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思潮对鲁迅的影响
作者:陈思琦
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
内容摘要:瞿秋白称鲁迅是“最初真正正确地介绍欧洲文艺思想的第一人”。足以说明欧洲文艺思潮对鲁迅的影响之大。本文着重梳理鲁迅是怎样接触到欧洲的先进思想,又是怎么样批判吸收的。
关键词:欧洲文艺思潮 鲁迅 影响
二十世纪前后,在日本近代文坛,欧洲各种文艺思潮都涌现而出。鲁迅留日期间,通过和阅读大量欧洲的书籍和文献,学习欧洲文艺思潮,并将其介绍到中国,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一.与欧洲文学接触
鲁迅从1907年12月到次年12月一年内,在《河南》这部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评论以及他人评论的翻译版。他在这些评论中列出的欧洲书籍有80余种,鲁迅对欧洲文学的狂热可见一斑。搜集文献、阅读翻译的构成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通过以下评论来看他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他的立场又是怎样的。
《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作为将欧洲思想史、科学思想史,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初期文献,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历史》概括了欧洲的进化论,介绍了从达尔文到海克尔的法则等当时十九世纪最高点的文章。从单细胞动物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的胎儿的发育过程和动物的进化是统一过程,也就是“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的重复”的海克尔的学说使鲁迅对进化论深信不疑,而后进化论成为了他启蒙活动的立脚点。尤其是进化过程中种族与个体的活跃的关联的发现在民族和个人命运的关联上开拓了人类的视野。
《科学史教篇》概括了希腊开始的欧洲的科学历史,论述了近代科学方法。鲁迅一再强调的是倡导中国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人们,之时被欧洲的科学的树叶遮挡了眼睛,没有发现它的根本所在。《天演论》的作者严复及其重视“西学”的根本归纳法和经验论的存在。鲁迅来提出通过演绎法来补充归纳法。此外,很多科学上的发现,不仅需要智力,非经验的理想、灵感、热情、感动等支撑。同时,他还指出了不光要有知识储备,还需要美感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牛顿等的事迹,来说明人类应全面发展。 二.欧洲思潮的洗礼
鲁迅在十九世纪接受了欧洲的思潮。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虽然普及了人类的自由平等的观念和社会民主的思想,但其后逐渐陷入偏颇,加之发达的物质文明带给人们巨大的利益,因此对于物质文明的信仰就更加强烈,出现了一个轻视精神的价值,物质万能的社会。到十九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纪末,物质万能的思维方式使人丧失了个人感情和意志。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过于追求物质生活会使人类的创造力枯竭,他们回归文明的根源,通过热情和坚韧的意志来唤醒当时欧洲混乱的社会。或许这股潮流可以称为是“根治旧疾的良药”、“通往新生的桥”。
鲁迅找到了拯救十九世纪文明的弊端的方法。那就是学习尼采等思想家的个人主义和非合理主义。他是真正的受到了欧洲近代文艺的影响而接受的“个人主义”。如:在《文化偏至论》中,他介绍了易卜生、尼采等人,批判了富国强兵论和立宪制的主张,提出“重视个人,排除物质”的学说。
鲁迅到日本留学的时候,恰恰是日本到达尼采热的顶点的时候。以《帝国文学》和《太阳》两部杂志为中心,登载了有关尼采的事迹。登张竹风、上田敏、高山樗牛等都相继发表过介绍尼采的文章。鲁迅与尼采接触应该是尼采热刚刚结束之后,据他的好许寿裳回忆,“那时,鲁迅有尼采的传记。”[1]此外,鲁迅留学后期写的《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评论中都有论述到尼采。因此可以推论出鲁迅应该读过尼采的著作。
《文化偏至论》可称为这个时期评论的总论。“文化の発展も一時代の文化の欠点や偏向にたいする改革や反抗を動力とするものであり、そのためにまた、たえず一極に偏向する傾向を持つことを語る概念である。”[2]基于这样的历史基本认识,鲁迅指出了中国应该走的道路。
鲁迅认为十九世纪欧洲文明有两个倾向。一个是“物质”,一个是“多数”。发达的物质文明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陷入了物质崇拜。另一方面,自我觉醒和平等自由的观念带给民众平等的权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排斥拥有独特见解的人的现象。
鲁迅还介绍了尼采的天才主义和超人学说。通过批判吸收,他认为“天才和超人”应该是精神界的战士,崇尚自由和独立,站在奴隶面前,必怒目而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拥有正义感的战士。 三.结语
鲁迅在日留学近八年,留学为他提供了接触西方先进文艺思潮的平台。他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为鲁迅成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中坚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三点。(一)初期鲁迅的思想基础是尼采的“重视个人,排除物质”的学说。(二)日本的留学体验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国民性存在的弊病,引发他做深层次的思考,最终提出“立人”的思想。(三)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鲁迅的思想以基于进化论形成的。 参考文献
[1]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5. [2]丸尾常喜.『魯迅』[M].东京:集英社,1990:8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介绍:陈思琦,黄山学院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