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昆山十二五客运交通体系

昆山十二五客运交通体系

来源:二三娱乐
一、客运交通体系 1、轨道交通

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引导人口、产业、空间集聚,促进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强化片区特色塑造。 (1)普通铁路:保留沪宁铁路昆山站为客运专用站,货站东迁;规划通苏嘉铁路与苏州东绕城高速公路共用通道,沿其东侧通过,在中心城区北侧设置客货混合站。

(2)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东西向穿越昆山市域,在黄山路与创业路交叉口处设客运专用的新昆山站。 (3)城际轨道交通:沪宁城际铁路与京沪高速铁路并行设置,与京沪高速铁路共设新昆山站,另设花桥站和阳澄湖站。

(4)区域旅游专线:苏州S2B线经过周庄、锦溪和淀山湖,东接上海轨道交通20号线朱家角站,西经同里至苏州市区,是苏沪共建的环淀山湖旅游专线,同时承担南部片区通勤功能,可采用有轨电车形式。 (5)市域轨道交通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西延线由安亭墨玉路站引入昆山,在花桥由东向西分别设置先导区站、总部基地站、行政中心站。

苏州市域轨道S1线接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沪宁城际铁路唯亭站向东进入昆山,至沪宁城际铁路阳澄湖站与昆山城市轨道1号线并线,从前进中路站换乘昆山城市轨道2号线沿迎宾路向东至太仓;预控从昆山城市轨道1号线东部副中心站至太仓的廊道。

预控张浦至锦溪、沪宁城际铁路阳澄湖站向北沿阳澄湖的旅游轨道廊道。 2、公路交通

结合交通分区调控目标,梳理完善现状公路网,对现有公路功能重新定位,对不利于引导集聚和生态保护的部分道路予以调整、优化,对部分高速公路互通加以管制,以促进集聚、保护生态、优化环境、方便旅游。

(1)高速公路及互通

维持“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络(苏昆太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苏州东绕城高速公路、上海郊环高速公路)。增设黄浦江路北延线与苏昆太高速公路服务互通,增设周庄同周公路与苏州东绕城高速公路南延线服务互通(限制货运出入);长江路与沪宁高速公路和苏沪高速公路服务互通、绿地大道与沪宁高速公路服务互通限制货运出入,减少货运交通对客运交通的干扰。 (2)市域干线公路

规划形成“环加放射线”的干线公路布局结构。

“环”由城北路、东城大道、机场路、古城路构成,引导过境车辆和市域各片区间车辆绕行通过。

南部放射线由长江路(机场路-苏沪高速)、东城大道(机场路-苏沪高速)构成;北部放射线由长江路(城北路-苏昆太高速)、黄浦江路(城北路-苏昆太高速)构成。 (3)旅游专线公路

规划形成倒“T”形加半环的旅游专线公路。

东西方向:由上海崧泽大道接昆山的锦淀公路、锦周公路、同周公路,沿线依次串联上海大观园、朱家角、昆山淀山湖、锦溪、周庄、吴江同里等知名旅游景区。

南北方向:由常熟的常昆南北线接昆山的湖滨路、港浦路、江浦路至锦溪,沿线依次串联常熟沙家浜和昆山巴城、阳澄湖、商鞅湖、锦溪等旅游景区,并可利用锦甪公路联系甪直古镇。

半环:利用商鞅潭路、江南路串联商鞅湖、千灯古镇和淀山湖镇,并连接倒“T”形旅游专线公路。 (4)乡村道路

乡村道路依据村庄类别实施差别化供应。至旅游村的联系道路达到三级标准,同时对道路断面进行优化,除车行道外还应设置慢行道,提供多样化旅游出行环境;至其他农村居民点的联系道路达到四级标准。 所有乡村道路都应重视强化沿线自然生态风光和乡土特色,并从严控制路面宽度。 3、水上旅游交通

与苏州协调形成巴城、唯亭、阳澄湖镇等环阳澄湖区域的湖上休闲美食游线,与上海协调形成淀山湖、锦溪、周庄、青浦等环淀山湖区域的湖上观光度假、运动康体游线。

在南部水乡古镇旅游片区,规划串联明镜荡、长白荡、汪洋荡、五保湖和淀山湖等湖荡,形成水上休闲游线。 4、航空

利用便捷的轨道交通网、公路网联系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和苏南国际机场,实现快达全国、畅达全球的目标。

二、公共交通 1、城市轨道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导土地集约开发的作用,与空间布局相结合,形成“十字”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1)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由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西延线的花桥行政中心站引出,沿绿地大道向西穿过东城大道后向北经沪宁城际铁路花桥站,沿夏驾河和东城大道之间廊道向北至东部副中心,沿前进路向西经旧城区、西部副中心至沪宁城际铁路阳澄湖站,接苏州市域轨道S1线,线路总长31.5公里,建议站

