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之友》 2013年第12期
BOBO
纹身,被认为源自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是指在皮肤上烧或刻有颜色的符号和标记。纹身的出现最早是出于宗教认同和装饰的需要,以实现崇拜和驱魔的目的。即便是现今的塔希提岛人和波利尼西亚人,仍把纹身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阶级差别的象征。但也有说法称,在中国古代越王勾践那会儿,便有纹身出现,被称为“刺青”。
历史学家发现,最早的纹身多在人体的自然通道,比如口、鼻周围,起到“门神”的作用。在古代,纹身需要忍受巨大的躯体疼痛,是勇气的证明。如今,纹身秀的则是另类美,甚至是潮人标识。有报道称,美国30岁以下人群中超过1/4的人至少纹有1个图案。而NBA球员的胳膊上,早已被众多形款不一的纹身所占据。
纹身类似于注射
1891年12月,英国人塞缪尔·奥赖利从爱迪生的一款打印机中突获灵感,制造出纹身机。而现如今,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纹身机的基本构件几乎没什么变化,还是消毒针头、管道系统、电磁振荡器和脚踏板。
纹身机的针头以很快的频率在皮肤上刺孔,深度约为1mm,每针就是一小滴墨水,直达真皮层浅层。从医学角度来看,这其实就类似于注射,比如用玻尿酸和肉毒杆菌素来祛皱美容,其实就是注射在皮肤的真皮层。纹身与注射的差别仅在于,这里没有温柔专业的护士为你扎针,而且注射的还是颜料。
现代美容产业多是专攻涂脂抹粉,在皮肤表面做文章。纹身却“得寸进尺”,深入到皮肤里面。当今世上最牛的纹身人非英国72岁的老太太伊泽贝尔·瓦丽莫属。她全身面积的93%均被纹身占满(仅脸部除外),荣膺吉尼斯世界纪录———纹身最多的老年人。
纹身被限制献血
能在纹身届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绝对不是一般人。一般人通常会在纹与不纹间纠结。没错,阵痛过后就是立等可见的漂亮图案,但纹身背后到底有没有安全隐患呢?
首先,色彩绚丽的颜料或纹身师神秘的自制墨水,是否具有医疗卫生部门许可,能否安全地用于人体注射,这是个大问题。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美容行业监管严格,但在纹身这件事上却松泛得有些出人意料。有些颜料虽已获得FDA批准,但是否适用于纹身并无明确说明。其次,颜料大多含有溶剂、铅、汞等金属或部分杂质,作为打印机墨水或汽车喷漆完全合适,可要注射到人体内,仍值得商榷。
最重要的是,纹身作为一种有创操作,涉及皮肤的穿刺甚至出血,无疑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据美国FDA网站介绍,纹身的主要风险包括感染、纹身去除困难、过敏反应、肉芽肿、瘢痕疙瘩形成等。过敏反应和肉芽肿正是机体对外界颜料或损伤所作出的反应。
目前,尚无因纹身而传染艾滋病的记载。但未经消毒的纹身过程,依然有导致梅毒、乙(丙)型肝炎、某些细菌感染的风险。鉴于上述风险,美国有不少州规定,在纹身12个月后才能参与献血。其实这里的原因不言自明,当然是担心乙肝传播。
纹身不易被去除
暂且抛开上述内容不谈,纹身的最大风险在于后悔。贝克汉姆左前臂上纹有古印度语“我爱维多利亚”,很可惜却把老婆的姓名拼错了,一时间传为笑谈。“纹身”这个紧箍咒一旦戴上,想要脱掉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马瑞娜·阿姆斯特朗博士研究发现,超过50%的人纹身不久后却希望自己回复皮肤完好无损甚至从没纹过身的状态,尤以女性居多。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纹身虽换来一时新鲜,但心情转换后带来的问题却更大,如穿着问题、心理尴尬、纹身对工作和职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忧虑等。换句话说,纹身是一时光鲜,随时光流转后大多会江河日下,终而被厌弃。
要知道,注射进真皮层的墨水,绝非想洗就能洗得掉。出于防护性目的,颜料颗粒将被纤维组织包裹,并成为皮肤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当你想除掉纹身时,或许只有外科医生能帮得了你———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纹身的皮肤或对皮肤深层磨削,一旦纹身面积过大,还必须进行植皮。这些方法的潜在并发症便是皮肤瘢痕。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讲,瘢痕比纹身还要丑陋。
而今,另一备受关注的方法是激光照射治疗。这一方法听上去简单,但却藏有隐忧。美国国立毒理学研究中心发现,激光分解颜料时会激发化学反应,产生致癌物和可诱导突变的降解物,随后会被机体吸收。有德国科学家称,激光照射治疗后,红色和黄色颜料所产生的有毒物浓度将会上升70倍。毫无疑问,对健康无比重视的你我,估计也会对此皱眉!
当然,你的皮肤你做主,纹身属于个人自由,但作为被纹身的对象,我想纹身前还是要看纹身师的器械和墨水是否过关,是否遵从无菌原则。在纹身机启动前,再想一下吧!皮肤是天然完美的人体外衣,你真的舍得对它“下手”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