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改革30年》
姓 名:任广博学 号:院 系:水利与建筑学院班 级:水电任课教师:孙皖江 A13100151 1001班
浅谈中国改革30年
以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
了30年。30年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发展;30年苦辣酸涩;成就了伟大的中国!现仅对30年来中国的改革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30年来,中国改革取得了三个方面的重大成就: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实现了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三是社会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一、 政治的稳定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改革是执政党领导下社会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要求执政党有意愿且有能力站在改革前面领导变革。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和人民富足抱有坚定信念和数十年不变的承诺,在国际竞争中对自身的位置和责任有清醒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中国共产党是改革的领导者,同时自身也经历这场改革,因此在过去30年它成功地领导了改革。而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政治基本稳定,才使得改革中各种社会利益的调整、各项制度的变革在没有引起剧烈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情况下得以完成。而稳定的政权,使得政府可以对产权及其相关的各种权益加以保护,为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转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说,政治稳定是改革成功的条件。
二、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受益人和促进者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奋斗的目的便是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因此,改革中始终将经济是否发展、人民是否受益作为权衡成败的主要指标。改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政治稳定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同时中国的改革中更多强调试验,强调政府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渐进式的改革能不断的向前推进。
三、 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我们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中国政府在改革之初确认的原则其一在于,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不仅国内开放,而且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相互借鉴学习。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论》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政府所推进的改革,是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价格改革,这个双轨制做法都为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在企业改革中,尤其是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政府并不是将其私有化作为根本途径,而是将打破行业垄断、鼓励竞争作为重点,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当然,中国整体改革趋势是从整体开始,然后局部整合,我们知道,这种改革方式有效的降低了改革的风险,保证了改革的不断深入与顺利进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地区、城乡差异比较大,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所以这种改革只能是局部的。
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进行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所探索的道路是正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