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试卷(解析版).doc.

来源:二三娱乐
2017—2018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华实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

末考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荆之地/方千里 D. 先生之/年长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应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项,应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D项,应为“先生之年/长矣”。故选C。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①四合院,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来说,正规的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以高墙屏zhàng,围成四合。

②大门开在宅院的东南角,以取“紫气东来”之意。大门内一般都有一个影壁,大多镶嵌在东厢房的山墙上,也有规格高一些的院落,采用独立影壁;影壁上常雕刻有各种吉利的图画或者吉祥喜庆的文字。

③接下来是垂花门。(A)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不迈出垂花门。(B)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内外有别,二门里面又称为内院,一般下人到此就得止步了。(C)

④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通常都有游廊连接。凡有游廊连接的房子,其前檐都有廊子。游廊是四合院开放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躲风避雨,也可休息小坐,观赏院内景致,游廊有各种彩绘雕饰(甲),更为宅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⑤中间的庭院,是全院布局的中心,也是家庭成员休闲、劳动的场所。站在四合院中环顾,中间舒展,廊槛曲折,有露有藏。盛夏,一个院门关住了所有的炽热。院中石榴树.已有好几十岁,繁茂的枝叶伸展开来盖住了小半个院子。阳光从斑驳的树叶中斜照下来,竟也滤去了那满身的暑气。趁着(乙),老爷坐在四合院中,眼微闭,手摇蒲扇,不时端起小茶壶啜上一口;鸟笼中的百灵鸟鸣声婉转,臃肿的黄狗正懒洋洋地躺在脚边;正房门前.青花瓷的大鱼缸中鱼儿游得畅快,胖胖的丫头们也迷迷糊糊地打起了盹儿:好一幅(丙)的画面!

⑥“天棚鱼缸石榴树, 。”老舍先生的这一联,把四合院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睦、和美写得可谓是(丁),给人启迪,让人深思。

⑦北京的四合院讲格局,论款式,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不像西方很多建筑那样锋芒bì露。四合院的神髓就在于一个“合”字,关上大门,自成一统,将一个的家庭的所有成员“合”在一起。“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有在这古老的院落中,才会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坦然和美好,才能感受到这中国式的诗境。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炽(chì)热 婉转(zhuǎn) 屏障 锋芒毕露 B.炽(chì)热 婉转(zhuǎn) 屏嶂 锋芒必露 C.炽(zhì)热 婉转(zhuàn) 屏嶂 锋芒毕露 D.炽(zhì)热 婉转(zhuàn) 屏障 锋芒必露

(2)根据语意,依次填入(甲)(乙)(丙)(丁)四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装修 天色 悠然自得 慷慨淋漓 B.装修 闲暇 耐人寻味 淋漓尽致 C.点缀 闲暇 悠然自得 淋漓尽致 D.点缀 天色 耐人寻味 慷慨淋漓

(3)下面这句话是从第③段抽取出来的,还原到原文中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A.(A)处 B.(B)处 C.(C)处

(4)“福”字是四合院的影壁上常见的文字,各种书体均有。尽管书体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希冀却是相同的。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是( )

A.第一幅图的书体是楷书,它厚重、方正。 B.第二幅图的书体是行书,它潇洒、飘逸。 C.第三幅图的书体是篆书,它古朴、圆润。 D.第四幅图的书体是草书,它连绵、奔放。

(5)第⑥段引用了老舍先生一副写四合院的对联,结合上下文看,最适合作下联的一项是( )

A.黄狗蒲扇百灵鸟 B.小院茶壶青花瓷 C.老树新房四合院 D.老爷肥狗胖丫头

【答案】2. A 3. C 4. A 5. C 6. D 【解析】 【2题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炽热”读作“chì”;“婉转”读作“zhuǎn”;“屏zhàng”应写