距1.2-1.5公里,共约设24个站点。在环城西路以西、沪宁铁路南侧设置轨道交通车辆段,用地规模约29公顷;在夏驾河西侧、三巷路以南,设置轨道交通停车场,用地规模约10公顷。

(2)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由张浦副中心沿银河路经京沪高速铁路新昆山站、沪宁铁路昆山站,沿北门路穿旧城区向北至萧林路,沿萧林路向东至青阳路,沿青阳路向北至迎宾路,沿迎宾路向东至太仓,线路总长24.2公里,建议站距1.2-1.5公里,共约设19个站点。在迎宾路北侧、金鸡河西侧设置轨道交通车辆段,用地规模约24公顷。

与上海、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衔接,采用常规轮轨制轻轨,铺设方式建议以地下为主、高架为辅。 2、快速公交(BRT)

分为过渡性快速公交和常规快速公交两类快速公交线路。

在客流规模未达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门槛之前,沿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置过渡性快速公交线路,满足公交出行需求,为城市轨道交通培育客流。

在轨道交通线路覆盖范围之外的城市次级客流走廊内设置常规快速公交:

(1)快速公交B1线:由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青阳路站(前进路与青阳路交叉口处)引出,沿青阳路向南至张浦,线路长度10.9公里,建议站距1公里左右,共设11个站。在青阳路西侧、城北路南侧设置快速公交停保场,用地规模约2.1公顷。

(2)快速公交B2线:由中华园路与苇城路交叉口引出,沿中华园路向东经京沪高速铁路新昆山站,至沪宁城际铁路花桥站,沿金阳路向东至沿沪大道,沿沿沪大道向南至花桥,线路总长22.9公里,建议站距1公里左右,共设23个站。

(3)快速公交B3线:由萧林路和北门路交叉口引出,沿萧林路向西至苇城路,沿苇城路向南跨沪宁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后沿南星渎路至元丰路,沿元丰路向东至张浦,沿绿地大道向东至陆家,线路总长30.3公里,建议站距1公里左右,共设30个站。在古城路西侧、元丰路南侧设置快速公交停保场,用地规模约3.5公顷,为快速公交B2线、B3线提供服务。 预控陆家至千灯、沿苇城路向北至巴城的快速公交走廊。 3、常规公交

采用差异化布设模式完善常规公交网络,强化与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衔接,为其提供喂给客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未覆盖区域的补充,探索公交进小区的运行模式,方便居民公交出行。沿常规公交干线设公交专用道系统,优先保障公交路权。

常规公交车辆拥有水平达到15标台/万人,共需约5000标准车,鼓励采用电动车辆等绿色交通工具。 轨道交通走廊区域采用穿越接驳式布局模式,轨道交通线路末端站点周边地区采用放射式布局模式,扩大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提升公共交通体系的网络效应;非轨道交通走廊区域,结合空间布局方案,采用“双环+单心放射”的常规公交线网布局模式。

常规公交停保场的选址与常规公交线路布局相结合,同时考虑道路条件、周边用地等因素的限制,在城市外围地区落实。每处停保场规模按15000-30000m2控制。 4、出租车

遵循总量控制、提高档次、规范管理的原则,以企业经营模式为出租车主要发展方向;适度保留个体经营模式,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个体经营者的管理。 5、公交优先发展策略 (1)理念宣传推动公交优先

加大公交优先宣传力度,使公交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2)分区调控强化公交优先

按照交通分区要求,限制公交优先发展区内的小汽车使用,营造良好的公交运行环境。 (3)设施保障落实公交优先

通过保障公交专有路权与交叉口优先通行权、优化换乘等措施落实公交优先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线路采用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轨道交通的过渡建设模式,推动公交优先发展。 (4)智能交通提升公交优先

应用高科技手段,推进智能交通系统(ITS)建设,全面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5)资金投入保障公交优先

落实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保障公共交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客运与公交枢纽

按照功能构成、服务范围、主导交通方式的差异将客运枢纽分为四级: 1、一级枢纽:多种交通方式汇集,是区域联系的主要枢纽,主要指新昆山站。

2、二级枢纽:以城际铁路或长途汽车为主导方式,是区域联系的次级枢纽,包括沪宁城际铁路阳澄湖站、沪宁城际铁路花桥站、汽车客运北站、锦溪旅游集散站。

3、三级枢纽: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主导方式,是市域及中心城区内部联系的主要枢纽,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换乘站和首末站。

4、四级枢纽: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或常规公交干线为主导方式,是市域及中心城区内部联系的次级枢纽,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一般站、常规公交首末站、常规公交换乘站。

