学讲究中和之美,讲究以礼节情,认为和谐应是中国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中和审美观影响了中国“温柔敦厚”诗教观的生成,使中国文学含蓄蕴藉,不流荡放衍。这种中和审美观影响“京派文学”,使“京派文学”深致,含蓄,不流放,有一种“节制的美感”,并由此带来“情绪和表现的尊严”。沈从文喜欢颂扬人类的“美丽与智慧”,重视文章有“兴味”,厌弃“讽刺与诙谐”,更反对作家种下“争斗的力的种子”。李健吾认为伟大的作品必产生于“灵魂的平静”,不是产生于“一时的激昂”,因为“后者是一种戟刺,不是一种持久的力量”。
其次,道家“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对“京派文学”自由、自足的文学观念也有所影响。
“京派文学”的创作普遍具有一种悲哀的色调,一种东方的、静观的、寂寞的意味,甚至沾染有死亡和忧郁的淡淡气息。“京派”作家普遍认为,文学是“自我最高的表现”,是人们精神“余裕”的产物,是一种“不用之用”,甚至是“全人格最纯粹的结晶”,“和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李长之重视文艺作品笔墨的“从容”、“完整”,以及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沈从文则竭力表现着“美”,“美”、“恰当”、“自由”、“人性”,是沈从文遵从的最高美学法则。
再者,中国古典美学重“意境”的美学观对“京派文学”重“境”文学理念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说,“京派文学”相对于传统章回体小说,不注重故事传奇式情节的敷演,只一味重视自我情味的抒发,因而在很大的意义上被称为“抒情体小说”。这种抒情体小说连同其他京派文学样式,都普遍追求“境”的营造,注重“清虚寥廓,具有反照反省能够消化现象与意象的境”的营构。周作人的散文追求一种“平淡”之境,沈从文的小说追求一种“和谐”优美境界。
(摘自程勇真《“京派文学”与中国美学》,有删节)
第 2 页 共 16 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派文学”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但也汲取了儒家注目于现实人生的美学思想。
B . 完全疏离酷烈的政治与权力,关注底层人生的描写,关注边缘生活的悲苦与辛酸,是“京派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点。
C . “京派文学”主人公平淡、质朴与倔强的性格,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中国文人关于民族未来的乡村乌托邦式想象。
D . 文学是“自我最高的表现”,是人们精神“余裕”的产物,“京派”作家的这些普遍认识的形成也受到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儒家美学的中和审美观,讲究中和之美,讲究以礼节情,追求和谐,中国“温柔敦厚”诗教观的生成也是受到它的影响。
B . 沈从文受到中和审美观的影响,文学创作表现出对“讽刺与诙谐”的厌弃,对作家种下“争斗力种子”的反对。
C . 李长之重视文艺作品笔墨的“从容”“完整”的文学观念,就是“京派文学”自由、自足的文学观念的体现。
D . 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完全只注重故事传奇式情节的敷衍,而“京派文学”中的抒情体小说只重视自我情味的抒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采用“总﹣分”结构的形式,阐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思想和重“意境”的美学对“京派文学”的影响。
第 3 页 共 16 页
B . “京派文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流派,其文学理念包括“为人生”“自由、自足”、重“境”,形成了和谐节制的审美风格。
C . 文中多次使用了“在一定意义上”这个短语,表示不是在普遍的条件下,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意思,这增强了表达的准确性。
D . 沈从文、李长之、李健吾、鲁迅以及周作人这些“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京派文学”的某些理念。
3. (9分) (2020高三下·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同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宇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材料三
第 4 页 共 16 页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阋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闻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闻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
第 5 页 共 16 页
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 .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D .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B .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C .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第 6 页 共 16 页
(3) 达到“全民阅读”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4. (12分) (2018高三上·武邑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
第 7 页 共 16 页
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
B .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展现出空灵悠远、意境优美的画面。
C . 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D . 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美。
(2) 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
第 8 页 共 16 页
样。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 小说中驮水的驴名叫“黑家伙”,上等兵却没有具体名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徐汇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 , 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 )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 (1) 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 . 之 B . 其 C . 则 D . 以
第 9 页 共 16 页
(2) 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 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三上·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①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第 10 页 共 16 页
(1) 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2) 赏析“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20高三上·湖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 关山难越,________;________,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________,邯郸为郡,________。(苏洵《六国论》)
(5) 垆边人似月,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韦庄《菩萨蛮》)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3分)
8. (1分) (2019高二上·榆树期中)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9. (2分) 下面是第四届太谷孟母文化节暨中华母亲节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
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第 11 页 共 16 页
10. (5分) (2017高一下·鸡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从小被告知:只要努力付出,终究会有丰厚的回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因此体会了收获的快乐。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努力付出了,但最终还是一无所有。当设想中的一切突然落了空,我们往往无法承受,甚至感到自己被欺骗,感到命运的不公。
你的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请你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想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了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第 12 页 共 16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
4-1、 4-2
、
4-3
、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第 13 页 共 16 页
5-1、
5-2、
5-3、 5-4
、
5-5、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6-2
、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第 14 页 共 16 页
7-2、
7-3、
7-4、
7-5、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3分)
8-1、9-1
、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
第 15 页 共 16 页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