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苏州环古 城风貌带的城墙保护、健身步道设计和旅游产話开发的研 究较多,对于植物景观设计的报道十分匮乏。在实地调查
1引言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
的基础上,对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特色进行
全国唯一在原址上发展起来的并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原 貌的现代城市。千年的历史沿袭,使苏州留有一条现代 城市极为少见的护城河,沿河是自春秋时期起设计兴建
了研究,认为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从植物选 择、整体功能划分和造景手法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和
现代的融合。以此为全面认识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特征提
的古城墙,城墙内侧即为苏州老城区。2002年5月,苏
供参考,并为其他城市相似的建设项目提供借鉴。州市政府启动以古城墙和护城河为核心的环古城风貌保
关键词:苏州环古城风貌带;植物景观设计;乡土 植物;借景;功能划分护工程,对部分古城墙和古城门进行修复和重建,对环 古城河进行疏浚和整理,对沿岸绿化带进行改造和升 级,并规划建设了一条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图1-2 ) o 2018年,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先后获得中国都市
Abstract: Protection and use of the scenery belt around Suzhou ancient 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uzhou.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city walk, designs of the fitness trails and development
景观大赛暨亚洲都市景观奖中国区选拔赛“城市有机更 新优胜奖”和\"亚洲都市景观奖中国区大奖”,其在苏
of the tourism products of the scenery belt aroimd the Suzhou ancient
州市历史名城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 值得以充分展现。然而,在科学研究领域,关于苏州
city, but few on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s. Based on field investi gations,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designs of scenery belt around ancient city, which considered to be
环古城风貌带的相关报道较少,2007年以后对苏州古
well embodied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y and modernity in its plant selections, general function divisions and design methods. This paper
城墙保护、健身步道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有分散报道
但关于植物景观设计方面的分析研究却屈指可数 l4-5lo本研究旨在对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古城墙、古城
can provide references both fo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enery belt around Suzhou ancient city, and
门、古城河驳岸和沿线绿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参照我 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的艺术手法,对本区域的植物 景观设计进行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 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特征,并为其他城市相似的建设项 目提供参考。for simila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ii other cities.Key words: scenery belt around Suzhou ancient city ; plant landscape design ; indigenous plants ; scenery—borrowing ; fiinction
divisions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 ( 2019 ) -11-75 ( 6 )2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特色2.1因地制宜,传承文化\"因地制宜”是《园冶》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对我
作者简介孙向丽(通讯作者),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
