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中级课程知识量大,内容涉及面广,且有一定得难度,因此,学员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个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现将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员们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我建议采用“重要性”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重要性”有三层含义:(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如第2章、第4章、第6章、第7章等,后期侧重记忆章节,如第1章、第3章、第11章等;(2)要侧重主要章节:如第4章、第6章、第12章等;(3)要侧重新增或内容变化大章节:因为新增内容当年一般要考到,如第5章、第7章。
(二)狠抓“三个基本”。第一: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如项目投资的假设前提,时间价值、风险、资金结构的基本概念等,这些内容是掌握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忆和理解;第二: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以及财务分析的方法等,如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杜邦体系分析法、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等,这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深奥的数学知识和需要一定分析能力,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第三: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系统的掌握其计算前提,解题步骤及注意要点,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公式的演变,数据的来源,选择的方法,以及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理解公式 练习典型案例 归纳总结提升,不断反复,才能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务问题的操作能力。
(三)教材至少看三遍。第一遍粗读教材,可以不求甚解,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第二遍仔细阅读教材,结合习题理解掌握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第三遍融会贯通,注意教材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演练往年的考题,挖掘考点的前后衔接点和相应的解题思路。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的要领,熟练掌握要点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方法,通过大量练习典型例题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在此,我推荐采用 “三阶段过滤”法学习教材。
第一阶段:快速浏览,做标记。在浏览的同时,采取“1 X”法做标记,其中,“1”是指教材的新增内容,“X”是指根据熟知程度把“1”以外的内容分成X类。X的具体数字可根据本人实际认知情况来决定;例如:按照熟悉0、不太熟悉-1、很不熟悉-2、不知道–3进行分类标记。
第二阶段:精读。在学习每一章时,先精读一遍,精读的程度由第一阶段所做的标记来决定,精读结束后,开始做练习,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非常必要;做完练习后,根据练习反馈的信息进行第二遍精读。逐章精读结束后,可以做几套综合试题来检验全书的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融会贯通。这一阶段,前期应快速看书,寻找自己还未记牢或未理解深的知识,对其进行重点“轰炸”;后期应做六到八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两天一套,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即上午做),一直持续到考前一个星期。试题来源可以是报纸、杂志或网络,网上也有许多好的习题与模拟题,如“**远程教育网”就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考试委员会指定的CPA考前远程教育网站,是一家公认很不错的会计考试类专业网站。 做完试题后,可针对做题的情况,再将教材浏览一遍,做最后一次查漏补缺。
(四)选择适当的习题多练习。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可以就每章的内容做一些习题,力求掌握每一章的重点内容和知识要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要做一些跨章节综合题,力求知识要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模拟冲刺试题可放到考前一个月做,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千万不要抱着“去年已经考
过,今年不会再考”的侥幸心理,一定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学员千万不要放弃书本,一味的搞题海战术。只有看懂了书,掌握了基本要点,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五)提高一次性计算准确的能力。《财务管理》考试题量大、难度较深,考的是知识点的熟练掌握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学员在平时做题时要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克服粗心的毛病,提高计算精确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员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例如:多动手亲自计算,少用计算器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