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教喻料2008年4月号中旬刊试论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四个维度赵立杉(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摘要: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猛增,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对饱和。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种种因素增大了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压力。作为高校一线的就业指导人员,我们必须多梁道、多方向地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从“自我认知与定位”、“信息传播与优化”、“过程控制与反债”、“观念更新与校正”四个维度来探讨如何扎实有效地做好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维度一、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始终是高等院校的一项核心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在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随之而产生了对人才培养结构的新需求”。①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预计全国共有毕业生550余万人,与2007年的495万相比增加了60万,加之往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的逐年下滑,很多应届毕业生不得不面对往届生毕业生的冲击,同时基于社会对于师资的需求降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的缺陷,以及非师范类毕业生的竞争,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造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就业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我国师范生的就业政策大致经历了“统一计划、统一分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过程,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生逐步告别了“国家全包”式的分配模式,开始和其他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一样走向市场。同时部分地方尽管有很大的师资缺口,但是限于本地财政状况无法大量引进师范类毕业生。而且基层学校没有用人权,毕业生签约后编制始终无法落实,导致很多有从教愿望的师范类毕业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式定岗、定编。另外当前用人单位对于引进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条件不仅包括学习成绩、实践能力、思想状况,甚至包括性别、外貌、特长等,从而提高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门槛。2.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教育投入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城市作为经济和政治文化中心地带吸引着广大的毕业生,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毕业生逐渐在价值观念上倾向城市而远离农村。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自然会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第一选择,而对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其它地区则持一种抵制的态度。这在主观上是毕业生自身的观念和受教育经历造成的,但是客观上是由于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3.地方教育人力资源需求上的矛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地方上需求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渐产生了矛盾,一方面研究生供不应求,而本科生和专科生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其中专科毕业生已经几乎是无人问津;另一方面“语、数、外、理、化”所谓“主科”的需求量虽大,但已趋近饱和,而“史、地、生、政、音、体、美”等所谓“小科”虽有需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名该学科教师要负责多个班甚至多个年级的教学,加之教师的工作年限较其他种类的工作较长,因此并未出现预期中的火爆就业局面。。4.师范类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弱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长期形成的固有教育培养模式,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相比职业适应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很难适应非师范类的工作岗位,不太容易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去竞争非师范类岗位,从而使得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比较少,就业渠道比较狭窄。5.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形式化简单化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就业指导课的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和就业相关的经验与信息只停留在讲授的层次上,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同实际相结合,这就使学生在毕业前处于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同时也令一些毕业生的心态失衡,出现期望值过高、延误时机、缺乏主见,以及缺少社会经验和应聘技巧等现象。6.非师范类毕业生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产生冲击随着我国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国家对教师资格采取职业认证的考核上岗政策,只要通过认证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上岗,从而使很多非师范类的毕业生涌人了原本属于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同时很多单位也希望通过引进综合类的毕业生来优化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这就在客观上缩小了原本属于师范1952008年4月号中旬刊夫教货才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二、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四个维度以上对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牵涉到高校方方面面工作的过程。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抓住了“两头”,行了分析,现围绕以下四个维度来谈一谈如何更好地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1.自我认知与定位在走向就业市场之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如果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比较准确,能够找到自己预期的工作,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会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相应的也比较容易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反之,如果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准确,犹豫不决,那么就很有可能签下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从而怀着一种“不情愿”的心态去工作,这对于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指导他们从就业形势、自身条件、社会需求、专业特点等方面出发,准确评估自身的综合素质情况,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整期待值,从而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与此同时,在专门的就业指导之外还可运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模拟招聘以及专业课教学等手段与形式去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摆正自己的位置。2.信息传播与优化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就业信息传播对于毕业生而言至关重要。“就业信息是指与就业有关的消息和情况”,②这些信息包括政策信息、时间信息、经验信息、地域信息、薪酬信息等等。过去高校的就业指导信息仅仅停留在发布与传播层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指导网。尽管网络信息有着时效性强、覆盖面宽等优点,但是网络信息的无序性这一不足也同样突出。然而很多高校只是将就业招聘信息发布到网上就没有了下文,没能及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与整合,也没有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从而往往使学生或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信息,或是在海量的招聘信息面前顾此失彼。因此,高校在面对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面前必须采取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向学生及时传播信息,更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优化。优化的手段除了前面提到的分类、筛选与整合外,尤其重要的是在信息发布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主动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就业的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准确把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需要作出特别说明的解释清楚。对于招聘单位,认真核实招其资质,搞清其招聘意图与要求,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鉴别;另一方面要做好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调查,将毕业生的意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排除无效信息,将经过优化的招聘信息传播给学生,变学生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择业”,确保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3.