国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的概括,包含了宜居环境理论和 生态伦理观的双重思想,对现代城市建设有指导意义。袁泽斌,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75中国名城I建筑与城市(TIMG MORE PROSPEROUSSlIZHOtsm -ds sssssta gss n3
OfSUSKU埠
丘桥运酒风光一
图1苏州环古城风貌带总平面图图2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绿化分析图(图片来源: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规划设计方案,2002)苏州环古城风貌带因其对历史的负载和特定的城市区 位,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重点考虑了历史与现代,新与旧 的矛盾关系,将植物景观设计的风格定位为\"协调历史
樱花、垂丝海棠)中仅有石榴为外来植物;应用量最多
的10个观花灌木树种(杜鹃、山茶、茶梅、金钟花、结 香、月季、棣棠、锦带花、贴梗海棠、云南黄馨)均为
风貌,再现千年水都的精神面貌\"。为此,苏州环古城
乡土植物;应用量最多的10个观叶灌木(八角金盘、含 笑、南天竹、火棘、梔子花、金森女贞、红花櫃木' 枸 骨、海桐、水蜡树)中仅有金森女贞为外来植物;应用
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高比例地应用了乡土树种,并积 极探讨和实践了苏州传统的造园手法。2.1.1高比例应用乡土植物量最多的10个宿根植物种类(玉簪、萱草、山麦冬、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 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
金边阔叶山麦冬、沿阶草、蝴蝶花、莺尾、吉祥草、葱
兰、金叶石菖蒲)中仅有金边阔叶山麦冬和金叶石菖蒲
的总称2力。乡土植物因取材方便,适应性好,地域特 征明显,可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首选植物类群。经调
为外来植物(品种)(图3 ) o乡土植物的高比例应用是避免城市面貌千篇―
查,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高比例地应用了 原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植物种类,本区域应用量最 多的10个大乔木树种(垂柳、香樟、银杏、乌柏、构
律、体现景观地域性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乡土植物 对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在
发挥生态效益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具有不可取代
树、杜英、枫杨、朴树、广玉兰、罗汉松)均为乡土植
的地位和作用⑻。在国家大力倡导\"低成本\"、\"低 维护”的园林发展思路的今天,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 植物选择值得借鉴。物;应用量最多的10个小乔木/大灌木树种(珊瑚树、 梅花、桃花、小叶鸡爪械、石楠、桂花、黄杨、石榴、
76China Ancient City | Architecture and City除高比例地应用乡土植物外,为体现植物景观的
2.2.1古塔借景现代感,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群落设计较多地采用 了乔木——地被的结构形式,营造简洁、通透的视觉体 验;同时在景观节点应用紫娇花、美女樱、大花金鸡菊
位于苏州环古城风貌带西南角的盘门,是国内唯一 保存完好的双重水陆城门古城遗址。1999年,为了保
护盘门和瑞光塔等历史遗迹,苏州市政府对周边用地进 行了大规模改造,建成占地38公顷的盘门景区。盘门景
等宿根植物,丰富群落下层的色彩,突出群落的季相变
化。区充分利用周围景观,借景瑞光塔,成为环古城风貌带
2.1.2造型植物和景石搭配应用,传承苏州传统园林文化如何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的个性已成为各地园林建
的著名景点(图5 ) o此外,位于苏州古城北端中部的
北寺塔也是环古城风貌带北端及东西向绿地借景的绝佳 对象,沿线植物种植保留透景线,景观质量明显提升。 2.2.2点题景点的塑造设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苏州作为著名的园林城市,在
植物造景,尤其是传统造园手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并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提高园林建 设的文化性。形态各异的造型植物和古朴自然的景石相 互搭配是传统苏州园林的造园特征之一,调查发现,苏
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借景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客观
景物或自然环境,也包括对应的历史或文化元素,借助 某种适宜的表现形式突出景点主题。位于苏州环古城风 貌带西南侧的阊门至盘门一段自古以来是繁盛之地,环
州环古城风貌带的多处景观节点,尤其是亭、廊等休息 设施周边,多次应用了造型植物和景石的组合形式(图 4 ) 0红花櫃木、三角枫、罗汉松、五针松、杜鹃等造
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修复了阊门城楼,新建了白居易纪念
馆,雕刻了伍子胥石像(图6 ),并大量栽植桂花、香 樟、五针松、银杏等传统造园树种,以主题绿地的形式
型植物配置在景石四周,以玉兰、红枫、香樟、桂花、
紫竹等植物为背景,以沿阶草、关节酢浆草、萱草、蝴 蝶花、山麦冬等宿根植物为地被层,充分体现了苏州园
