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现代性的解析

来源:二三娱乐
 2009年10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09第23卷 第5期            JOURNALOFXINXIANGUNIVERSITY          Vol.23No.5

对现代性的解析

高 华

Ξ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论述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他的论述使我们对现代性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让我们了解到在面对现代性的风险时,应该作出怎样的适应性反应。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对现代性问题的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对现代性的特征作了深刻的阐释,对现代性问题作了全面独到的分析。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以其分析的深刻、体系的完整和见解的独到广为人们瞩目。

关键词:现代性;断裂;现代性的风险中图分类号:G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5-0019-03  一、现代性的特征在《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中,作者按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现代性作出一种制度性分析,吉登斯的笔下的现代性,与目前大多数讨论有所不同,吉登斯认为的现代性是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

[1]

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征,却仍然在黑暗之中藏而不漏。

现代的第一个特征是:现代性的断裂。为了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性,为了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后果,作者首先提出了断裂论的解释,指出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

[1]

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认为断裂的性质非常重要,它对诊断现代性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是必不可少的开端。但是,它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原因就要涉及哲学与认识论的问题。吉登斯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长久以来对社会的认识存在一种社会进化论。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把人类历史看作像生物一样进化,就如人类是从某种生物通过层层进化,最后终于成为人类,社会也会如此而最终达到“最高境界”。刚开始以采集与狩猎文化为特征的原始部落出现,然后是以耕种与畜牧业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最后以西方的现代社会为顶点。进化论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历史有一个总的发展方向,并可以通过一条“故事主线”把杂乱无章的人类历史串连起来。但是,事情并未像进化论者们所

想象的那样,人类社会就终止在西方的现代社会,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后现代问题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为了更加深刻地阐明现代性,吉登斯认为有必要解构社会进化论,也就是说他反对把历史描述成社会进化论的概念所呈现的那种“总体性”形式。

毫无疑问,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断裂,马克思主义也十分强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吉登斯特别强调的是与现代时期有关的那一种(或那一类)特殊断裂。他特别指出,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现代性的双重性。这是从现代性所产生作用的性质上来讲的“,正像每个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人所

[2]

看见的那样,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吉登斯相信,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的和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是阴暗面和“机会方面”并存的,从总体上来讲,社会学的经典作家也极为重视现代性的“机会方面”,比如马克思和涂尔干,他们都相信,虽然现代是一个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但由现代所开辟的使人获益的可能性,超过了其负面效应。虽然韦伯在这方面的思想最悲观,他认为现代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相矛盾的世界,在这人的世界里,人们要取得任何的物质进步,都必须以摧残个体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官僚制度的扩张为代价。即使这样,吉登斯认为韦伯也没有预见到现代性更黑暗的一面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带来的后果是多么严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过去并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或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一些阴暗面,在吉登斯的笔下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Ξ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高华(1984-),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19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现代性的全球化特征。吉登斯对全球化的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互动

[1]156

的方式将彼此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全球化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吉登斯用时—空伸延的概念回答的上述问题。他认为,正是时—空的伸延,使远距离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此地与彼地的社会关系也慢慢发展起来。跨越作为整体的地表的全球性网络是通过不同的社会情境或地域之间的社会互动连接而成。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各个国家的人民也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这对减少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全球化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特别是以前只在某一地区发生的事件,现在可能会蔓延到全世界。这种事件不胜枚举,特别在经济领域显得更加敏感,就如20世纪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要受到影响;还有就是各种地区性的疾病在世界的扩散,如艾滋病、疯牛病等。在脱域机制与反思性的推动下,现代性正在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得很明显并由此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吉登斯认为正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使得现代性迅速地从传统秩序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4个维度,其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和空间的分离

在这里,吉登斯主要谈到了两个重要概念“:时间的虚化”与“空间的虚化”。首先是“时间的虚化”。在前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总是相连的,而且对时间的测量也不精确。那个时候一个人要分清每天时间,总是要参照周围的空间环境如什么地方、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等来对时间加以确定。随着现代性的降临,时间被标准化了,最重要的标志是机械钟的出现,这对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时钟体现了“虚化”的统一尺度。接着日历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以及跨地区时间的标准化,使时空的连接被破坏。通过这种时—空的顺利转换,现代性也开始了它的扩张。

与此同时“,时间的虚化”也促进了“空间的虚化”。在前现代社会,空间和地点总是一致的,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理上的“在场”来界定的,也就是由地域性活动来支配。随着现代性的发展,空间渐渐冲破局部地域,与物理上不在场或远距离的人发展关系越来越成为

(如网上购物)也就被人们所认可能,空间的“缺场”

可。如吉登斯所说“,……在现代性条件下,地点逐渐变得捉摸不定,即场所完全被远离它们的社会影响所渗透和塑造。建构场所不仅是在场发生的东西,场所的‘可见形式’掩藏了那些远距的关系,这也

[1]16

正是决定场所性质的所在”。

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所带来的社会活动模式超越了前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征,但是超越并不代表一切尽善尽美,与所有的发展趋势一样,它也是辩证20

的,也产生了一些对立的特征。中国有句古话叫“分久必合”,时—空的分离为与社会活动有关的时—空的再结合提供了基础。吉登斯举了火车时刻表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时—空的再结合。一张火车时刻表表面上看是一张图表,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对时—空秩序的规划,它表明火车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点。