过程控制与反馈】’196即毕业生求职的开始与结束,忽视了对这一工作的全程控制。这就使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无法就一些出现的问题与校方进行及时的沟通,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就业失利。要做好就业指导过程控制,校方首先要构建相应的工作体系配r,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其次要立足各院系搭建专门的跟踪反馈平台,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与毕业生的实时沟通,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要在毕业生当中定期进行抽样调查,对于调查结果按照成功就业和未就业进行分类,从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反馈给毕业生,让他们少走弯路;最后要加强毕业生在求职期间的管理,力争具体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个人赛信息和联系方式,保证随时随地都能和毕业生取得联系,以免使其错过一些好的就业信息和时机。4.观念更新与校正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归根到底取决于其自身的观念与态度,围绕上述三个维度展开工作的核心即是强化毕业生的内驱力,使其从观念和态度上正确客观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的重要“拐点”。受传统就业意识影响,师范类学生往往将目光停留在所谓的“国家正式单位ii上,不太愿意去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他们或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或追求工作的高福利待遇,头脑中“先就业,再创业”的观念比较淡泊,然而“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人了普及化时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中的骄子,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再抱有大学文凭是理想工作‘敲门砖’的观念”。③依据前面对与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抱有这种旧观念的师范类毕业生往往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为了徘徊者,一时的犹豫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机会,所以更新与纠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成了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其所具备长期性特点,不能在毕业生毕业前夕才开始,而要在师范类学生入学后就要展开,让新的、科学的就业观念渗透到他们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其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的形式,以具体可感的毕业生成功案例来鼓舞激励毕业生,因为同龄人的成功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教材,其示范性和可行性也较强;第三,在配合合理就业观念培养的同时,要多管齐下,培养毕业生的成才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职业规划意识等科学意识,最终实现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全面更新。以上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从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与论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跨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在此大背景之下,对于教育类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会更加旺盛,暂吐的就业供需矛盾将随之得到缓解。然而为了解决当前的矛盾,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法去分析当前的形势,调动多种力量.形成合力.多维度_全《下转第207页)夫教货料2008年4月号中旬刊无视甚至打击学生们此类阅读兴趣的做法,作为非中们了解了古诗词合乐而歌的艺术魅力;通过摊舞表演,文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涯中为文学留存的空间学生们体会到楚地文化神秘深邃的美感。在短片播放已经少之又少了,所以因阅读对象的低俗而打压他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无一不投以全情的关注,这的积极性无异于“良芳皆锄”,况且雅俗之别也是对立种关注是感性的吸引;教师随即导以理性的、知识的讲统一的关系,宋词元曲杂剧,这些曾经被视为通俗文学解,使得简单的电影不再单纯地以其声情感人,学生们而被正统文人抗拒的文学形式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对电影片段的文化解读中,更加深人地感受到祖国被奉人高雅艺术的殿堂。所以面对学生们良荞不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并对所学习的文体知识有了更阅读兴趣,其一,教师应该深入其中,关注学生所喜闻深刻的理解。乐见的青春文学作品,更深入地发掘青春之美、通俗之文学史家温儒敏说,现在把中学语文教育没解决美;其二,在肯定通俗之美的同时恰当地指出其与文学的问题都放到大学里面来解决,确实有问题。毕竟只有经典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并不是一门课,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一个学期通过一门课某教师对某文学作品优劣可差的定级,而是经典之所就能解决得了的。最根本和首要的问题是要把学生在以成为经典的内在准则。中学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养成终笔者曾尝试以古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红楼梦》的悲身学习的兴趣,能够自己找书来看,这就达到“大学语剧性对比通俗小说《还珠格格》之悲剧性,运用国学大文”的教育目的了。所以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师王国维的悲剧理论,教学生们认识到《还》属于“由极最终要殊途同归,使学生懂得学习与文之乐。以上是笔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②,而《红》属于“非者在大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培养学生学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③,自然而然地对比出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我国的语言与文学可谓博大精深,《红楼梦》的深刻与感人处高于一般的通俗文学甚远,高校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其抱有浓厚的兴趣与感学生再接触诸如此类的作品之时,便可通过归纳其悲情,应该相信,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会有更多的学生剧类型,自己判断作品的优劣高下。在这门课程中受益,使课程更顺利地达到传播人文精四、寓教于乐,借影视手段启发学生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旨归。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高校普及起来,并以其无可比拟的多能高效,注释:使得传统教学方式望尘莫及。作为语文教学,更不可忽①老子.道德经.虚极第八十李湘雅解读.人民文学略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为动态影像作为教学出版社,2006.手段引人课堂提供了强大支持,而影视剧作为叙事艺②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红楼梦评论.第三术的一种,与文学是相通的。文学与电影皆以一种叙述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的方式向人类传达着关于自身生存的哲理与信念,而③同上.电影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通过光影的运用,给人以直观可感的印象,引人人胜。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参考文献:学时,可借助多媒体,适当引人影视手段,同样能够传[1]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达出文学的思想内容,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1981.笔者在讲述“楚辞”这一诗歌体裁时,辑录了电影[21钱国纲.大学语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夜宴》中青女唱《越人歌》的一段歌舞片断播放给学社,2003.生,《越人歌》本是我国上古一段楚辞体诗歌,在电影中[3」管晓莉,刘兰玲.师范生语文基本技能教程[M].被配之以古曲演唱,并伴有具有摊戏因子的舞蹈表演,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在笔者的课堂讲解中,通过诗歌,学生们领悟到楚辞体[.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诗歌参差摇曳、富于变化的文体特征;通过古乐,学生版社,1999.(上接第196页)方位,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脚踏学出版社,2004年3月.3.实地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2〕顾晓明.大学生就业指导〔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86.注释:[3]刘世斌,米建军,张秋波,论制约师范院校大学①孙权,王滨有.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生就业的几个因素[J].工会论坛,2007,(3):104.出版社,2004年3月.3.[4」张晓娟,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定位探讨②顾晓明.大学生就业指导〔M].江苏徐州:中国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86.(10):59-60.③刘世斌,米建军,张秋波.论制约师范院校大学生[5]王再军.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就业的几个因素〔J].工会论坛,2007,(3):104.川.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123-124.参考文献:[6〕林瑞高,陈菲.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对[1〕孙权,王滨有.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邮电大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97-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