显现了苏州古城的历史和文化,成为环古城风貌带景观 设计的点题之作。2.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林传统的造园特色,并与周边的建筑环境和谐统一,提
高了植物景观的文化价值。2.2巧于因借,多方胜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冶》对造园艺术 标准的精炼概括,也是现代园林建设者始终追求的目
借景是《园冶〉中总结的艺术手法之一,是传统园 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顺应自然,师法自
林用以增加园林景深、丰富园林内容的重要手段。苏州 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巧妙地采用了借景的艺术
然”,按照自然山水的生存机理和形态特征组织和构筑 景观,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达到自然天成的 效果。2500年前苏州古城兴建之时,伍子胥\"相土尝
手法,在传承苏州历史与文化、丰富植物景观表现形式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水”建阖闾城,即苏州古城,四周设护城河、护城墙和图3苏州环古城风貌带中的乡土植物群落图4苏州环古城风貌带中传统造园手法的应用77中国名城I建筑与城市带的植物景观被纳入至整个
城市区域的范围,作为城市 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
行了可持续设计,逐步建设
成为今天看到的既有山林又
有公园,既有简洁的色块又 有精美的植物配置,功能各
异、繁简相宜的植物景观。
2.3.1自然朴素的山林景观营 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不仅包括对历史建筑和构造 的保护,还包括对原生植被 资源的保护冋,维持古城墙
图5盘门景区借景瑞光塔所在山体的植被资源的原貌 是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 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调查,
苏州环古城风貌带娄门一齐 门段和胥门一阊门段遗存了
较连续的古城墙基和墙体, 呈现山体形象,墙壁上自然
生长有何首乌、鹅观草、井 栏边草、瓦韦、石菖蒲、芒
麻、刻叶紫堇、苦萸菜、构 树、朴树等植物,形成了以
芒麻、刻叶紫堇和构树为优 势种的群落。墙顶和墙体倒
塌后形成的山体上的植被资 源人为干预较小,自然更新
图6胥门景区的伍子胥雕像和植物景观设计迹象明显,各层的主要植物 种类如表1所示,这些次生植八座城门,分别象征天之八风,地之八卦。经过千年的
兴衰,仅有阊门和盘门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古城墙仅 在东、西两侧有间断分布,有些只存有墙基,并形成了
表1苏州环古城风貌带山体的植物群落构成表群落层乔木层灌木层主要植物种类臭椿、剌槐、梧桐、朴树、银杏、香樟、
东北段和西南段较高,东南段和西北段较平坦的空间格 局。随着苏州新时期“四角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
榆树、栾树等臭椿幼树、刺槐幼树、朴树幼树、水蜡
的提出,古城区成为城市结构和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
树、黄杨、權木、蓬藁、白鹃梅等芒麻、九头狮子草、刻叶紫堇、鹅观草、
环古城风貌带则成为融合古城内“假山假水城中园”和 古城外\"真山真水园中城”两种空间形式的重要环线。草本层藤本老鹳草、淡竹叶、酢浆草、蛇莓等菠更、葛、薜荔、络石、扶芳藤、常春 藤、山葡萄、薯議等依照\"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造景理论,环古城风貌78China Ancient City | Architecture and City图7娄门至齐门段的山林景观图8平门段的简洁通透的植物景观设计物群落的形成和保护对于营造城市山林景观,连通古城内外的生态廊道有重 要价值(图7 )。2.3.2功能各异的植物群落景观营造按照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总体规划,西侧的功能定位为\"金阊十
里、盘门水城”,北侧的功能定位为\"吴门烟水、都市驿站”,东侧和南侧 地区的功能定位为\"城市山林、枕河人家”,东南一线的功能定位为\"宝带 长桥、运河风光”。对应各个功能分区,环古城风貌带西侧的植物景观设计
以秋景为主,无患子、乌柏、小叶鸡爪械等秋色叶树种用量较大;北侧以香樟、广玉兰、桂花等常绿树种为
主,局部点缀红花繼木、五针 松、罗汉松等造型树种,结香、 梅花、蜡梅等香花树种和美丽月 见草、蝴蝶花、萱草等观花草本
植物;东侧和南侧以春、夏景为 主,古城河两岸桃花、垂丝海
棠、梅花等春花树种应用广泛,
落羽杉、水杉、加拿大杨形成的 片林较好地契合了景观主题。在
此基础上,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 景观设计进行了整体控制,广玉
兰、女贞、香樟、桂花、枇杷、 枫杨、白玉兰、杜鹃、南天竹、
黄杨等树种的不间断应用一方面
保证了植物景观的色彩基调,也 突出了江南水乡的植物特色。2.3.3繁简相宜的滨水植物景观 营造
苏州环古城河两岸滨水植物 景观的设计巧妙利用水面东侧和
南侧宽,西侧和北侧窄的特点, 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古城河 东侧和南侧的驳岸设计以垂直砌 筑驳岸为主,间置木质观景平台
和栈道,绿地宽度大于20m时多
进行地形设计,以分层式或坡地 式逐渐向水面延伸,有效划分了
空间他。景观设计以大面积绿化 为主,上层密植朴树、香樟、广
玉兰等大乔木,中层丛植八角金 盘、夹竹桃、桂花等灌木,下层
片植山麦冬、常春藤、玉簪等地
被植物,山林意向突出,生态效
益明显。古城河西侧和北侧的驳 岸设计形式多样,垂直驳岸和缓
坡驳岸交替出现,黄石、湖石、 纤道等设计形式的灵活应用打破 了河岸平直的线条。同时,古城