(二)脱域机制

吉登斯对脱域的定义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去,空间与地点的脱离成为可能,并且远距离的社会关系在时—空伸延的广阔地域(比如电话和互联网的使用)中也得到了发展。由脱域唤起的图像能够更好地抓住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组合,这种组合对社会变迁,特别是对现代性的性质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在这里,吉登斯还特别强调,用脱域概念而不是其他学者用“分化”或者“功能专门化”概念来把握传统世界向现代世界转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更好地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时—空伸延问题。这也是脱域机制的本身特点使然。吉登斯区分了两种脱域机制: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所谓象征标志,吉登斯认为它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它能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最显著的代表是货币。吉登斯首先引用了凯恩斯对货币的分析,并强调了他的货币与时间的观点。接着,吉登斯又引用了齐美尔有关货币的空间含义。由此,我们可以说,货币是通过连接当时与日后、在场与缺场而将时间抽脱出来的手段,因此也是将交易从具体的交换环境中抽脱出来的手段,或者根据前面的观点,货币是时—空伸延的工具,它使在时间和空间中分隔开来的商人之间的交易成为现实。在吉登斯看来,货币与现代性密切相连,它在现代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它对总体上现代经济活动的脱域是极其关键的(货币的流通方式使经济活动的脱域成为可能)。就如现代社会最具特色的脱域形式———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它从早期形式向国际性规模的发展,货币是其卷入的空间伸延部分所不可缺少的。同时,它对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财产所有制及其可让渡性也是关键的。另一种脱域机制是专家系统。所谓的专家系统,指的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处不见,有律师、医生、电脑维修工、程序员等专业人士,也有的如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出现。这些“专家”与组织的最显著特征是他们拥有相对他们来说是外行人所缺少的专业知识。由于个体的知识有限,不可能是个“万事通”,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个或那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个体不得不向拥有解决这方面问题办法的经验丰富的人士。在此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参与解决问题的进程,由此来验证专业知识,这一过程仅仅是建立在对专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家系统的信赖基础之上。这种信赖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外行人士总认为事情会像系统所预期的那样运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专家系统也是一种脱域机制,它把社会关系从具体的情境中直接分离出来。那么它是怎么脱域的呢?与象征标志一样,专家系统以同样的方式脱域,即通过伸延时—空来提供预期的保障。对于社会系统的“伸延”,吉登斯认为它是通过应用于评估技术知识的测试的非人格性质以及用来控制其形式的公众批评来实现的,而这种公众批评正是技术性知识产品存在的基础。

(三)知识的反思性应用

反思性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他看来,它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特征。因为人类总是与他们所做的事情保持一种“联系”,或称为“行动的反思性监测”,这本身就构成了所做事情的一种内在要素。这就是说,不管是远古,还是现代,反思性已包含在人类的行动过程之中了。既然反思性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独具的特点,那么,它为什么会在现代性中占据重要位置呢?一方面,吉登斯认为,进入现代性后,反思性有了明显不同。在前现代社会,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限制为重新解释和阐明传统,以至于“过去”比“未来”更重要。那时候人们对过去的经验特别尊重,因为它包含着世世代代的经验教训,并会由于其对未来的指导作用而永远保留下去。而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反思有了不同特征。反思被引入了系统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里面,致使思想与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相互反映的过程当中。这一过程里,没有什么确定性的知识可以获取。传统在这里,只有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才能得到认同。也就是说,现代性的反思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即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思性,特别是知识的反思性为现代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在这种用反思性的知识建构起来的世界中,没有必然性的知识存在。因为当反思被应用到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中时,知识已经不是“原来”的知识,而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知识。

三、现代性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希所说的当代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吉登斯勾画出了现代性世界的风险景象。

第一,它们是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如核战争对人类的生存所构成的威胁。吉登斯将核战争列为现今全球所有危险中“最直接和最可怕的”潜在威胁。

第二,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全球化带来的劳动分工的变化之类的事件,同样也影响着每一个人。

第三,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人类的知识进入到物质环境。例如,由核电站的事故和核废料所引起的辐射,危害大气产生的“温室效应”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冰雪覆盖层融化的结果,使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威胁到再生氧的基本来源,等等。

第四,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的发展。例如投资市场,其中股票交易的风险是人所共知的。第五,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中的“知识鸿沟”,即知识与自然、社会控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不可能被宗教或巫术知识转变为“确定性”。

第六,分布趋于均匀的风险意识我们共同面对的许多危险已为广大的公众所了解。

第七,对专业知识局限性的意识就采用专家原则的后果来看,没有任何一种专家系统能够称为全能的专家。

这些风险景象的存在,在吉登斯看来应该分为两类:一是改变风险的客观分配。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地球,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随着自然生态的破坏而来的是资源的枯竭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化,这将从根本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况。风险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存在于特权与非特权之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再也没有什么“旁观者”,参战者和没有卷入战争的人都会深受其害。二是改变风险的经验或者对风险观念的理解。它源于现代性自身的“反思性”的性质,源于人类知识自身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现代性的知识社会里,随着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抽象的专家系统日益控制着社会。然而人类反思与知识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固有的“人为的不确定性”,必然造成在对自然与社会的预测与控制上的风险,这体现在人类对社会生活条件和自然进行干预的结果上。

吉登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对现代性的风险,我们应改变风险经验或对风险观念的理解,不应该抱实用主义的态度去接受现实,也不应该过于悲观,而应该激进地卷入,针对已经察觉到的危险进行实践性的搏击。在对人为风险的危险性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它们的影响或者战胜它们。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黄平,校.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6.

【责任编辑 杨新生】

2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