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总第94期) 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综述 陈文剑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摘要]**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理论界对“四个全面”的研究呈如火 如荼之势,各学术平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解读和研究。 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而为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四个全面”;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5)04—0006—05 一、“四个全面”的内涵与形成脉络研究 (一) “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个“全面”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内 涵,目前学界对“四个全面”内涵的论述主要有两种角度: 1.从把握“全面”的角度。研究者们认为,把握“四个全面”的内涵,关键是要把握每一个 “全面”的意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是全面的,也体现在涉及领域是全 面的,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小康 ;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不 仅体现在改革覆盖了“5+1+1”的广泛领域,即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改 革,以及党建设制度改革和国防军队改革,还体现在改革的方法上,即必须充分考虑各项改革 措施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_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全面,体现在对于“法治”一词的深刻理解 和准确把握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回答了法治的统一性问题; “五大法治体系” “三个共同推进” “三位一 体建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了法治协调性的问题;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法治系统性问题[3]。最后全面从严治党之全面,体现在思 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紧密结合,体现在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 下而上的双向互动 。 2.从关注“目标”的角度。从该角度看, “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与其目标是紧密联系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 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在2020 年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内涵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目标的内涵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 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最后全面 从严治党目标的内涵是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始终 [收稿日期]2015—06—22 [作者简介]陈文剑(1991一),男,安徽铜陵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 一6一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 “四个全面”的形成脉络 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分别是围绕 目标系统实现而提供的动力系统、法治保障系统 和控制系统。如果将“四个全面”比作一只鸟或 架车的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鸟或车要去 的方向和目的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 一1.第一个阶段: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 面”。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 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重申了“一个全 就是鸟的两翼、车的两轮,鸟无翼不飞,车无轮 不走,除了要明确飞和走的方向和目标外,两翼 面”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 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的目标,从而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个全面”扩展为“两 个全面”。在后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把“全 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2.第二个阶段: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 面”。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 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和两轮要保持平衡,要同时用力、着力、发力; 全面从严治党则是鸟之头、车之体,决定着鸟和车 的前进方向和行进的速度、力度和平稳度 。 在这一逻辑结构里,每一个“全面”作用不 同、定位明确,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是目的与 手段的统一。总的说来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 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支撑着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 (--)“相互嵌入”说 定》,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 在“相互嵌人”的逻辑结构里,每一个“全 面”都与其他三个“全面”发生联系, “四个全 面”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支撑的关系。这就意 味着,“四个全面”一共有四组对应关系,对之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有的学者从动力因素、治理因素、领导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 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t5 ̄2014年11 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再次重申 了“三个全面”,这样一来, “两个全面”就进一 步发展扩充为“三个全面”。 3.第三个阶段: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 面”。2014年12月14日,**总书记在江苏考 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 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 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 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至 此, “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 二、“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研究 。 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其他三个“全 面”的紧密联系,从改革方向、改革依据、改革 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有 赖于其他三个“全面”的协调推进,并从意义和 作用层面分析了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分 别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深 化改革的必然之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之基; 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 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环境和保障”I8j。 有的学者则更加细化表述了“四个全面”相互嵌 (一) “一目三举”说 所谓“一目三举”,即一个目标三种举措。具 人的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 革、全面依法治国的目的所在,是全面从严治党 的价值所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体说来,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预设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该目标的三个重 要举措。根据这一逻辑视角, “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实际上是一个“目标一举措”的二分逻辑结 的抓手与工具,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体对象,是 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舞台;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是全面深化改 革的强大后盾、可靠保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倒 逼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 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9]。 (三) “四轮驱动”说 一 构,目标统领着举措,举措支撑着目标。持该观 点的研究者认为“四个全面”是一个完整的有机 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全面深化 一7如果说前两种逻辑结构遵循的是一种内向型 逻辑视角,那么“四轮驱动”的逻辑结构就是一 种外向型逻辑视角。这一逻辑视角跳出了“四个 全面”的内部框架,着眼于某一外在战略性目标, “四个全面”就像是一辆汽车的四个轮子,共同牵 引着汽车驶向目的地。关于这个“目的地”是什 么,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合理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 将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l14] 2.从辩证法的角度。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论述 了“四个全面”中的辩证法思想,有的学者从联 系的观点进行分析,指出“四个全面”是一个相 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科学的完整的理 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在当代中国的具 体运用,具有科学而坚实的哲学基础。”[15 有的学 者从发展的观点进行论述,认为“四个全面”不 种观点认为“四个全面”应该与“中国梦” 相联系,比如有学者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 ‘四个全面’ 与中国梦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_l0 另一种 观点将“四个全面”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联系在一起,比如有的学者指出“协调推进全面 是理论突变,也不是教条组合,而是有其严密的 发展逻辑、科学的演变过程。其中有的从理论逻 辑发展的角度指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有的从形 成脉络的角度回顾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发 端、建立和形成。还有的学者从矛盾观方面进行 阐释,指出“四个全面”体现了“两点论”与 “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 重牵住‘牛鼻子’,这一表述既是**总书记对 事物矛盾运动原理的生动阐释,也是对‘四个全 面’战略思想哲学基础的揭示。” 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必将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 ,虽然两种观点的侧重点 不同,但每一个“全面”所发挥的驱动作用基本 是不变的,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还是“社会 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起着 基础性的战略目标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 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 是根本支撑。 3.从认识论的角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 析,一方面“四个全面”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 一在某种程度上说, “中国梦”的实现和“社 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是统一的,中国梦的实现需 , “‘四个全面’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 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 产物,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 到一个新的高度,必然对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 用。”_】 另一方面, “四个全面”是真理尺度与价 要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 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四个全面”共同驱动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值尺度的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认识,体现了真理尺度;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价值尺度。 (二) “四个全面”与唯物史观 三、“四个全面”哲学方法论研究 (一) “四个全面”与辩证唯物主义 1.从唯物论的角度。从该角度看,有的学者认 为, “四个全面”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比如学者们所提到,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指出了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客观基 1.