作“屏障”;“锋芒bi露”写作“锋芒毕露”。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点缀”指衬托、装饰。甲处是说各种彩绘雕饰主要加以装饰,使游廊变得更加好看的意思,应选“点缀”;乙处,指有空闲的时间,所以选“闲暇”;丙处概括前句描写的场景,应是“悠然自得”的画面;丁处,把各中景物都描写的很透彻,应用“淋漓尽致”形容。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读句子,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要衔接的句子应该是什么句式,最后做出选择。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这句话紧承第三段中“接下来是垂花门”,所以应放在第三段的【A】处,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体的辨析。首先了解汉字字体特点: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写起来很轻松。C项有误,第三幅图的字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是隶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的知识的掌握能力。对联有如下特点: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按照对联书写的基本要求,从所给词语中选择词性、结构相同的词结合成句子即可。如:“天棚鱼缸”对“老爷肥狗”;“石榴树”名词,可以对“胖丫头”;这样慢慢选择,最后形成句子:老爷肥狗胖丫头。故选D。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 初夏时节,广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枇杷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儿。

C.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A项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B:“枇杷啊”“樱桃啊”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C:问号改为逗号。D:去掉省略号。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

4.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乡愁打动观众心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许多观众说,喜欢《舌尖2》就是因为它不仅拍摄了美食,更讲述了做美食的人和事。其中浓浓的乡情更让不少背井离乡打拼的人流下了眼泪。也有网友说,看到人们为准备食材付出的艰辛,让我在体味美食的同时,学会感恩。

A. 温情催人双泪垂 B. 体味美食学感恩 C. 佳片掀起收视潮 D. 新作追求国际

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新闻的第一句话“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提炼该段信息,明确对象是纪录片,事件是创造了收视奇迹,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根据标题的下半句,可以压缩为“佳片掀起收视潮”。故选C。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牌坊(fāng) 脑髓(suí) 天堑(qiàn) 不能自已(yǐ) ....B. 哺育(bǔ) 堵塞(sè) 顷刻(qīng) 人才济济(jǐ) .....C. 嫉妒(jí) 粗糙(cāo) 脊梁(jǐ) 相依相偎(wēi) ....D. 卓著(zhuó) 矗立(chù) 惩罚(chéng) 自怨自艾(ài)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

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应为脑髓(suǐ);B项有误,应为顷刻(qǐng);D项有误,应为自怨自艾(yì)。故选C。

二、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萤火虫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

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6. 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7. 文中为什么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 8. 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

9.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没有?

10. 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夏夜的萤火虫”。

【答案】6. 你微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与诗中“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这几个句子形成反衬,突出萤火虫虽小,但却有并不渺小的心灵。

7. 因为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8. 他冲破黑暗的束缚 内藏巨大的力量 活出了自己

9. 生命的意义不是以外在的伟大和渺小来衡量的,而在于你是不是珍惜你自己,珍惜大自然赋予你的力量,并最大限度地用这力量发出光芒。

10. 夏日的夜里,星星在眨眼,它们仿佛在嘲笑萤火虫的渺小。萤火虫并不因此气馁,它们飞呀,飞呀,用它们仅有的光,照亮夜空,带给孩子们欢乐。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本题“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中的“小小”与后文中“你微小”构成前后呼应,使诗文结构严谨,讴歌了萤火虫虽形体微小,但却有并不渺小的精神。据此理解作答。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中的重点语句来理解分析作答。诗文中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是因为“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据此理解作答。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这一体现主旨的诗句理解概括作答。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从上文“小小流萤”是说萤火虫形体小,虽然说“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但“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作答时要从“生命的意义”的角度谈得到的启示。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本题描写的“夏夜的萤火虫”,首先要描写的对象是“萤火虫”要抓住“萤

火虫”在夏夜时飞行的特点来写;时间节点是“夏夜”。作答时,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睛】诗歌言情,是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文的意境来理解诗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主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 (捏、抓、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收、取)了回去,往腰里 (放、揣、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11. 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12. 上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13. 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4. 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 【答案】(1)攥 缩 揣 (2)见钱眼开、虚伪做作。

(3)中举后,范进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所以他便得意忘形,变得趾高气扬。 (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举例略。 【解析】

【详解】(1)要求学生熟读文本,在此基础上,选出能够体现胡屠户唯利是图性格的词语即可。

(2)第一空“攥”字,第二空“缩”字,第三空“揣”字,都能体现出胡屠户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虚伪做作、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等性格特点。

(3)要求学生结合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变化分析。中举前,唯唯诺诺,一文不值,中举后,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以称呼发生改变。

