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霾为何物?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下列有关“霾”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无数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然而在诗歌中却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的“霾”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对于这种说法目前还无法确认。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中“终风且霾”和《九歌》中“霾两轮兮絷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在今天,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吹散雾霾。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
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手忙
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
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
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
“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
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
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
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
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
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 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
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
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
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选自2011年《短篇小说》,第六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馒头的描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将“馒头”写进文题里,以馒头编织故事,以馒头刻画人物形象,使普通的馒头有了象征意味,发人深思。
B. 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
C. 对小林子班上同学的描绘,也为塑造主要人物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小说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
D. 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却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
5.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5分)
6.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的作用和妙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
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书里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4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
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王其将,罪六 王:封王
B. 存问父老 存:问候
C. 主约不信 信:相信
D. 项羽数击彭越等 数:屡次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B. 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C. 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 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2)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小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4.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首联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 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每当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 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 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15.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5分)
(1) ,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 。 (《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 (《再别康桥)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记念刘和珍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鲁迅对《呐喊》中的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地思考与认识。
②59岁现象,即有些干部一直廉洁奉公,但想到自己马上要退休了,就趁机捞一把,往往是因收受贿赂而东窗事发,受到起诉。
③他接管我们班之后,深感头疼,因为全班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几个前任班主任都干了不长时间,然后都摇头叹气,无奈走人。
④文化层次决定文明程度,这话可能没错,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恰恰是高文化层次人群的见利忘义,有时达到利令智昏的程度。
⑤尽管地方政府给了他很多支持,但他坦言,自己在创业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
⑥亲爱的旅客朋友,又到了说晚安的时候了,车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希望
你今晚能有一个好的心情,明天再见。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们要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
B.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C. 李黎明的所有行动与努力都在围绕以怎么改善办学条件,怎么提升队伍素质,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怎么让孩子健康成长,怎么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个中心进行。
D.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 距2018年的高考还有200多天,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为自己的
高三学习尽一份绵薄之力。(广播稿)
C. 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就是空间,①______,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旅行是有不同动机的,②_______。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各地去搜集材料,这些都是为了教育。还有一种旅行是政治旅行,是不得已的,③_________。唐朝时韩愈被贬到潮州,宋朝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近几年,手机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是否应该进入校园,引起了学校、社会、国家的关注。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朗中学从2017年4月份开始开展“阳光手机”活动。
为确保这一活动顺利展开,学校团委决定于201 7年3月26日15: 00在报告厅举行
一场大型的辩论会,辩题是“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是利还是弊”,同时邀请部分家长组成评委团,亲临辩论会的现场。
请以立朗中学校团委的名义,给受邀家长发一份邀请函。
要求:符合应用文格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周末晚上,父亲伏案于电脑桌前,母亲蜷在沙发里看韩剧,孩子正用手机忙着发微信。
②课堂上,气氛沉闷,教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
③重阳节,一敬老院的老人被志愿者洗了七次脚。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A 2.A 3.C 4.C
5.(5分)慈爱、节俭、朴实、自尊。(2分)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他
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3分)
6.(6分)全文多次写到“雪”,写雪有以下作用和妙处:①写“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②首尾写雪,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也在强化小说催人警醒的教育主题;③“雪”是小说的自然环境,也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④借助雪的描写刻画了小林子这个人物形象,篇末写雪不仅写出人物的思想变化,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答对一处得2分)
7.C 8.AD(5分)
9.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 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答对一处得1分)
10 .C 11.D 12.C
13.(1)项羽送回了汉王的家属,汉军官兵都呼喊万岁,然后项羽回营别去。(5分)
(2)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5分)
14.AD(5分)
15.①“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②“人老黄”表达诗人青春已逝的愁苦;③“风云不断”“空”妻子
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6分,答对一点得2分)
16. (1)怅寥廓(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4)风萧萧兮易水寒(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5分)
17.D 18.D 19.A
20. ①光阴就是时间 ②旅行的一个动机是教育 ③也就是贬官(6分)
21.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为配合我校4月份开展的“阳光手机”活动,我校决定于2017年3月26日15:00在我校报告厅举行一场题为“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是利还是弊”的大型辩论会,现特邀请您作为评委团成员出席,期待您莅临指导。
立朗中学校团委
×年×月×日
作文【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给三则不同材料,看似各说各事,但是它们内在性质却是一致的,很是鲜明的告诉考生在目前人际交往中的那些让人感慨、不吐不快的事情。
结合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去思考:一、“沟通交流”,周末家人忙各自消遣方式,师生间鸡同鸭讲,老人一天被洗七次脚,都是缺少沟通,为着各自的想法过着自已的生活,缺少“沟通”怎不令人遗憾?二、“缺乏尊重”“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着自已的事情忙碌,不管他人的存在与否,“私欲心”太重。三、“善待真情”,亲情师生情孝情是尘世间最美好的,都没有很好的珍惜,也就出现令人反省的社会万象。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多则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找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选用材料升华主题时,要站在一定的角度去评价分析当今社会的不良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引导人们从“善”的角度去反思人际交往,弘扬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