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来源:二三娱乐


=传播学概论

一.传播学学科特点:

1. 整体性

2. 互动性

3. 开放性

4. 综合性

5. 发展性

二.处理好传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新闻学)

不同:(1)诞生背景不同

(2).研究范围不同

(3)重点和路线

(4)研究对象

(5)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产生使新闻 有了理论

德国的约翰。古登堡发明了伙子印刷术,人类真正进入了印刷时代

印刷机的发现为近代报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世纪30年代,美国三大廉价报纸——《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

世界六大传播集团:时代华纳(美)、新闻集团(美)、迪尼斯集团(美)、维亚康姆(美)、贝塔斯曼(德)、维望迪(法)

世界上三大通讯社: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

19世纪是文学作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电子传播

三.印刷术的作用

1.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传播上的特权

四.电子传播时代

1.电影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电影之父 世界最早电影《工厂大门》《公车进站》《水浇园丁》

2.广播 1920年11月2日 ,世界上第一座电台KDKA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开播,标

志电子媒介时代到来

3.电视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BBC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

4.因特网 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的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世界博客之王 德拉吉

5.手机媒体

五.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特征:1.加速度发展(从形态上看)

2.传播符号、媒介和科技量叠加状态发展

3.叠加状态导致了整合性状态

4.信息、知识的增长与积累越来越快

(二)从结果看,每一个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三)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关系

1.每次传播革命带来新机遇

2.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呈正比例

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

4.传播优势地位导致文化优势地位

第二章 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早期的研究

一.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宣传的概念

二. 西方关于传播的说法

通信、交流、交往、沟通,非常接近现代“传播”的概念

三. 最早的传播研究

西方:古希腊时期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演讲术“游说列国、说二不休”

第二节 传播的定义

一. 多种说法

(1)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2) 交流说——强调传播史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3) 信息说

(4) 影响说

二. 国内专家的定义

邵培仁:传播是人类借助(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及相应变化的活动

张国良:传播是收发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郭庆光:传播史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第三节 传播的种类和特性

传播分人类和非人类传播

一. 传播的分类

(一) 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着眼于传播的技术、手段

(二) 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特点:

自我传播:高度封闭性和隐蔽性(非社会传播)

思考的随时性和随意性

人际传播:交流性、反馈性最显著

传播媒介丰富多样、主要是语言媒介,特别是口语媒介

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最显著

具有的感情色彩最浓

信息保密性强

组织传播:传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

信息大多是指令性、劝导性和训导性的内容

具体

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

特点:一种公开的传播活动

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反馈是再传播活动结束后进行

是一种商业经营性质的传播活动

根据使用符号不用,分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形体传播与实体传播

五分法:外加跨国传播

特点:1.代表国家讲话、国家代言人

2.不同国家、种族、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

3.信息流通不平衡

4.在西方媒介发达国发起的文化侵略中,媒介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受到威胁和破坏

5.传播对象主要为对象国当前或未来的精英或领导者

目的:1.塑造和美化国家形象

2.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

3.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

4.报道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国与国的合作关系

5.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传播特性

1.与人的活动关系密切

2.与信息的关系密切

3.传播是一个过程

第四节 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 传播学定义

以人类信息交流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信息范围广,包括信息、意见、观念、知识、资料、数据、图像等

二.研究对象

人类的一切传播现象,“传播过程”

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

三. 传播与主要研究领域

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

四. 学习意义

1. 有助于推动传播学学科建设

2. 有助于正确解释传播现象和问题

3. 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性水平

4. 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进入中国30多年处于发展时期

正确处理引进和吸收

第五节 传播学的来源

一. 三大来源

1. 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2. 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3. 以信息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二.四大先驱

