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来源:二三娱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本节课讲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激情演讲】【投影】 • 要求

• 1、脱稿2、自然流畅3、声音洪亮4、感情饱满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教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和导学案的第二页。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故都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文章主体部分3—12段的内容。仔细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到底有多美 板书:清、静、悲凉。 品秋味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投影】 ❖ 时间:5-10分钟。

❖ 内容:完成《导学案》 “探究案”部分。 ❖ 要求:1、独立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 2、注意标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 ❖ 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提出自 ❖ 己的问题。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 时间:5-10分钟。

• 内容:探究《导学案》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部分。 •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合作。 • 2、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 整理答案,总结心得。 第五环节【精彩展示】 展示内容 展示小组 展示区域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G4 G6 G8 G5 G3 后黑板1号位 后黑板2号位 后黑板3、4号位 后黑板5号位 后黑板6号位 第六题 G7 前黑板 ❖ 要求:1、展示人要及时到位,不浪费时间 ❖ 2、书面展示要在规定区域书写规范认 ❖ 真,突出重点。

❖ 3、非展示同学,讨论完毕,根据讨论 ❖ 结果,补充整理笔记。 第六环节【自由点评】 ❖ 要求:

❖ 1、要声音洪亮,自然大方,面向全体同学。

❖ 2、思路要清晰,点评抓重点,注意与同学互动。

❖ 3、其它小组对展示点评的的内容,可以进行补充和扩展。 ❖ 立体任务:

❖ 未点评的同学注意倾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做积极的参与者,不做被动的听课者。 探究案内容

1.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景物有:秋晨里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残鸣的秋蝉,秋雨,都市闲人,秋枣等。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四行开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色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第四段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第五段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第六至十段段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感叹秋凉的“都市闲人”,第11段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教师明确:由4组的答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描写了五幅秋景图:秋院静扫、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奇景。(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板书:(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2、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来写,你会这样安排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1)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

月、潭柘寺的钟声。

原因:①本文重点谈的是秋味,牵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枣更具有代表性;②上述名胜是众所周知的,想让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写出不平凡的味道;③作者以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东西都能体现秋的魅力,更不用说那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地方了。④作者从身边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引起共鸣;⑤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如果写那些地方,就与作者写本文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不吻合,

教师:所以作者对于这些不吻合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这些地方让作者神往,也只是一点而过。

教师明确:作者不写这些风景区,单写院落街巷的秋景,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首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有人云集的风景区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会失去“故都之秋”的代表性;最后,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能更深刻地体味到故都的秋“味”。【投影】

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

3、在对这些自然风物中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 “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灰沉沉的天”、“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清)

“息列索落”慨叹着天凉了的话。(静,也有悲凉。) 第11段写秋果----“淡绿微黄”(清)

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牵牛花的蓝朵”给人 宁静、淡雅的感觉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宁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腰”,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慨叹着天凉了的话。(这里有境地的清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我认为6-11段灰沉沉的天,雨伞天晴,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青布单衣或夹袄,哪怕是烟管,都能表现清,“息列索落”下雨声,都市闲人的感慨都能体现静。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教师明确: 【投影】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一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二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三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四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表,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五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寂寞、痛苦。

六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七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

教师: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喜欢清静,而“悲凉”更多的是郁达夫的主观感受,是郁达夫独有的,换一个人则未必有此感受。

【投影小结】

“清”体现在色调上 “静”体现在声音上,“悲凉”体现在每一个景物之中 板书:秋色、秋声

4.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作用:这一段采用议论,作者想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中国的秋天是“好”的→江南的秋天也是“好”的→故都的秋天“特别”“好”!正因为它“特别”“好”,所以就值得“颂赞”!进一步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教师明确:

这段属于议论,写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写景之外再添议论,第一,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第二,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第三,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提示: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

设题意图:品味文中精妙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创造才华。可以不受“研讨与练习”的局限,鼓励学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语言。

5.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5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写“清天下驯鸽的飞声”,有声,写“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有色, 通过动作如“细数”“静对”,写出了作者的心态那份静、,透露出清净,闲暇。总起来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致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师:说的非常好!真是一个说有声有色,一个说有动有静,但作者的心态只有悠闲和惬意吗?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作者细数日光,静对牵牛,清静闲暇中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落寞悲凉。

6.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6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①“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写出了清,②“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就更静了;③作者用“一点点”和连用两个“极”字来描写那种微细和柔软的触觉,细腻形象,我想除了环境静之外,还有心境的宁静。

教师: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第七环节【我的收获】

(学生)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 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 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教师:记叙秋景时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可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偶然的,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一共同的特点,来表达情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板书:向往、眷恋,忧郁、孤独

形散——神不散

第七环节【拓展延伸】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把一个个的物象连缀成一首美妙的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是借助于很多物象来表现故的都秋优美的意境,现请同学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例一:天净沙·秋情