表06-05 昆山市交通枢纽一览表

公交 等级 名称 公交与其他 设施构成 换乘方式 一级 枢纽 京沪高铁站、沪宁城铁站、沪宁铁路站、汽车客运南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BRT站点、常规公交站点 沪宁城铁花桥站、花桥汽车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BRT站点、常规公交站点 沪宁城铁阳澄湖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常规公交站点 位于城市同站换乘 核心区,停车配建限制供应,鼓励公交与慢行方式转换 同站换乘 同站换乘 位于快速路边缘,停车配建扩大供应,引导小汽车出行方式与公交方式转换。 突出交通功能,适当配置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引导旅游集散和特色商务功能。 交通功能和商务功能并重。 引导商务功能集聚,建设城市主中心。 换乘方式 对用地布局的引导 新昆山站 花桥站 阳澄湖站 二级 枢纽 汽车客运北站 锦溪旅游集散站 三级 枢— 汽车客运北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常规公交站点 出站换乘 停车配建扩大供应,同 旅游轨道换乘点、常规公交站点 站换乘 提供非机动车租赁服务及停车设施,鼓励与慢行方式转换。 出 轨道交通站点、BRT站点、常规公交站点 站换乘 停车配建平衡供应,同时配建非机动车停车 优先配置商业设施,复合开发多元功能。 引导旅游集散和商业服务功能,形成特色旅游服务中心。 纽 出站四级 — 枢纽 轨道交通站点、BRT站点、常规公交站点 换乘或同站换乘

四、慢行交通

设施,方便多方式转换。 居住、商业混合开发。 遵循“以人为本、环境友好、方便旅游、有利康体”的原则,在南、北片区构建特色化慢行休闲廊道,在中心城区形成连续、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 1、南、北片区

南部水乡古镇旅游片区形成“一线双环”、北部阳澄湖休闲度假片区形成“单环”慢行休闲廊道,建成与机动车道分离的自行车、步行专用道,在廊道沿线客运枢纽配置集中的自行车租赁设施,在廊道沿线间隔性布置小型自行车服务终端,方便居民休闲、健身出行;强化廊道沿线景观塑造;提倡采用生态化路面。 2、中心城区 (1)步行系统

实施分区、分类的建设和管理措施,构建完善的步行系统。

商业区重点解决步行系统与停车、公交接驳问题;客运枢纽地区增强公共空间和步行设施建设,形成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统并保持整体延续性;旅游休闲区在保护生态、方便游憩和美化景观的前提下,建设自由的步道系统;居住区贯彻步行优先原则,营造优美、安静、舒适的步行环境;工业区着重处理好步行交通与货运交通的矛盾,增强步行系统的安全性。

交通性主干路的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通过围栏或绿化带分隔,按300-500米间距设置立体交叉的步行过街设施;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交通性支路适度拓宽人行道,按150-200米间距布置步行过街设施;生活性支路拓宽人行道,增加沿路绿化,营造利于步行的环境;以步行街和休闲道路为主建设步行专用道,步行街主要包括樾阁北街-樾阁南街、西塘街、南后街-北后街、东新街、亭林路-人民路、太湖中路、振新路,休闲道路主要包括吴淞江、夏驾河、娄江、青阳港、东西仓基河等滨水休闲道路,注重步行专用道沿线景观营造和休闲设施配置,采用生态化路面铺装,改善步行环境。 (2)非机动车道系统

非机动车道包括通勤道路和休闲健身道路两类。

通勤道路结合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布置,新区原则上不窄于3.0米,旧城区原则上不窄于2.5米,对于无法满足要求的,可通过单向交通、高峰时段机动车禁行等措施弥补;休闲健身非机动车道结合绿地系统布局,根据不同区段的建设条件和环境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慢行环境。 五、旅游交通 1、外来游客

外来游客以旅游包车、自驾和轨道换乘等方式为主。

旅游包车、自驾的游客通过沪宁、苏沪、苏昆太、苏州东绕城等高速公路进入昆山,通过周庄、张浦、千灯、吴淞江、巴城、阳澄湖、长江路等服务互通引导至旅游专线公路,到达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巴城、亭林园等旅游目的地。

乘坐轨道的游客通过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苏州市域轨道S1线、苏州旅游轨道S2B线等线路到达昆山,在高速铁路新昆山站、城际铁路阳澄湖站和花桥站、苏州旅游轨道S2B线锦溪站就近配置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旅游专线公交、自行车出租、小汽车出租、旅游包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游客到达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巴城、亭林园等目的地。 2、本市居民

本市居民以自驾、慢行交通和公交换乘等方式为主。

采用自驾方式的游客,可通过城市快速路和市域干线公路到达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巴城等目的地,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巴城等目的地之间通过旅游专线公路联系。

采用慢行交通方式的游客,可通过城市自行车道系统转换至市域慢行休闲廊道到达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巴城等目的地,实现旅游度假和休闲健身的结合。

采用公交换乘方式的游客,可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达到旅游集散中心,换乘旅游专线公交到达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巴城等目的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