1.政治家拉斯韦尔

2.心理学家卢同

3.社会学家拉扎丝菲尔

4.社会心理学 霍夫兰

5.传播学施拉姆

三.两大学派

1.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

2.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

第三章 传播学的建立

第一节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一) 政治——选举

传播学生于美国,长于美国

传播学的一代理论先驱——拉扎丝菲尔得发现了“两级传播”——大众媒体。。。(一级)。。。舆论领袖。。。(二级)。。。追随者

(二) 经济——广告

(三) 军事——战争宣传

(四) 媒介——新闻宣传

二.“三论”与传播学的关系

(一)信息论

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信的数学理论》,是信息论的奠基之作,提出了著名的通信模式:

新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I

噪声

影响:着眼于工程技术领域,但对传播学的孕育和创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控制论

1948年,维纳发表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控制论的奠基之多

信息论史控制论的基础,控制系统关键在反馈,整个控制论包括信息论、反馈论和计算机理论

(三) 系统论

思想: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方法论上

五. 传播学的发展

1.50年代陷入困境 英国社会学家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2.60年代出现转机——三大转机

3.70年代以来走向繁荣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集大成工作正式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第四章 传播学的建立

第一节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故乡

媒介技术的发展水平

民族性和整合器的作用

基金会的帮助

一. 作用:1.国家的需要,加强美国民族凝聚力

2.大众传播成为美国整合器

3.法律的支撑《第一修正案》——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新闻信条中最持久,最突出的部分

当代的冲击:商业主义,战争

3.罗杰斯提供的线索:

(1)欧洲起源:达尔文与进化论,马克思和批判学派,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

(2)四个先驱者

(3)最重要的概括者

(4)其他:尤其是信息论

4.学科的制度化

(1)问题的缘起:如何看待施拉姆的作用

(2)地域与载体的变化

(3)独特的眼光

第二节 美国成为先驱者的理由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一. 条件

1. 主观条件:人类认识的空间提高

2. 客观条件:传播作用可能极端凸现,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复杂化

二.背景:

1.媒介背景

A政治背景:宁要报纸 不要政治

B经济角度:市场经济与媒介相辅相成‘

C社会角度:媒介大众利弊显露

三.形成及其学术渊源

1.形成

19世纪末(新闻学取向)

20世纪20年代(社会 心理学取向)

20世纪40年代(综合取向)

19世纪基本形成 20世纪初具规模

2.学术渊源

A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语言学等)

B最具代表性,经典性研究成果

从库里到米德的“象征互动学说”(社会学),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和“场论”(心理学),拉斯韦尔对战争宣传的分析(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学》等

3. 具有象征意义的事实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宪章第一条 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传播”这一字眼

第三节 各国传播学的现状与发展

欧洲传播学批判学派

拉美国家的传播学

中国的传播学

1.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传入中国

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

王中在50年代提出了新闻的商品化

2.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传入中国,表现在:

译制:1978年,复旦大学《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会议: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教学:1980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首先开设传播学教程

第五章 传播的要素、过程、模式和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传者、信息、受众

拉斯韦尔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

一. 传播者

1. 三方面含义:

A传播的首要因素B外延包括三大方面:人际 组织 大众传播者C大众传播者:人员 机构

2. 地位和作用

A为社会公众手机加工制作传递信息

B决定传播内容 形式 时间 对反馈信息进行处理

C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

D对整个传播活动进行控制管理

二.传播内容

三.传播媒介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不同:人传可采用的符号多种多样,而大众传播采用的符号有限制。人际传播借助口语书面语,大众传播借助文字广播电视等,人际传播可随时调节发送信息内容

,大众传播不能

四,受众

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

三种身份:信息传播的目的地 积极主动的收信者 传播过程的反馈来源

五.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对于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发生的影响程度、传播目的最终体现

三种心理形式:直接 间接 潜在效果

传播效果与受众关系最为密切

2.实现传播过程需要的相对静态的条件

A传播的材料——信息B传播环境分为人际、大众传播,环境对传播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 动态条件:1“两级”传播理论

2信息流动和信息反馈

形式、单向、双向流动(宣传和传播)

第三节 传播的模式

特色:采用图像模式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描述。(独有)

