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待遇高、工作轻松的单位。 4.重才轻德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决定于个人学 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因 此,,也 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 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 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 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 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5、审美价值取向感性化 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感性化的特征,主要表现 为他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如从媒体电影、电视 来看,他们更加强调对视觉的冲击。审美价值取向的感性 化还表现在大学生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通俗浅薄 的文学作品,而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却受到冷落;在审美方 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 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 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 钱关系b J。如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 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除上述特征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还有一些表现, 如:缺乏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耐力,缺少包容和忍让,感情脆 弱、依赖性强;注重自我挑战、亲身经历,对灌输式教育越来 越反感,而对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对家长和 老师的教育不太接受,而且有时言行偏激,西方的价值与文 化对他们有较多的影响;信仰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拜星化”。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不良倾向 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上述特点,其原因归纳为 以下几点。 1.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 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从小生活在人为的“理 想”生活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训练和现实环境磨练,以自 我为中心,自我期望值高而现实实现率低,对环境要求高而 自我奉献少HJ。教育不当而导致的心理脆弱、任性自私、不 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问题比较普遍。因此他们当中 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只 讲索取、不愿奉献,自私自利、不肯付出,敬业意识薄弱,害 怕艰苦、贪图享受、追求高消费等。 此外,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为:一是抽象思维有余,辨证思维不足,易带主观 片面性。二是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但对其本质特征把握不 准。三是需求欲望高,富于理想,但对困难估计不足。 2.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 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的 影响。当代大学在积极吸纳世界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经受 l48 着形形色色与社会主义文明相悖的种种腐朽思想观念的侵 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 同时网络时代的高速信息传播,给大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 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也给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 播以可乘之机,致使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 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J。此外,当前缺乏科学规范的大 众传播媒介消极影响的不适度扩张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取向带来不利的影响。 3、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 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费上学、自主择 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思想问题更加突 出。另外在高校中也部分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 想品德的培养,只重视专业教育和科研而忽视思想政治教 育等不良倾向。这种应试教育侵蚀了现代德育课程真正意 义上的理性认识和行为指导的功用。此外,近几年来部分 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风气下滑,使得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度下降,教师的言传身教显然已无力而低效。而以网络为 特征的校园文化成为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这 种文化由于存在着开放性、交互性、多重性、虚拟性等特点, 很容易造成道德教育的误区 o J。总之,这些都不利于促进 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三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与定型的重要阶段,教育的引 导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了 解其基本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 以引导教育,才能有效地克服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的误区,树 立一种全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 有所帮助。为此,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 方面做起: 1.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 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加强大学生道德 价值观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当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 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 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把国家、民族利益和党的利益 放在价值观的首位。要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的高度,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的重要内容,强化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地位。 2.加强理论引导。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使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理 论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 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 各种错误思潮,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自我价值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实现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的关系 J。 3.深入实际,有的放矢地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 须深入实际,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 先我们应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中间,动态地把握大学生 价值观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在实际 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如高消费、攀比风、沉迷 游戏、学习钻研浮于表面、考试“临时抱佛脚”等现象要及时 发现,强化管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 4,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有效的 教育途径 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需积极加 强宣传教育,坚持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首先,在实践的教 育环节中利用现实榜样的引导作用,认真学习那些伟人及 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例如毛泽东、x[ ̄/5平、洪战辉等, 他们都具有感召力,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其次,充分利用各 种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自我组 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渗透式、陶冶 式教育,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向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发 展L8J。再次,还可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 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党 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 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当代 大学生。最后,还应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 的特点,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观看录像、征文大赛、讲 演比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教育、启发当代大 学生。 5.帮助大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给自己定位,做一名德才 兼备的成功者 正确定位自己是指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客 观合理的评价,并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实际,在社会中找到 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确定人生中各阶段的目标,并且把握 好终级目标。其次,坚持德性与能力的统一,对学生进行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成长的目 标是做一位德才兼备的成功者。德性本身就是一种追求, 一种需要,德性为能力的实现指明方向,提供动力。那些仅 懂得纯知识纯文化的人很难去实现人生价值,只有那些能 够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的人才能够 成为真正的成功者-9J。最后,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物质 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加强对人生价值深层次含义的 理解,不要因为对物质价值的错误理解而忽视个人德性的 培养,要树立崇高的理想,逐步完善自我。 6.优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教书育人的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它们 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环 境,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大力加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校园环 境,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 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要完善学校的 人际和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 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要注意校容校貌的美化,向大 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使之受到积极的 感染;此外,学校还要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 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优化育人环境-10_。 7.提高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从事 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多地属于自 然性影响力,要比课堂性影响力广泛得多。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个情感转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思想 基础,仅靠教师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够的,往往出现当 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口服心不服的现象,很难达到工 作目的。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须从提高思 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人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 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必须掌握 思想教育方法,灵活运用教育规律,明确自己的育人目标, 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做到因材施教等等。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 基地,它培养的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优劣,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我们要高 度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还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 的新平台,使得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德育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辛志勇,金盛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 [J].教育研究,2005,(10)-22—27. [2]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教育 研究,1999,(5). [3]袁贵仁.价值与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邓 彦,王萍涛.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及引导对策 [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24—25. [5]周 军.论价值重建进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迁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6一 l18. [6]田 毅,邢建辉,袁贵礼.论大学生价值取向整合对策 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1,(5):47—48. [7]张宏如.大学生价值取向心理实证研究[J].当代青年 研究,2005,(10):10—14. [8]喻玲玲.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演变及其简折[J].湖 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3):79—82. [9]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生德育学[M].成都:四川教 育出版社,1994. [10]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响影响[J]. 教育发展研究,2003,(11):93—95. (责任编校朱正余) 1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