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

来源:二三娱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

作者:王小燕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9年第6期

王小燕

摘要: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的基本技能,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掌握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教学策略和课堂呈现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我们全方位思考,精准施策。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6-0034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被重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必要手段。对学生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更新快、时代性强的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和评价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目前,就新高考改革而言,信息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在一些省区已经推行。就没有实施新高考的省区来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一、高二开设,有些学校仅在高一开设。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因此教授课时被严重缩减,甚至不被重视。这样导致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授时间内,为了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大幅度压缩课堂上学生的实操时间,课程呈现出的主要以“灌输式”讲授为主。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操作性很强。当前的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非常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高,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突出了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进,面对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领导层面应对信息技术教育重新定位,这不仅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时代要求,更是建设智慧校园和推进普通高中智能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根本举措。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素养。一是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不仅是指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和表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对相关信息技术工具能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有效使用,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的作品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信息素养应该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思维和探索交流的能力,即能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思维,并提升学生学会和他人合作、创作和发表成果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还应包括德育教育。这些因素主要是在信

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对信息社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能按照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履行和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三、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

普通高中信息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让学生在规定的年级和学段按照课程安排,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合作,重视问题的解决,倡导创新实践,这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基础。二是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进行各种学习和应用,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不再是灌输知识,或者是将一个软件的应用从头到尾的演示,仅仅让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或者机械记忆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课都重复着“只见技术不见人”的课堂生成模式。为此,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着力营造信息环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交流、探究、合作等方式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更要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 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和空洞的,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演员”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导演”、组织者和指导者;也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上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从一定程度上说,要将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对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至关重要。事实上,这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进,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的基本技能,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掌握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信息素养,教学策略和课堂呈现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我们全方位思考,精准施策,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努力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