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示例

来源:二三娱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其之间的相对性。 2.了解溶液“浓”与“稀”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用品NaCl固体、xNOs固体、蒸馏水、熟石灰固体。试管若 干、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溶液的组成。

2.溶液区别于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特征。

设疑:用1滴水和食盐能否配出食盐溶液?用1滴水能否溶解l千克食盐? 演示:实验7—2。

讨论:要让试管内残留的(溶解后剩余的)食盆或硝康钾固体溶解,有哪些方法?

明确:①继续加水;②加热 演示:实验7-3和实验7-4。

讨论:将实验7-2两支试管内的清液取出即是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问这样的氯化钠溶液能否继续溶解氯化钠?这样的硝酸钾溶液能续溶解硝酸钾? 明确:①如果不改变温度,也不补充水,那么,这样的氯化钠溶液不再溶解氮化钠,这样的硝酸钾溶液也本能再溶解硝酸钾。②升温或者加水后,这样的氯化钠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氯化钠,这样的的酸钾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 二、导入新课:

指导阅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讨论:概念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这的前提? 明确: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溶解了某种溶质的溶液能否继续溶解这种溶质就没有定论。

课堂练习:分析下列说法的错误。

1.室温时,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物质存在,用吸管取出其中清液,即得室温时的饱和氢氧化纳溶液。 2.30℃时,将一定量的氯化钠加入到一定量水中,发现氮化钠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为30℃时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

3.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4.30℃时,食盐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比不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多。 必要时提示:

1.“试管底部有固体物质存在”不等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2.“氯化钠全部溶解”也许是这些氯化钠恰好能全部溶解。 3.两种硝酸钾溶液的温度不一定相同。 4.两种食盐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引导归纳并板书。

1.一定温度下,对于大多数溶液

指出:考虑到少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时,低温时溶解得多些,而在较高温度时溶解得却少些(如氢氧化钙)等因素,归纳中出现了对了大多数溶液”的限制。

承启:一定温度下的溶液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分,也有浓溶液与稀溶液之分,它可以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这两种分类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演示:实验7—5。

归纳:(1)浓溶液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稀溶液有可能是饱和溶液。 (3)两种分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课堂练习: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3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也是其浓溶液。

(2)任何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在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小结: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之间的相对性。 (2)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相对性。

(3)浓溶液与饱和溶液,稀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业与练习

1.书面作业:134页第1、2题。 2.预习第三节溶解度有关内容。 教学说明

1.本教案将实验7-3和实验7-4提前到概念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形成直觉:一种物质的溶液能否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与温度与溶剂量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中“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理解和记忆。

2.本教案针对学生在学习概念过程中易出现伪误解,议、讲、练结合,并配以精炼的板书,可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发生。

家庭小实验将17克醋酸钠晶体(NaC2H302·3H20)溶解在10毫升蒸馏水中,配成—试管过饱和溶液。然后加入一小粒晶体,可以看到试管中慢慢析出“钢针”状的醋酸钠晶体,直到过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升蒸馏水中,配成—试管过饱和溶液。然后加入一小粒晶体,可以看到试管中慢慢析出“钢针”状的醋酸钠晶体,直到过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