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市巫山师附属小学 进
〔通讯地址:巫山师附属小学 联系: :404700〕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新型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听课或者参加某些教研活动时,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整个课堂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各个小组在热烈地讨论问题,有的时候甚至会见到一节40分钟的?找规律?的数学课,教师就组织了5次小组合作学习,整节课根本上都是在小组活动中度过。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有成效。而不应该作为一种形式落实到教学中,更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会因为教者没有组织小组学习而对该节课实行全盘否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个人认为应注重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根底环节,即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然后是中心环节,即在课堂中开展实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最后是反应环节,即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成效。
一、根底环节: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根底,合作学习的研究结果说明,小组的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尽量找出有效的分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1.分组: 遵循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那么。
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
- .word.zl.
-
.
2至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这样,小组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展公平竞争打下了根底。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那么,是实现“组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情况,然后将全班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把四个层次学生适当搭配,分成合作小组,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根本平衡,最后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组员推选,还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方面的开展时机。异质合作小组的规模是不确定的。如果学生不习惯合作学习,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安排他到2人配对的小组中,完成一些简单的认知目标明确的任务,以便使他获得一些经历,进而从事涉及围更广的工作。多于 6人的小组就需要有一位有才能的领导者,否那么,学生们就不可能在没有经历和不经训练的条件下相互帮助。我所任教的班级人数比拟多,有56人,我按照上面所说的原那么一般把我们班分成7组,每组8人,因为每组的人数比拟多,因此我充分了解了各学生的情况,除了各学生的数学成绩外,我还对他们在学习其他科目时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作了了解,然后才慎重地挑选了8位数学小组长来领导这8个小组。 2.分工。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做各的、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 的 “避 风 港 〞。 如 在 一 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课上,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长方形的计算公式时,各小组的同学虽然围在了一起,但却各自摆弄着自己手中的学具,有的同学甚至在商量放学后去哪里玩,个别的学生还在那里静静地看书。讨论的时间到了,我让同学来答复讨论的结果,但是就只有平时成绩好的局部同学能答复出来并讲出理由,
- .word.zl.
-
.
其他的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同学还是没什么收获,这一阶段的“合作学习〞就完毕了,但是我觉得没到达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缺乏,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承当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展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我们在划分角色是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来进展。做事有耐心的同学可以负责做记录,做事仔细的同学可以纠错,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学可以担当联络员。
3.改革学生座位形式 。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改革面对背的观众式座位排列,很多班级一般是采用前面的同学转身面对后面的同学这样的座位形式,但是这样不便于全部学生面对教师,所以最好是采用“矩形式〞或“马蹄式〞的座位形式。这样,学生面对的除了教师,还有同学,方便师生、生生交流与协作。
二、中心环节:在课堂中开展实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一节课不长,只有40分钟,对于数学来说更不够用,如何合理地运用这40分钟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让他们能充分地练习,稳固所学的知识呢?我觉得利用好小组合作活动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1.抓住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 .word.zl.
-
.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下适时使用。 〔1〕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适合组织合作。
〔2〕在重点、难点处或重、难点得不到突破时适合引导合作。 〔3〕在实验探究规律时适合组织合作。
数学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微妙,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或者是某些法那么的归纳。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公式,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就是满堂的练习,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自己又决定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对某个问题进展探讨,充分挖掘集体智慧,在集思广益中,实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的过程、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开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动手拼图,找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关系,再通过组员的讨论,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由各小组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原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适合引导合作
数学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由于“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时可以先通过独立解答,再合作讨论。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拓展了解题思路。事实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出于教师的意料,他们敢于创
- .word.zl.
-
.
新求异,跨出新的境界。 2.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目前,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考虑到时间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偃旗息鼓,中止大家的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变成了一种课堂的点缀。我认为,首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其次,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的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第三、学生合作后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这个时候是学生思维火花最易闪现的时候。每一接数学课都有不同的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容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确定小组合作的时间。
3.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指导者。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小组学习时走来走去,或假设无其事的东西望,或忙于在各小组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学习困难的指导两个方面。合作技巧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等。学习困难的指导,是指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反应环节: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
毫无疑问,作为教师是应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很多教师认为考察
- .word.zl.
-
.
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只看他〔她〕是否能答复出问题或是否能正确写出题目的答案就行了,其实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不单只看上面所说的,应该从行为、情感和认知三方面去考察。如下表 行为表现 情感体验 认知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时的专心程度 课堂作业认真程度 乐趣感的体验 成功感的体验 焦虑感的体验 自信心的提升 深层次的认知方式 浅层次的认知方式 依赖教师或者同组的同学 在表中的空白处教师可以打上简单的等级或写上简单的评语,用以考察和评价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和收获。这样的考察方式与传统的考察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一位同学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没能答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没能写出问题的答案,是否就表示他〔她〕在这次小组活动中没有收获呢?其实不是。如果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很专心或者比以往专心,那也是进步,也是有所收获;在情感体验方面,可能自信心提高了或者对数学的兴趣浓厚了,那也是很大的收获;在认知方式方面,如果能自己独立提出见解〔不管对错〕,没有依赖教师和其他的同学,那也是一种进步。可以从上面很多的方面考察学
- .word.zl.
-
.
生,其中哪方面有所进步,都是有收获,也已经到达我们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目的了。这就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在学生进展小组活动时仔细地观察我们的学生,积极与学生交流,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了解和考察学生。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者的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有利于学生开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 .word.z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