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祝福》中的祭祀文化

来源:二三娱乐


浅谈《祝福》里的祭祀活动与祥林嫂悲剧命运

中学语文 颍上县迪沟镇中心学校 吕爱萍

摘 要:《祝福》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界。文章开头和结尾多处写到祭祀活动,并且贯穿到人物的性格命运中,导致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正是《祝福》中出现的各种祭祀活动以及根植其中的各种祭祀弊端,才让祥林嫂走向了死亡。只有彻底解除这些弊端,根除它存在的社会基础——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带来的落后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落后的思想意识,才能避免“祥林嫂”式的悲剧。这就是《祝福》向世人提出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指出的解禁之路。

关键词:祝福 祥林嫂 祭祀活动

前言:

小说《祝福》开头就将所述故事置于新年之际欢乐热闹的祝福背景当中,送灶的爆竹声,幽微的火药香,忙碌的人们,展示了鲁镇一派新年气象。鲁迅将忙碌庄重的祝福仪式描写的栩栩如生,并且将祥林嫂受尽精神折磨后的倒毙置于祝福之夜的欢乐氛围中,不仅展示了乡土气息浓郁的鲁镇的风俗习貌,揭示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古老封闭农村背景,使被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的祥林嫂的故事,更具有撼人心魄的悲剧力量。从民俗文化角度看,文中多次出现的祭祀活动以及蕴含其中的祭祀文化陋习是把祥林嫂推向深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说在开头、结尾多次描写了鲁镇的祭祀活动,为祥林嫂的悲剧勾勒出灰暗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些祭祀活动可以分为祭祀神明和祭拜祖先。

一 祭祀神明

祭祀神明活动主要是祭祀灶神。文章在开头就描写了送灶的情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民间祭灶习俗,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举行,也有在二十四举行的。这灶神又称火神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主掌人们饮食的神。在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离不开火,火对他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便对火产生了崇拜。后来逐渐分化成每家每户的灶,这时对火神的崇拜就自然演变成对灶神的崇拜。祀奉灶神后来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受一家香火,报一家平安,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祭灶时用的灶糖,香甜濡粘,目的是想糊住灶神的嘴,给他点甜头,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当然是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反映,但灶神在人间是颇受敬重,一到除夕晚上就要“接灶”,将灶神接回继续祀奉。

小说中对“送灶”场景的描绘,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尽管是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但让人感觉到的是乐景不乐,充满了压抑和沉闷。这就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暗淡的社会背景,奠定了一个悲凉的感情基调,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文章开头就写送灶的目的,一是表明时间已经进入“年底”——“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二是过渡,因为“祝福”始于“送灶”的次日,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祝福。

关于“祝福”的描写,文章一共出现有四次。第一次集中介绍在文章的第二段:“……这是鲁镇终年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点上蜡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是放爆竹……” “祝福”是一

种绍兴新年习俗,又称“作福”、“作冬福”、“作年福”,它被鲁镇人视为年终大典,一般由家中男子主持祭祀,祈求来年好运的一种封建习俗。“祝福”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之后到除夕这段时间。此间若遇上不吉之事,尤其是死人,便认为会给新的一年带来厄运和晦气。所以当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时,生气地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祭祀的“福礼”很丰盛,一般是鸡、肉、鱼,有条件的人家则用“五牲福礼”:鸡、鹅、元宝肉、猪头肉和鱼。关于年关大典的“福礼”,早在汉代就有“会稽之民往往财尽于鬼神,产溃于祭祀”的记载,可见古人对于祭祀之礼的重视。

文中第二次描写“祝福”场景是:“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颇满足,口角便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为鲁四老爷家“祝福”做准备工作。这时的祥林嫂安分耐劳,满于现状,在精神上是愉悦,充沛和轻松的。

第三次关于“祝福”的描写是:“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这回须雇短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看柳妈洗器皿。“这是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后,鲁家让别人准备”福礼“,却不让祥林嫂沾手的描写。这次与上次形成鲜明对比,给原本就死了丈夫和孩子的祥林嫂在精神上又一沉重的打击。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是文中关于“祝福”第四次的描写。旧时绍兴人俗信,除夕夜众鬼游荡人间,年兽肆虐,所以燃放鞭炮,以避鬼邪魂。死不当时的祥林嫂在鲁镇人的心中,显然属于恶鬼之类。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正事要将她的阴魂永远地赶走。封建陋习就是这样将人间最起码的人情泯灭殆尽,致使祥林嫂死后仍为世人所厌烦!

二 祭拜祖先

《祝福》里另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就是祭祀祖先,简称祭祖。 “四叔家里最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不过坐在灶下烧火。”这是七月十五的祭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的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是封建礼教和风俗禁忌吞噬祥林嫂的开始。“伤风败俗”说明了鲁四老爷作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对祥林嫂这样的寡妇是排斥和厌恶的,而成了寡妇的祥林嫂一旦沾手祭祀,那些祭品就会“不洁不祥”,就不能拿来祭祀祖宗。受封建文化影响的鲁四老爷自然让她远离祭品,剥夺了她的劳动权利,自然也就剥夺了她赖以生存的基础,使她成为一个有罪的人,把她推入精神折磨的深渊,这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

当祥林嫂从柳妈口中得知“捐门槛”可以洗刷自己不干不净的罪名时,一种隐约的希望在她心头渐渐浮现,只要能恢复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精神上的尊严,能保留一个做人的权利,她甘愿付出自己一切代价!然而四婶喝断了她最后的希望与幻想。“炮烙”似的缩手动作,变作灰黑的脸,失神的表情,让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重创。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固守“吃人”本质,这就注定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

从民俗文化角度看,把祥林嫂推到绝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仰民俗中的一个又一个封建恶俗,这些愚昧、迷信、无知的陋俗陋习,能给人造成精神和肉体上极大痛苦,对妇女的摧残尤其突出。祥林嫂正是封建恶俗的牺牲品,她的悲剧正是因为她一而再地触犯了封建恶俗陋习中的各种禁忌。

年纪轻轻的祥林嫂就死了丈夫,不管她丈夫如何去世,世人都把责任推到祥林嫂身上,

说她命中犯披麻星,生就为丈夫披麻戴孝的,克死了丈夫,成为寡妇的她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对象。而“再婚克夫又克子”的罪名则让她彻底跌入最冷漠的深渊,也别无选择地成为人们禁忌的对象。她精神上痛苦不已,开始变得疯癫,最后死在鲁镇热闹非凡的“祝福”中。而她的死仍没有换来人们一丝的同情,反而冲突了人们新年的美好气氛,落得一个“谬种”的罪名。

结论

通过以上粗浅的分析可以看出,《祝福》里有较多的祭祀活动描写,这些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揭露人物悲剧命运而服务。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陋俗的悲剧,那些几千年来根植在人们意识中的落后思想很难一下子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出去。它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蕴含着集体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在缺少民主意识封建闭塞的农村,如果不彻底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不经历彻底的思想革命,打破人们固有的落后思想,这些祭祀活动中的恶俗陋俗就难以根除,广大妇女就难以彻底解放。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了,禁忌的虚妄本质被识破了,祥林嫂式的悲剧才能够避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