(4)要求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选文主要是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胡屠户的。如:如“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属于动作描写,“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属于语言描写。

四、默写

15.古诗文默写。

(1)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2)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4)千年往事凭诗见。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我们驰骋抗敌前线,投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激烈战斗;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带我们凭吊潼关古迹,体悟“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评判。

【答案】 (1). (1)日高人渴漫思茶 (2). (2)举杯邀明月 (3). (3)浊酒一杯家万里 (4). 燕然未勒归无计 (5). (4)马作的卢飞快 (6). 弓如霹雳弦惊 (7). 兴,百姓苦 (8). 亡,百姓苦 【解析】

【详解】本题易错字为“漫”“酒”“燕”“勒”“卢”“霹”“雳”。

五、现代文阅读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

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6. 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17. 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19.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6. (1). B (2). A

17. (1). 笔直的扁担 (2). 落寞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18. 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19. 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20. 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补齐句子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可知,此处应填第B项,因为这句话紧承第一段最后一句。从第四段开始写了父亲那根扁担的一生,所以此处应填A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六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该用“它”,但这里用

“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所写为我大伯的经历。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中的记叙可知,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据此分析可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拔掉那颗蛀牙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

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⑪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⑫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⑬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⑭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⑮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2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2. 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______→______→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23. 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②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4. 第⑪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25. 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21. “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答案】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22. 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23. (1)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2)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24. 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意思接近即可,2分)

25. 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小说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应当结合小说的内容考虑“蛀牙”是什么,然后结合小说的主旨组织语言总结答案即可。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认真把握小说情节,运用适当语言概括即可,根据5-9段可以总结出:拼命读书,疏远亲情;根据10-11段可以总结出:医生指点,唤醒亲情。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第一句时可以考虑“茁壮”用来形容植物和动物成长。但是在句中是用来形容心中的“恨”,这属于褒义贬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否定、不赞同。解答第二句时可以借助

语境考虑,这是出现在“回报亲情,收获快乐”这一情节当中的,其作用就是渲染了气氛,寄寓亲情重新回归的美好愿望。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小说的情节出现总有一定的道理,不可以随意的删改,文中的家人的反应这一情节不可删去,正是由于家人的这一系列的反应使她的感情发生的变化,从而想起了回家,如若删去,小说在情节上就不连贯而显得突兀,感染力也会相应减弱。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解答时可以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考虑,可以从“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角度去谈“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可以谈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语言表达

26.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来调侃和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1)阅读上面两则材料,任选其中一则提取主要信息。

(2)小岚认为现代化的汉字输入方式更便捷,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参加。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岚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2)请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4)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选字并解析:

【答案】(1)示例一:汉字既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示例二: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2)示例:小岚,你好!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3)示例:书写中华汉字,弘扬传统文化。

(4)示例:从,两个“人”构成“从”,二人相随,所以“从”是跟从的意思。吠,由“口”和“犬”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吠”指狗叫。休,由“人”和“木”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具有休息之意。炙,上面是“肉”,下面是“火”,肉在火上烤,所以“炙”指烤肉。苗,上面是“草”,下面是“田”,田中长出植物,所以“苗”指初生的植物。 【解析】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别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可提炼出主要信息;材料二可根据“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提炼信息。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要有称呼,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进行劝说,讲清汉字的特点,最后再提出希望,同时,注意劝慰的语言要委婉得体,让人乐于接受。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拟写标语时,要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句如“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存在着书写的审美”等,同时,语言要简洁,读来朗朗上口,富有号召力。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根据所给的例子,先分析汉字的组成部分,然后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其意思,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通顺连贯。

七、作文

27. 说明是以简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请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你喜欢的一件物品。要求: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不少于80字。

【答案】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样又好吃又美丽的水果——香蕉!它的外形弯弯的像空中的月亮一样,每天都披着一件时尚的黄色“外套”,它还有一只像兔子尾巴一样的“小头”.正因为这么美丽,所以才被封为水果王国的王后。香蕉不仅长得美,而且营养非常丰富,每百克果肉中含蛋白质1.2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19.5克,粗纤维0.9克,钙9毫克,磷31毫克,铁0.6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及丰富的微量元素钾等.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采用合理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