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来源:二三娱乐
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应激与心理应激的概念,进而认识心理应激对于个体生活特别是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文章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简单说明了现象与产生原因,并在文末给出了本研学小组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字:应激 心理应激 健康 心理应激问题 人格特质 认知方式 应对方式 正文:

随着时代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这些80、90后的大学生群体,因为我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进入大学,我们接触到了更为专业的知识,接触到了多彩多样的生活元素,认识到了五湖四海的同学,那么我们的心理状态在怎么发展呢?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遇到了哪些心理问题,又是如何反应的呢?通过对于心理应激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引发应激的因素我们则称作应激原。应激原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或局限性适应综合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应激(mental stress)是指个体因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造成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反应。心理应激又包括情绪应激(emotion stress)和精神应激(spirit stress)。情绪应激源是引起恐惧、喜悦、焦虑、生气等感觉。例如,跳降落伞、演讲应激、考试应激。精神应激源则需要更多合理的认知过程而缺乏强烈的情绪成分。例如,Stroop颜色—词汇冲突测验、心算等。

二、心理应激的影响

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促使心身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

近期研究发现,持久、过强的紧张、焦虑、愤怒情绪,可使交感-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而产生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而持久、过强的失助、失望、压抑、孤独、抑郁则使副交感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障碍而产生哮喘、溃疡病、皮肤病、肿瘤等。

1

如果没有应激,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无聊的厌倦感,导致不健康的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应激状态对个体的健康具有双重影响。面对外来的威胁,个体只能通过躯体反应加以克服和防御。当应激的紧张程度适中,持续时间较短时,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它引起轻微的心身兴奋效应,有助于机体参与到创造性活动中去。心理学研究表明,早年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提高个体健康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有助于抵挡各种紧张性刺激的袭击,同时适当的刺激和应激状态也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但是如果心理应激的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会使人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甚至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诸多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糖等等,往往与人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有关。

三、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应激问题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题,在困难面前会感到压力,这就是心理应激,应激能调动体内的能量,对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但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往往使人心力交瘁,对心身健康起干扰破坏作用。因此,了解应激反应进而控制应激反应,对大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主要的几个心理应激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远离家乡,到高等学府求学。由于地区的差别,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都有所改变,如气候、饮食、语言和居民的性格差异等,都对大学生提出一定程度的适应问题,特别是大学新生。同时,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不同,远离家庭,又少了老师的督促,家长的管教,事事都需要大学生个人自己面对和处理,这需要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对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2、考试、考研以及就业压力

进入学校学习总是避免不了要经历考试的,虽然大学里不像高中那么强调分数的重要性。然而考试还是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的,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不能通过考试就要重修、甚至会威胁到能否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因此考试还是大学生应激事件之一。

1988年的一个关于考试应激的实验评估了健康男生参加3小时书面和口头考试以后的应激反应。在参加书面考试的男生中,考试(应激)造成尿液儿茶酚胺水平的显著增高;血清、尿液的CORT水平不受影响。儿茶酚胺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增强机体在任何应变因素影响下的适应能力。而在口头考试的研究中,考试诱发血浆ACTH水平显著增高,考试结束7分钟后降至考试前水平;CORT增长较慢,直到考试开始20分钟后才达到显著性差异,考试结束7分钟后水平依然较高,22分钟后恢复至基线水平。ACT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也对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通过生理上的激素调节,心理应激对学生参与考试这项活动起到影响,有的学生可以把自己调整的很好,发挥良好的考试状态,有的学生却过度紧张对考试产生负面影响,可见,心理应激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现在的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的教育。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就业的压力时时刻刻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就业岗位要求和标准日益提高,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足够而必要的就业心理准备,甚至未毕业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表现为无法有序地进行大学后期的学习,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出现严重的心理焦

2

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心理承受能力愈发脆弱。如不及时排解、调适,往往会发生心理崩溃,导致消极、负面的后果。考研成为大学生毕业的重要方向,而研究生考试的严格给大学生带来的更大的心理压力。就业与考研都成为现今大学生生活的压力源之一。

3、恋爱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期,生理上趋于成熟,心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对爱情生活有所追求和向往。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有很多大学生在恋爱中存在情感困惑,在恋爱过程中会出现单相思、感情纠葛和失恋等心理挫折。特别是失恋,如果处理不好,会在心理上受到极大伤害,造成心理失调,甚至精神崩溃,在短时期内会出现极端行为如自杀或报复等。

4、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有长期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尤其是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本身就给学生带来巨大困扰的情况。这些疾病在短期内又无法消除,再遇到外在的一些诱因,比如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就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了。

5、人际关系的处理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面临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在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或许成绩好就会赢得大家的青睐。但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和广泛。获得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的。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6、家庭因素的不同

对于从小在顺境中长大的大学生来说,一旦遭遇重大变故,如父母去世、家庭破裂、经济困难、犯罪或者其他重大家庭问题,极易产生失落感和悲观情绪,从而以极端行为对抗现实。另一类就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他们都面临学费和生活费不能支付或者支付很困难的情况。虽然他们独立性强、勤劳简朴、学习刻苦,但是都存在或多或少精神上的困惑,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无论在生活水平还是消费观念上都与富裕家庭的学生有较大落差。经济因素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经济压力也让他们不得不去勤工俭学,造成他们学业压力大,在长期的自卑和压抑中容易出现心理偏激行为。

四、如何控制心理应激

在面对上面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学生常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积极面对,通过团体获得支持等。在大二的一次英语小组研究调查中,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大部分参与过心理辅导或者是学习过心理应激方面知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应对方式有所改变,同时也肯定了心理学学习对他们自身的应对方式促进作用。我们从本校的心理辅导中心采访到一个大三的女生,她表示,本来她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心理辅导中心,本身对心理辅导的期望值不大,但是在通过多次与老师的交流和自身的学习之后,她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她比起刚进入东大的她,更能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突发事件。

我们小组在seminar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认识到了一些大学生合理控制心理应激的方式,可以小结如下: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运用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应对方式处理事情再加以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3

人格包含气质和性格两个部分。气质有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易感心理危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因此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人格特质,更有益于解决不良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反应。

认知方式是个体对自我以及周围环境的认识。对外在事件的认知在个体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归因风格,有的人习惯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原因,而把成功归因为运气,这类人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还有的人习惯负性思维模式,看问题总看到消极的一面,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也易感心理危机。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有的人遇到问题会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有的人会回避问题,有的人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去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宁愿自己一个人去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毫无疑问地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更良好的推动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人可用于整合以充实应对资源的社会联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通常包括:家人、同学、朋友、室友、老师和学校各级组织等。个体如果没有一个质量较高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容易陷入危机。

除此之外,适当运动、心理治疗等等都是大学生可以应用的合理的解决负面心理应激问题的方式。

小结:

大学生正处在心智快速形成与发展的阶段,而心理应激对大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针对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充分认识心理应激,掌握恰当的处理方法,才能使心理应激起到正确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岳文浩、潘芳、张红静主编 医学心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 樊富珉 李伟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 青年研究 2000 【3】 李伟 、陶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 2003.11(2):108

【4】 唐宏宇 考试应激对医学生心身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

素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8(1):1-4

【5】 张智君、霍燕 大学生考期应激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心理学报

2001,33(2):155-159

【6】 潘晓玲 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方式【J】 吉林粮食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

【7】 马煊,陈龙 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应激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 2004.12(1):48-50

【8】 张吉 大学新生心理应激水平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