一. 传统的线性模式

(一) 拉斯韦尔五W模式(缺乏反馈、单向宣传模式)贡献:详细科学分解了传播过程,第一次明确界定了领域

(二) 香农的数学模式(缺乏反馈 特点:噪音的加入)

信息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器——讯息——信宿

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

直线传播模式的缺陷:1传受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2缺乏反馈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

(一)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编码者---讯息---译码者

释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讯息----编码者

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信息会产生反馈,强调双方共享

(二)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大量的受众,每个接受者都扮演者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三)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噪音存在于一切中,补充了反馈的要素

三.社会系统模式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社会系统模式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传播者与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影响不同

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模式

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是唯物主义的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

一. 传播的目的和手段

目的:维持人类的生存,推动人类的发展

手段:传授信息

二.传播功能的类型和层次

“二功能说”:工具型传播(应付环境,信息当做工具)消遣性传播

三个层次:社会层次 个人层次 组织层次:为决策协调组织成员的工作关系、思想行动。消遣上调节成员情绪

“四功能说”:社会传播与大众传播 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宣传)、传递社会和文化遗产(教育)、提供娱乐

三.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

授予低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

“两个环境”理论:虚拟环境(间接环境-媒介环境) 现实环境(直接环境)

启示:从受众角度,一不可轻信,二尽量多接触各种媒介;

从传者角度,清醒认识到媒介担负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不要歪曲;从学者角度,应作科学研究

第六章 传播者及其基本业务规范

第一节 个人层次的传播者

一。角色

普通角色、职业角色

二。特点(五性)

1.代表性(香港主权回归:中国美国英国不同态度的报道)

2自主性(主观能动性)

3专业性(汶川样式记者)

4集体性(协作性)

5复杂性

三。权利和义务

1.采访权:接近新闻源,并经调查访问获得新闻信息的权利

采访者的义务:尊重他人权利,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

2报道权:把采访的来的消息传递出去的权利

防止报道权的滥用:不许侵犯他人隐私、诽谤、人身攻击

3.批评权:对不良现象进行揭露。批评监督

4专业保密权:保护线人。

四。责任

1.政策性责任

2.社会性

3,法规性责任

4,宣传性责任

五。赢效因素

1.真实性(考虑社会背景)

2.重要性

3.接近性

4,熟知性 5,悦目性

第二节 媒介组织

一。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1.定义: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组织单位或机构。

2.独特地位:公共事业单位(中国)

信息产业机构(欧洲)

二。守门人理论

概念:最早见于勒温的《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一文。考察和研究家庭主妇如何购买食物以及购买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后来勒温学生怀特在《守门人:新闻选择的

实例研究》(1950)一文对电讯编辑进行了研究,验证和扩充了勒温的理论,揭开了研究“守门人”的序幕

巴斯在《使守门人概念更趋完善》(1969)认为最具守门人意义的守门人是:新闻采集者和加工者

守门:对信息的取舍和筛选。

角色与特征:三重角色(接受者、守门人、传播者)

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

功能和责任:

功能:检查、加工、评价

责任:确立编导方针、确保产品质量、加强整体协调、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一。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

3,社会责任

4.共产主义理论

二,批判学派的传媒制度观

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指出,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掌握在政治和经济的代言人手中。

三。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1.是依据资本主义提出的

2.结合媒介和第三世界不断修正更新

第七章 信息与符号

第一节 传播与信息

一。信息的概念 (施拉姆与香农)

二。信息的传播分析

1.信息与物质 宇宙三要素:物质 信息 能量

2.信息传播 信息与其物质载体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同信息可以选择不同的载体,不同

的信息可选择相同的载体

3.信息与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物质外壳,信息是符号的内容,相同信息可用不同符号表示

三。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特征: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记载性、共享性、可变性、模糊性。

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

新闻性、娱乐性、知识性、价值型、真实性、时效性

四。信息革命与信息设备

(一)20世纪80年代初对西方信息书籍的翻译

(二)信息革命给信息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时代特征:

