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议论文阅读复习
主备课人:于初亮 韩卓慧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考)中的地位: 议论文阅读时中考的必考题。《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明确议论文考试内容和要求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3、能联系生活,对简单议论文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4、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作为中考的必考题,其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大,今天中考虽会对议论文的部分题型进行调整,但分值仍不变,总计依然是10份。此外,就以往的考试情况看,我们的学生在议论文阅读中得分率较低。因此,加强议论文阅读,显得十分必要。 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议论文重要知识点和相关做题方法。 2、能熟练运用做题方法完成议论文阅读。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做题方法完成议论文阅读,并规范答题。 本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教法): 本科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主要为讲练结合法。不管是议论文相关知识点的巩固,还是做题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在学生完成练习中来加强。同时,教师也应对个别典型题目进行方法和规范的指导。 教学目标:
1、梳理议论文重要知识点和相关做题方法。 2、能熟练运用做题方法完成议论文阅读。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做题方法完成议论文阅读,并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做题方法完成议论文阅读,并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2课时
1
金园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18周基础教案 2013年12月31日
第一课时
新课讲解内容: 一、考试要求
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明确议论文考试内容和要求是: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能联系生活,对简单议论文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4、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常见考查题型有: 1、明确文章中心论点。 2、概括论据、理解其论证作用。 3、理解论证方法与思路。 4、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5、能把握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二、文体知识梳理 (一)定义: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现象的见解和主张。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类型。
①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②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③总分式: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5、语言:语言的准确性、严密的逻辑性、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议论文“五步”阅读法
1、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 2、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3、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4、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 5、赏析语言,借鉴写作手法
三、考点与答题技巧 1、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在文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有现成的句子;二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
金园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18周基础教案 2013年12月31日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文章开头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三看结尾,四看中间(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注意:
① 区分论题与论点: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而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明确的判断的句子。
②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③别把论点与结论相混淆。 2、补充论据
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
论据必须与论点一致。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 写准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格式(人物+事情+简短评价)。如果是道理论证,须举名人名言,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但切忌张冠李戴。
3、辨析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⑴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人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或主张。
格式:采用举例论证(论证方法),举了 (例子)(概括性强), 具体有力地(作用)论证了 的观点或道理。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警句加以论证,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格式:采用道理论证(论证方法),引用 (名言),有力地(作用)论证了 的观点或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能够生动形象的证明作者的观点,使说理生动,让人容易理解。
格式:采用比喻论证(论证方法),把 比作 ,形象生动的(作用)论证了 的观点,使论证深入浅出。
对比论证:突出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或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格式:采用对比论证(论证方法),用 与 进行对比,鲜明突出 的观点。
4、代词的指代对象:
一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二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5、概括作者思路。(或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文章(文段)怎样论述某某观点)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最好先给文章分层次,然后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
(1) 分—总:先(正反两方面)举出 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 (2) 总—分—总:首先通过 引出论点或分论点,接着用 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 的结论(或证明了 的道理)。
6、文章开头列举事实(童话、寓言)的作用:①引出论点或论题。②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论点。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段的作用的答题具体格式:
(1)通过写 事例(引用名言),引出 中心论点(或引出 论题)
(2)通过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引出 论点(或引出 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把 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 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
金园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18周基础教案 2013年12月31日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完成练习卷 二、教师评讲练习卷。 阅读答案:
《谦和是一种力量》 1、D 2、D
3、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
4、答案略
5、答案示例: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谦和忍让,是因为他与廉颇都是赵国重臣,如果他与廉颇针锋相对,势必会削弱赵国力量。而秦王命赵王鼓瑟,不仅是对赵王个人的戏弄,更是对赵国的侮辱,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只能与他针锋相对。
《历史像条棉被》 1、C
2、第二段中李鸿章的历史事例是论证“国人爱翻案”的观点,第六段中李鸿章的事例是从反面论证了不应该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两类,而不见“人的影子”。 3、比喻论证(1分)和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把李鸿章比喻成飞行员,具体形象地说明李鸿章不应为晚清的覆灭负全责,论证了不是所有的翻案文章都要一概否定。 4、A
《读书声与强国路》 1、读书更能强国 。 2、B
3、举例论证。作用:有力论证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4、D
《坚持》
1、忍耐、沉着、吃苦、默默无闻、持之以恒(每答对一个得1分)
2、①不同。前一个指要获取成功,其实还需要好好地坚持到底。后一个指坚持不到终点,就会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意义。
②举例论证,形象地论证了想要实现理想就要沉着的道理,通俗易懂有说服力。 3、 C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