河西侧和北侧的滨水植物景观设79中国名城I建筑与城市计也相对精细,一方面注重与两岸的建筑空间相呼应, 另一方面注重利用植物塑造景点主题,例如在胥门段集 中种植乐昌含笑、马褂木、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等
植物,是人们欣赏木兰科花木的绝佳场所;齐门段设计 种植了结香、梅花、蜡梅、含笑、木香等香花树种,且 花期集中在冬、春季节,为市民赏花寻香的创造了条
件;平门段结合自然水景种植了梭鱼草、美人蕉、再力 花、黄菖蒲、芦竹等水生植物,为市民夏季欣赏水生花 卉盛景提供了机会,上述景点的打造有效传承了苏州植 物景观的历史文脉,也提高了环古城风貌带的游览价值
(图8 )。3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使历史遗迹在新 的时代下获得新生,已成为我国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更
新的主要研究内容。相对于建筑和构造的保护,如何汲 取、保护和传承原有的植物造景方式和植物文化是最富
有生命力的研究方向。苏州老城区因众多古城门、古城 墙、古桥和历史建筑的遗存成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
载体,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建设有效保护了沿线的历史
古迹,同时健身步道的贯通将多处古典园林、历史文化 街区、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等串联起来,融合历史与现
代的植物景观更将风貌带装点得如诗如画,较好地体现 了江南水乡的植物造景特色。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
景观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历史和现代的融合:
—是乡土植物的高比例应用和节点位置新品种的点缀相 结合。各类型的骨干植物均以乡土植物为主,有利于传 承历史文化和体现植物区系特色,同时节点处宿根花卉
的点缀,有利于体现风貌带的古韵今风。二是传统造园 手法的继承和发展。风貌带绿地中造型植物和景石的搭
配应用,是将苏州园林传统造园手法融入现代园林空间 的成功尝试,提高了景点的文化价值;古塔借景和以历 史人物为中心建造点题景点,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 新,有效融合了历史和现代的植物景观。三是功能分区
延续历史风貌,植物景观设计繁简相宜。根据历史空间
格局和新的发展理念,苏州环古城风貌带进行了对应的 功能分区和植物景观设计,自然朴素的山林、绿意浓浓 的片林和鸟语花香的人工群落与古城墙相得益彰,重现 了古城河沿线的历史风貌。实践表明,对历史古迹进行合理改造和再利用是古
80城重获新生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化艺术化的设计,使
植物景观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当今时代特征, 做到历史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历史古迹的保护
和传承,使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说明:本文受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编
号:SNG201744 )、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编
号:SNG2018043 )、苏州大学-苏州园科生态建 设集团建筑与城市环境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编号:
AUE1910 )资助。参考文献:[1|贡思东,卢波.城墙水苑间的探索——苏州环古城风貌保
护工程姑胥桥至干将桥段规划设计□,华中建筑,2007 , 2: (11):
58-60.[2] 李玲玲,刘梦萱,范兆祥.城市使身步道的地域特色塑造
方法研究——以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为例[J].华中建筑,2019, 39
(4) : 64—66.[3] 宋玉芹.苏州环古城河风光带体育休闲旅游开发研究[J1.旅
游纵览,2018(3) : 129.[4] 付晓渝,谢爱华.苏州环古城西段绿地景观规划[J].安徽农
业科学,2009 , 37 ( 10) : 4757-4759 , 4802.[5] 谢兰曼.浅析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植物景观营造[J].现代
园艺,2018 ( 11 ) : 133-135.[6] 李成璋,黄永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江门主城区园林乡土
植物的利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8 ( 21 ) : 49-54.[7] 赵金蒙,徐长贵,陈宏伟•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城市园林绿化
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19( 8) : 237.[8] 孙向丽,黄希西.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的表达[J].
中国城市林业,2019, 17 (3 ) : 24-28.[9] 蒋榕,郭璇,李冠衡•北京市二环历史文化区域内胡同植物
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评价研究[J].现代园艺,2018 ( 8 ) : 134-136.[10] 冉琨全.园林绿化中微地形景观的作用及处理技巧U1.工程
技术研究,2017 ( 9 ) : 245-251.责任编辑:陈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