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和音乐在
[摘要] 影视艺术作为现代社会最有效、
最迅速、最丰富多样也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最富有审美创造的再现能力和表现能力。对白和音乐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影视审美意象、个性化影视形象和文化涵蕴的建
构方面,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时空。
[关键词] 对白 音乐 影视表演 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视听元素构成了影视艺传达更为复杂而深刻,更为强烈而丰富的思
氛。电影、电视中的声音是为了表达剧情而
术的表现语言。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想和情感。影视演员必须把编导们用文字写刻意设计的,与生活中的声音的最大区别在运动构成了电影电视独特的相对时空结构,出来的各种语句变成有声有色的、有血有肉于它有着艺术的精确性,它的表现方式要符电视电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了解的语言才算完成了表演任务。
合影片整体风格要求,像话剧《哈姆雷特》那世界的最主要的窗口之一,是人民群众文化在影视艺术中,影像、声音和时间、空间样的舞台剧中对话的夸张的表现方式并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电视电影传一同构成电影、电视的语言表达系统。在创多见,因为它与真实生活的距离太远,不符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不仅用语用字的数量比作中,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与视觉元素相互合电影电视虚构、模拟现实的环境。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而且还带有鲜明的依存和融合,以动作、声音、物件和环境为基时代特色。
本工具,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二、音乐是人物诉诸心灵的旋律,是电视电影语言的升华
一、对白是电视电影语言主体和灵魂活动,起着叙事、传情、达意的作用。如果去掉声音,视觉的现实特性将遭到质疑,观众作为非词语符号的声音如音乐, 音乐是电视电影艺术要表现大千世界的方方在接受单一的视觉语言传达信息的情景中与人们的情感最为接近的艺术,也是人类表面面,因此电视电影中的语言也应涵盖方方尤如身处梦境一 般,失去了真实感。声音必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影视音乐可以传达出影面面的语言内容与形式。这里的影视语言并须是有组织的,否则就不可能较好地发挥作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以让观众非“蒙太奇”的概念,而是专指影视作品中角用。
感受到银幕上的视觉形象无法表达的情感。色的语言。在影视创作中的语言部分,我们电影、电视中的人声除了有记录、
言语因此影视音乐的恰当运 用,常常能起到画龙可以概括称为对白,指的是说话的对象或是表述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处理、表现空间。点睛的作用。
人物,或是观众,或是自己,或是镜头所代表如电影《红高粱》中一开始的旁白,用第三人影视作品中音乐与画面之间是相互依的任何物体。对白是电视电影语言主体,同称叙述我爷爷、奶奶的故事,将观众的思绪存、相互作用、相互诠释的。如美国影片《人时还包括人声的音高、音色、力度、节奏等。
一下子带进了电影塑造的虚拟情境中,并引鬼情未了》风靡全球,它的主题曲更是打动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在导观众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去感受、思考,了无数观众。本片主题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电视电影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那无可奈给人超现实感并赋予影片文学感和有特色于通过音乐的深情赋予影片以巨大的感人何的默片时代,也还要借助字幕来说明角色的形式气氛。
力量。当男主人公变成幽灵后,凭借巫师的的语言。过去老人们常把看戏称作听戏,说在创造处理中,人声具有多种表情,如身体再次与女友相拥,这一抒情段落中,尤明了念与唱在戏剧中的份量。而剧单靠语言高兴、哀怨、平静、崇拜、傲慢、嘲讽、虚 弱、沉其要注意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当舒缓悠长的和音响就能令听众们跟着剧情喜怒哀乐,足稳、冷漠等。人声的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的音乐缓缓响起,心碎的柔情中夹杂着无限的以见语言的魅力和作用有多么大。我们可以不同能表达出多种不同的生活 状态和个性哀怨与凄美,表达了从此阴阳两隔,人鬼殊毫不夸张地说,语言同动作一样是塑造人物情绪,能塑造出年龄、性别、身份,能对角色途的凄凉与无奈,音乐抒发了二人微妙难言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样作为的表情或肢体语言进行有效 的补充,它甚至的内心世界。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我们演员表演中的重要因素,语言甚至能比动作能在黑屏状况下通过声音交代剧情,营造气
不禁沉醉于这段生死不渝的爱情之中。香港
47导演王家卫的影片《花样年华》中,音乐同样情 感表达产生定向和放大的作用。音乐能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元素。影片中,男女主人加强、深化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细腻、公在社会与道德的双重束缚下压抑着内心复杂或充满强烈矛盾冲突的思想感情,将人的情感,通过怀旧的爵士乐,我们似乎感受物隐秘的内心活动外化,同时通过音乐的节到了男女主人公在静观默察中,对爱情发出奏、音质、音调、和谐、对比等因素来牵引、激的绵绵咏叹。音乐在影片中起着渲染情绪,发观众自己由生活历练得来的、价值观认同抒发情感的作用,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真切的、或渴望得到的某些情感,并通过积极的的感受到主人公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心理活动创造一个新的甚至是 幻觉的世界,影片中音乐的作用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试着产生出强烈的张力,达到情感宣泄的极致。去体会,就一定能够感受到影视音乐的无穷这种反复出现的音乐或是在 特定剧情中出魅力和蕴涵其中的导演思想。现的音乐就成了一种语言,具有象征与隐喻
