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师:同学们,颐和园是北京的一处旅游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红笔标)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颐和园
师: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生:颐和园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知道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你抓住了它的景点。 生:我知道昆明湖很美丽。 师:你了解了它的景色。
师: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 检查预习
师: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这些拦路虎。 课件:1长廊 柱子 横槛 2佛香阁 排云殿 画舫 堤岸 师:谁来读一读? 生:长廊
师:这一个呢? 生:柱子 师:继续 生:横槛
师:谁能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2生读 师: 让我们一起读 师:继续,谁来? 生:佛香阁 生:排云殿 生:画舫 生:堤岸
师:谁能把这四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 二 朗读感知 理清顺序
师: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来就更轻松了。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作者说,课文中告诉我们走的顺序,走的路线的句子,书上有很多,比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学生读书
师:你都划下了哪些句子呢,谁来读一读?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现在咱们再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播放课件)体会一下作者的游览顺序 自己读读吧 板书游览顺序 生:学生读句子。
师:我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都到了哪些地方? 4生接读,其余同学思考: 师:说说吧。
生: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深入感知,品读文本 1长廊
师:现在就让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看一看。作者说,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课件 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它到底因为什么而有名? 学生读书。 师:说说吧。
生:我觉得长廊因为长而有名。
师:课本上是怎么说的,能不能读读有关的句子?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它觉得长廊的长让它出了名,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长廊里的画让它出了名。 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你能来读读吗?
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 你能告诉大家横槛上画着什么吗? 生: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师: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那就仔细来看吧!课件这是成语故事?西游记里的 水浒传里的 师:你觉得长廊内还可能画什么?
师:A你知道的可真不少啊,能读一读吗?B谁还想读一读?C请你来。图句子 生读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A这么多的画绘在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该是怎样的美景啊,谁来读一读?
1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那里有很多花。 师:数不清的花
师:我感受到了那里的花栽得密密麻麻,一点儿缝隙也没有。 师:看不完的花 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吧?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再来?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七百多米的长廊啊,两旁都栽满了花木,可见花真的不少,所以作者说,这 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学生接读) 生:又开了
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总结美读站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看着绿色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头顶着五彩画卷,闻着扑鼻的花香,该是怎样的感受啊,谁能连起来读一读?配乐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 生:神清气爽
师:随着风吹来的还有什么? 生:还有阵阵花香。 生:还有小草的的气息 生:还有泥土的芬芳
此时此刻就是你站在这红绿相间,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里,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的 生:非常舒服
师:用课本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神清气爽
你能通过读也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同学们,语言文字就是这么奇妙,读着读着就可以把我们带到那种境界。 师: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展示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这就是它的有名所在。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老师读蓝色部分,找同学读黑色部分。红色部分我们一起读。 师生合作读:
师: 好一个美不胜收的长廊。(音乐到此为止) 2昆明湖
师:让我们继续游览。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说说吧,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你看到了近处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这是向东远眺看到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昆明湖。
生:我看到了葱郁的树丛。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正面。谁来读读这句话。课件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生:我看到了一朵朵白云倒映在湖中。
师:一朵朵白云为它增添了色彩。你能读读吗?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我看到了许多树木映在湖水中。
师:湖光山色映衬了它的美丽。请你来读读吧。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那么轻,那么慢,说明它们? 生:他们想慢慢欣赏景色。
生:他们划得快的话就欣赏不到这么美的景色了。 A师:能不能来读一读呢?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B师:感受到他们的想法了,但没那么强烈,谁再来?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C师:他们滑得那么轻,那么慢,说明不想? 生:他们不想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师:请你来读读吧。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
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D师: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有谁忍心打破它呀,谁再来?
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大家读得好,谈得好,都是因为课文中哪个字用得好? 生:滑
师:是啊,课文里的小泡泡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请大家再用心地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滑字的用词精妙。 生读句子。
师:A好一个俊美的昆明湖,难怪乾隆皇帝曾这样称赞它:读 师课件 生: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属昆明” B 师:这可是一个皇帝在赞美它呀,“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属昆明”再读 生:“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属昆明” 3桥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昆明湖,去看一看它的别样风光,老师想请3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风光 3生接读第5自然段,其余思考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湖中心的小岛。 师:这也是一处重要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十七孔桥,桥栏杆上还有许多小狮子呢。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十七孔桥,古老的栏杆,整齐的桥洞,在这座汉白玉石桥上,还有544只小狮子呢。 师:你们看。它们有的? 生:在踢足球。 师:有的? 生:在打哈欠。 师:有的? 生:在打篮球。 师:还有的?
生:在对着天空思考。
师: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几只小狮子,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呢? A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生: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姿态不同的小狮子
生: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姿态不一的小狮子
生: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多么可爱的小狮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里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件 师:你觉得这里的桥有什么特点? 生:这里的桥大小不一。
生:这里的桥样式不同。
生:高耸的玉带桥,龙舟通过,绰绰有余,低矮的知鱼桥,几乎贴近水面; 师:你运用了文中的语句来说的,如果用自己的话说呢? 生:(不知怎么表达)
师:高耸的玉带桥,龙舟能轻松穿过,低矮的知鱼桥几乎够到水面了,真是高有高的好,低有低的? 生:(大部分学生齐答)妙 师: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读文字。
师:这些桥几乎汇集了中国古典桥梁的所有形式,单看桥就这么引人入胜了,更不用说其他景色了,难怪作者会说 课件
生: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说到底就是要告诉我们:课件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说到底还是要告诉我们:课件
生: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大家看看这两个句子都在课文的什么位置? 生: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这两句话里都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美丽。 师板书美丽
师:像这样在文章的开头讲,结尾又讲的方法叫什么? 生:首尾呼应
师:你真聪明,这就叫首尾呼应。这种方法即可以突出事物特点,又可以加深印象,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用上它。 四 畅游园林,延伸作业
师: 品读着静静的文字,感悟着作者的写法,我们一起游览了颐和园。课下,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十一假期里到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课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