“四个全面”遵循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 点”lI2 ;“‘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在‘实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因 此,我们必须要不断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 来推动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起来后出现的新 问题。比如有学者就提到:“‘四个全面’遵循了 这一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要求清醒认识和着力解 决不断产生的新的不适应问题。”新的不适应的问 题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而社会主要 矛盾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正如学者所提到: 事’基础上,即对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的各方面 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研究、概括总结、通过‘求 是’的所得出的科学结论。”_l3 有的学者则指出 “四个全面”彰显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四个全 面’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 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认识……它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一8一 “‘四个全面’是依据社会基本矛盾,立足于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 。还有的学者从阶段目标、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针对当前我国社会 发展动力、重要保障、领导核心四个方面分析了 主要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来的。”n’] 每一个“全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 2.“四个全面”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义E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既体现了人民的 3.“四个全面”是实施党治国理政方略的行动 呼声,又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全面深化改 纲领。有的学者从治国理政的目标、实质、难题 革,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的红利,有更多 和关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 会是治国理政的总目标,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 照人民;全面从严治党,根本目的是保持党的先 国理政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国家制度化建 进性、纯洁性和人民性,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 设和制度化管理的过程是治国理政的实质,正契 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个全面’都和人民的幸福 合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紧紧地连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 和监督是治国理政的最大难题,全面推进依法治 念和价值追求。” 国,为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中执政党、 四、“四个全面”意义研究 国家、社会的不同定位及其关系制定了基本的规 (一)实践意义 则;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 1.“四个全面”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 而提高治理能力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因此全面从 要的现实意义。学者们纷纷指出: “‘四个全面’ 严治党尤为重要 ]。有的学者认为, “四个全面” 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四个全面’战略布 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治国理政方略 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_1引,“‘四 予以更为全面的定位,从目标任务、重点要求的 个全面’是民族复兴的保障”,“‘四个全面’统一 统一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予以更为明确的展示。还 于实现中国梦全过程”[ ],等等。虽然学者们具体 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四个全面”对 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每一个“全面” 于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意义,认为“四个全面” 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的地位作用方面进行论述。 分别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 也有的学者从“四个全面”在激励作用和凝集共 制机制和保障机制 。 识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能 (二)理论意义 够充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学界普遍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理论意 能够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活力,还能够坚定全 义给予充分的肯定,其中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立 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凝聚中国 意最高,指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我们党 力量。 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 2.“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大多数学者是按照 义的战略抓手和根本遵循。有的学者从中国特色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基调对“四个全面”战略 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四 思想的理论意义作进一步挖掘,也有的学者从其 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 他角度进行论述。目前学界对“四个全面”是一 认识,并进一步指出,使“四个全面”伴随着中 次理论创新基本达成一致,但对于创新点在哪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应了什么理论问题)学界仍有分歧,主要可以 理论体系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概括为三种观点: 而不断发展进步,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1.“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 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的学者指出, “四个全面” 论成果,探索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 战略布局,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现民族复兴”的问题。 战略布局,并指出“四个全面”提升了我们在中 持该观点的学者指出, “四个全面”立足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 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进一步 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 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 会主义道路上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 复兴”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 一9一 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 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已有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统一回答了“什么是社 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有学者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阈 考量,认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造。●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二论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2—26. [2]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三论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2—27. [3]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著.“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5. [4]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五论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3一1.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IN].人民 日报.2014—10—29.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同质共向,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继承与发 展。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 论;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理 论主体,都是在前后相继的基础上,对“什么是 [6]**雇江苏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5. [7]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J].党建, 2015。(02). [8]张建.“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 报,2o15,(o2). [9]张书林.斌析“四个全面”战略架构的内在关系[J].宁夏党校学报. 2o15,(O1). 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时代的回 答。“四个全面”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的小康社会思想、战略步骤思想、改革 [10]景俊海.“四个全面”:解读中国梦的四个维度[J].党建,2015, (02). [11]张明.“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J].井冈山干 部学院学报,2015,(o2). 思想、法治思想以及党建理论等。总之, “四个 全面”战略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成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 3.“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造,集 中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 [12]柳宝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辨证唯物主义解读[J].观察与思 考,2015,(05). [13]唐志龙.“四个全面”的方法论特色[J].唯实,2015,(03). [14]李瑞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分析[J].发展,2015,(05). [15]刘文华,范志轩,朱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意蕴[J].四川 . ̄x--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 国家”的问题。 [16]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o15--4— 29. 李君如是这个观点的代表之一,他指出以习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解决的最大课题是应该 [17]双传学.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2015— 3-26.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 这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可 以得出,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 想,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 斗的宏伟理念;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 [18]喻新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意叉[N].郑州:河南日报, 2015—3—4. [19]韩振峰.“四个全面”统一于实现中国梦全过程[J].党建,2015, (02). [2O]李君如.“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J].西部大开发, 2015,(O4). [21]罗星.“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布局[J].大连 干部学刊,2015,(03). [22]高建生.“四个全面”: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深度展示[J].前进. 2015,(01). 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 伍;三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一个是要通过制度现 代化从根本上破解治国难题,一个是要通过法治 谋求长治久安,两者贯穿着同一个主题词治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以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 [23]胡水.对“四个全面”之间关系的社会学解读[J].世纪桥,2015, (04). [24]A-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2—25. [25]王玉珏.“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 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o2). 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