破屋小院浓茶,漏光鸽声云霞,秋草秋果满家。槐蕊遍洒, 落寞人飘天涯。

例二:天净沙·秋思

破屋槐树秋蝉,清晨浓茶鸽声,桥头树下闲人。秋雨话凉,寂寞人在故都。

例三:天净沙·秋思

碧天驯鸽秋枣,牵牛槐蕊长草,秋雨闲人斜桥。秋蝉残鸣,古都秋有味道。

例四:天净沙·秋思

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秋雨秋枣人闲。槐蕊满地,赏秋人在北边。

第九环节【小组评价】

• 第九组组长 评出3个优秀小组。5个优秀个人 第十环节【学以致用】

• 秋天无声无息地也曾来到我们的校园,使校园增添了大自然的美丽,把我们本来不太大的校

园打扮得更加迷人。

• 以“校园之秋天”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院 清 向往 景 秋槐 静 眷恋 秋蝉 悲 忧郁 秋雨 凉 孤独

秋果

形散 神不散

《故都的秋》说课稿、教案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

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二、学情介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尤其是女生,订阅了《读者》《散文》《美文》等杂志.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法、学法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感受

重视诵读、美读.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美好的感情来.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设疑讨论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1)表现手法 阅读指导

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

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辨证地阐述了教材、教师、教学三者的关系,“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 :

(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准备

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制作幻灯片(古代有关秋的诗句) 4、教学实施 (一)、温故知新,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

教师归纳总结: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电脑显示如下资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落萧条

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

3-11段写景(朗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

教师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3) 秋槐的落蕊(4) 秋蝉的残鸣(5) 秋雨的凉意(6-10) 秋枣的色彩(11)

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 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继续提问: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

段)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 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五、教后感想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

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 (摘自:《山东省日照实验高中》)

《故都的秋》教案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唐惠忠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1、有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2、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3、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想到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一场秋雨过后,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学生朗读课文3--11段,注意:宜慢不宜快,应认真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 想感情.

三、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总领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如果试作简省:“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2、 课文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呢?

明确: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这是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的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虽然写到“红”,却是“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4、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 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5、我们不妨归纳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明确: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6、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部分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色彩浓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到数段文字背出来.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揣摩其中的佳句和精彩的描写 二、诵读第12段,找出中心句并探讨本段的作用 三、讨论三个问题

1、本文描写秋景,是以什么为序的? 2、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所以“我”不远千里也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板书: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3、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1)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2)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2、完成《课课练》;3、预习下文

故都的秋

射洪县金华中学 许斌斌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 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 教具:录音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过渡:首先,让我们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1、今天早上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z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 请勾画出来

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 5、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

6、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不妨勾画关键词。

慢 润 淡(快、干爽、浓) 半开半醉(盛开、大醉)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 二、局部品读

过渡:这北国之秋的特别“清、静、悲凉”这一的特点,我们从作者的直接抒情中捕捉到了,也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发现了。但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希望能从它细腻的写景中欣赏品味到。\"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3—11) 2、听录音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写景叙事常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古人也说:“景物,声色而已。”下面听读,同学们做两件事:

①主要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去想象景物、欣赏画面。

②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3、学生概括故都秋景图。

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过渡: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有味? 4、秋雨话凉图(6-10):

①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②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B、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a、比较春雨“淅淅漓漓”“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太柔) b、比较夏雨“淅沥哗啦”“噼里啪啦”(太猛)

③相对于北京,咱们射洪也算是南方了,在描绘秋雨时,我们一般用个什么样的形容词? (绵绵)的秋雨——小、密、雨季长>

④这幅画完了没有?还有“话凉”呢!既是话凉,重在声音,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

声调——缓慢悠闲 (a、老师拟北声,读出秋天的落寞感 b、学生齐读8段:先不拖长后才拖长,要夸张) ⑤想象这个人的形象补充没写出的部分 手(抱在胸前、放裤兜里)、肩(耸着)

小结画面: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湿漉漉的,雨声息列索落,秋雨来去匆匆,在都市的斜桥影里,一二都市闲人,着青布单衣,咬长长烟管,抱着手耸着肩,有一搭没一搭地叹天气

⑥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悠闲、无聊、悲凉、寂寞)

过渡:如果说刚才这幅画侧重从声音写景的话,那么另外哪一幅侧重从颜色写景? 5、小院赏秋图(3):

①勾划赏秋动作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看 听 细数 静对 可以看出悠闲、惬意的情绪)

②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③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譬如:A、客舍青青柳色新

B、教室墙壁的颜色、灯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宁静

④蓝朵衬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可以看出作者还有一种什么情绪?(忧郁、苍凉) 三、延伸联想 过渡:同学们,我们抓住景物的声、色特点重点欣赏了两幅画面。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至少包括两个部分:①对象 ②对象的特点

如: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说得快!看谁找得准!看谁找得新!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同学们,把你们刚才的语言串缀起来已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了。

四、深入探讨

1、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常之景而非风景名胜,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而且范围广,触目皆秋。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么? 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请先在第12段中找答案——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4、过渡:由此可见,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同学们找得很好,但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还因为: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人气质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因为有这种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人气质,所以他的“忧郁、苦闷、悲凉”不是一般的,而是“特别的”。 6、一句歌词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们来套用:

①因为他特别的“忧伤、郁闷、落寞”,所以他要选择特别“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 ——以情驭景

②反过来,这些特别“清、静、悲凉”的秋境正好抒发了他特别的“忧伤、郁闷、落寞”之情——借景抒情 五、结尾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