1文字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信息爆炸”2信息传递手段迅速发展,地球村3传统学科的框架被突破了,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出现了新的整合4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深刻的社会革命5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主要的资源

第二节 传播与信息(二)

一。信息爆炸

1概念:从量上说,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是人们对当代社会信息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2.表现:A新闻信息的飞速增长

B娱乐信息C广告信息D科技信息

后果:泛滥成灾 资源浪费 引发疾病

二。信息匮乏

1概念:巨量的信息中缺少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说明真相的信息

2表现:真实信息少 重要信息 知识信息

3.原因:人的惰性 市场取向 传受失衡

三。信息污染

色情 暴力 失实 图像信息

四。信息侵略或文化霸权

1.信息侵略 西方特别是美国通过传播其文化产品来推行其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从而使自己在文化中处于支配地位,使落后国家属于从属地位

2.后果

发展中国家形象歪曲,主权受到侵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受到渗透,传统文化受冲击。

3.对策

A健全大众传播法制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

D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

E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

第三节 传播与符号

一。概念

符号式人们在社会实战中约定俗成、代表某种意义的形式或代码;符号式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二。关系

传播离不开符号,符号式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信息凭借符号传播

符号分为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1.能指:物质形式

2.所指:指代和表示意义

特征:1指代性2社会公有性3发展性

分类:语言(有声无声)、非语言(视觉、听觉)

1.语言符号分为语言和文字两种,即口头和书面

2.语言传播共时性 3.文字传播的历时性

特征:

1.语言是静态的 约定俗成的 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语言是动态的

2.有限 事物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 实际是具体的

抽象性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有层次性的,层次越高,同实际事物距离越远,顶端可以方便快速使用,易于理解

(三)语言误用

1.忽视差异2 非此即彼 3 自我投射 4 死抽象

三。非语言符号

类型 :1体语(动作 姿势 类语言)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3,听觉型

(二)功能

1传播态度和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传播

第八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媒介概论

一。媒介

工具 渠道

媒体:媒介的机构

二。发展简介

早期的实物媒介—近代平面./引述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三。媒介分析

微观分析 中观分析 宏观分析

微观分析

研究各种媒介的特征 比较他们的优势劣势

宏观分析

分析媒介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 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发展的影响

中观分析

传媒产业的决定性

媒介与广告的关系(报纸价低于成本价 要靠广告)

第二节 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与印刷媒介的发展

一.古登堡的历史作用

【德国】1456年将木板印刷术改造成比较先进的金属活字印刷书。

意义:扩大了人们分享信息的能力与范围 是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

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前兆 推进了民主社会的发展 推进了企业的发展

二。廉价报纸

美国早期四大廉价报纸

《太阳报 纽约先驱报 纽约论坛报 纽约时报

特点:政治上标榜 “超党派报纸”

新闻业务上扩大报道面

经济上独立

其他国家:法国《新闻报》 英国 每日电讯报 中国申报

太阳报:1835.5.6

方针:提供新闻非表达的政治观点

内容特点:重要性

纽约先驱报:新闻理念鲜明 强调时效性 首创访谈 市场栏目 读者来信

论坛报:推进社会进步典范

纽约时报:1851.9.18 严肃不苟 家族报纸

英国:每日电讯报 首创社论

三。印刷媒介的黄金时代

1890-1920年

政治影响:印刷帝国的繁荣昌盛,推动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李普曼: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白宫的谋士,华尔街的智囊,专栏作家的首脑

第三节 电子媒介历史

一。电报的传播意义

1837年 有线电报 莫尔斯问世

电报与新闻传播

增强了新闻观念 时效性

改变了新闻采集方法

促进了新闻界有系统的合作

尽管他是一个公共的信息传播者,但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大众通讯工具

二。电影的传播意义

最主要的文化意义 :根植于城市娱乐活动中 企业家很快控制了整个产业

好莱坞:本质:工业化产物

特点 :娱乐功能 商业属性 工业化的生产体系

电影的发展趋势:昂贵 集团化 数字电影制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