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社会的稳定发展、繁荣富庶,离不开老师的引领、感化、推动、培养。就教师的作用而言,新时代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作教师的,明白这些作用,才能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富有成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疑惑,排除障碍,夯实基础。
一、营造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行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古语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的确这样,教师能让学生感到快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会全情投入,就自然会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营造信任、合作、快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的天性。可见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老师赏识,被同学关注。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学生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与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激励,让每个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甚至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所以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激发学生身上蕴含的无穷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珍珠,他们有着不同的形态,散发出来的是不同的光芒。赏识教育带给孩子的是信心,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不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这也是成功的源泉。
二、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掌握理论,提高技能,并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单纯的引领作用还很不够,还必须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能将有关的理论活学活用,以“不变”应“万变”,将学生头脑外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自有的认识和本领。如何学、如何记、如何用也是老师必须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将繁琐化为简洁,将含蓄化为明了,将抽象化为具体,将多变的现象演绎出新的规律和结论,将理论在运用中不断进行推敲和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技能提高的快乐,甚至发现某些闪光的奇异思想,才能使学生“学到家”,培养出新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但内、外因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再积极,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三、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明白了为师的责任,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去切切实实地发挥好老师的作用,必会培养出优秀的各行各业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