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的作用,并以此让观众获得审美体验。如电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视剧《红楼梦》的主题音乐,它既涵含了悲欢段的叙事法则。它在影视艺术叙事过程中,离合而又超越了一个庞大世家的荣辱兴衰时而递进式出现,深化着主题;时而间断性的具体内容,将一部具象的虚构的家族史升出现,提示着主题;时而反复性出现,强调着华成了一段社会的历史镜像,并超越了后人主题;时而回环式出现,强化着主题……它的褒贬,其跌宕多姿、荡气回肠的音乐将作一会儿是影视艺术语言的陪衬语言,如泣如品带入了一个唯美的、纯粹精神高度的、难诉,使我们沉醉于影视艺术的感情交织情景以言喻的诗性境界,这首曲子就是电视剧作中;一会儿它又是影视艺术语言的主流语品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象征符号一种语言。言,让我们的心灵云舒霞卷、暴风大作,体会在影视艺术中,主题性音乐是概括影到一种只有影视艺术音乐才能带领我们进视剧基本情调,能够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和命入的崇高境界。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对于影视运特征的乐曲。导演、作曲等创作者常用它艺术叙事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影视艺术作品来表达影视剧的主题思想和风格流派特征。的主题更加突出,思想更加明确,结构更加主题性音乐是影视艺术音乐语言的核心,也紧凑,线索更加明确。是整个影视剧音乐情节发展的核心。它的存
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影视艺术叙事过在,使影视艺术观点鲜明,并富有表现力。它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表达感情服务,在影视剧中多次出现和广泛应用,就形成了它既表达出影视艺术对象的心境,也表达出影视艺术音乐语言的立意美。从此,影视艺影视艺术创作者对影视艺术形象的理解,还术就具有了贯穿始终,线索明确,能够反映表达出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惟作品深邃美学思想的结构性音乐。其如此,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又称为“气氛音抒情性音乐是影视艺术音乐中用于抒乐”。当然,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并非影视艺术发主人公内心情感的音乐,它能微妙地、细鉴赏的唯一目的,它只是为影视艺术语言叙致地体现主人公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复事提供服务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语素,鉴赏者杂情感和心理感受,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看重的是它的感情表达修饰性作用,而坦露他们的各种心迹,从而使观众窥 见到主非感情的表现性作用。影视艺术音乐语言也人公的情感秘密,体味到主人公的 生命意志是与影视艺术作品的风格基调相协调的,即冲撞和人生命运的各种酸甜苦 辣。抒情性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出现矛盾或对立,那也乐语言是艺术音乐语言诸元素中,作用最为是出于对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结构需要的目突出的语言形式,它具有一种崇高的“情感的。在影视艺术语言中,音乐语言尤其要与美”,神圣的“情感美”。 抒情性音乐所具有的画面语言相协调。“情感美”是一种主 观美、心灵美、道德美、社
会美、文明美,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种族、肤色三、电视电影语言对作品意境的渲染作它展现在我和文化偏见的人类社会共同美,用们面前的是人类社会所有成员都会经历到
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永无穷尽,永远令人各种声音、音响、音乐的超现实组织,成
心弛神往。为电视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它们交响化、象
对白和音乐是对人的听觉感官的一种征化,突破模仿自然的框架,向有意味的、诗
让观众的情感活跃起来。刺激,这种感官刺激以人的感知经验为依意的形式展开,
电影、电视常常在叙事、非叙事和超叙据,通过心理感悟、分析产生出主观反应,并事时空中重复一些音乐,用以对剧中角色的能够激发某些审美体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
会对音乐得出如此评价的原因,有人说:“巴
赫是小溪,是因他的音乐亲切自然,如小溪洗去世俗的尘埃。他的音乐包含着巴洛克时期特有的曲线美,如同美丽的贝壳、跳跃的浪花、小草刚抽出的新芽……在他的小提琴与古钢琴奏鸣曲中,小提琴拉出的音符,如同徐徐飘落的雪花,如同袅袅升起的炊烟,像一杯清淳的茶,散发着纯洁的芳香,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说巴赫是大海,是因为他的音乐其实是饱含激情的。他的音乐像群山那 样连绵起伏地延伸着,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地呼吸着……”而“萧邦有如音乐 词人,他的音乐和我们的心灵有着难以言宣的情感钩连。”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结构 的人对同一个对象的感知是不同的,他们具有各自的“期待视野”,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情移入”与之共鸣共感。因此,音乐不但可以形成空间和幻觉, 还具有自己的表意作用,对不同的人可产生不同的暗示作用,这是由客观到主观再由人对客观现实产生不同反应的循环作用的过程。是剧中人物与观众在心理上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构成情绪,表现作品艺术主旨的重要因素。
在艺术创作中,对白和音乐具有重要的表现性价值,我们应该重视对白和音乐这一艺术表现元素,并努力探索它的艺术表现语言规律,以此来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张骏祥,程季华编.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10月.
[2]程树安编.中国电影名片鉴赏辞典.长征出版社.1997年7月.
[3]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4]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月.
[5]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4月.
[6]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
作者简介:陈晓红(1969—)女,河南郾城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