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范本模板】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范本模板】

来源:二三娱乐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10)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或其衍生物,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然资源。同时,也有一些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水平下是完全不能由人工产品替代的。

2.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人均量的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但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当一部分县(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00平方米以下,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534平方米的警戒线,比日本人均467平方米还要低67平方米.中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人均量的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人均量的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人均量的1/4。

2。2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总量虽然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量的1/6和1/8。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在100位之后.我国森林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居多,其他地区较少。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6省(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1。4%,蓄积量占67%。而华北、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少,尤其是新疆,森林覆盖率仅2.94%。青海森林覆盖率不足5%。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危害较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46%.荒漠化分布于新疆、内蒙、西藏、甘肃、青海、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等18个省市。其中,新疆、内蒙、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8个省区的荒漠化总面积为259.5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在如此情况下,我国森林砍伐速度却没有因此而减缓。乱砍滥伐、毁林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也濒临灭顶之灾。

2.3草地资源

我国有草场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2%,但人均草地只有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0。64公顷的52%.我国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亿公顷。中国90%的草地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占90%。

2。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我国矿产资源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大;三是民间无序开采现象严重。据调查,前几年,每年仅广西就有大约10万民工涌到黑龙江去挖金矿.由于这几年钢材价格上涨,各地民间无序开采现象更为严重。我国的石油、铁、铀、铜、铝、金产品已从原来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我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的高速增长.在未来20~30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而大宗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矿产消耗增长的速度。据预测,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品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品将难以保证需求,因此,这几年已陆续从国外进口。

2。5能源资源

第一,煤炭.据统计,全国已累计探明储量9000亿吨,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仅次于独联体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煤炭资源,88%集中在北方。

第二,石油。我国石油资源量大约在800亿吨左右,目前,已累计探明储量130多亿吨,剩余储量还有30多亿吨,按年产1亿吨水平计算,这些储量可采期30年。

第三,天然气。据勘探,我国天然气远景储量在40万亿立方米左右,目前已探明储量1。43万亿立方米,还不到远景储量的5%,说明潜力较大,也表明我国天然气勘探程度低,还未把潜在资源变为探明储量。

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不变。根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同时,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9100万吨,比2002年激增31%,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将达到每日1000万桶,这意味着届时我国所需原油将有八成以上来自国际石油市场.

2.6淡水资源

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水资源总量每年28000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地下水资源量820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量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特别是北方地

区缺水问题日趋严重.

2。7海洋资源

人类整个地球表面的71%是约为3.6亿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我国是海洋大国,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则达32000多公里。海区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海洋鱼类5000多种,海域生物万余种。但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较晚,开发能力较低.目前我国海洋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低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

2。8气候资源

我国年降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海南、广东中部和北部湾西北部,超过200毫米;年降雨量最少的地区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少于50毫米.我国西北干旱区严重缺水,除了制约经济发展外,还会加快当地的荒漠化进程,这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降雨是目前我国主动利用天空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常被视为缓解旱情的办法之一。

3。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恶化。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简单粗放,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即“三高一低”)为显著特征的工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据初步估算,将我国所有污染对经济的损失汇总起来,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会占GDP的7%左右。这一数字刚好接近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尽管我国在资源利用与保护方

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粗放型工业化的总体形势下,治理保护却跟不上浪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面对着我国人口的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压力,国家尚无力量集中更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资源与环境治理,这就很难指望在近期内跨越发展与治理的门槛。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资源贫乏、消耗大、浪费严重,这正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加以分析,主要表现在:

3。1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自然资源的价值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遍了解并认同的商品价值,体现的是物质价值:二是服务价值,即通常所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主要体现的是精神价值.第一类价值是可以简单计算并易于用货币来体现的,而第二类价值则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且难以简单用货币的形式来体现.

但是,结合自然资源消失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补偿损失所要付出的代价,与不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比较,是比较直观的方法。例如,徐篙龄(1997)通过计算指出:1985年我国由于森林破坏而造成的年度经济损失约为人民币298亿元,未来恢复费用约为90亿元;1993年则分别为584亿元和179亿元。又如,重庆市统计局的核算资料表明:1997年该市水污染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为6324万元,对固定资产造成的损失为3。68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为18.99亿元,水环境质量损失为1.16亿元。污染型缺水给重庆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9的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12月29日公布的调查表明,目前西部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到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但是,传统上的认识是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投入劳动的物或者不能交易的物,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天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没有价值。

伴随着这一不科学的认识,在我国形成一种被扭曲的怪现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无价,原料低价\",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特别是对那些功能性的资源(包括部分物质性资源),传统上认为是丰富的、免费的、可更新的自然要素,在利用上就不加节制,超过了这类资源在容量和数量上的可允许的限度,从而造成资源基石——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持续地被人们所利用。这类资源更新并非是纯自然的过程,人们既能将利用率保持在自然更新的能力之下,又可将这种能力人为地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如果两者之间没有达到平衡,则“可更新资源”(包括环境承载力)的利用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就没有什么区别,资源短缺终将来临.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衡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它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计算了固定资产的折旧,但却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损耗价值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经济指标坚挺的背后,却是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经济繁荣\"的同时,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重要条件的资源基础却在不断削弱。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对抑制生态退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带有行业的倾向,在内容上存在空白、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的地方,如《森林法》规定了森林采伐量的控制措施,却没有规定大面积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防治措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如湿地、旅游资源等,我国目前尚缺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适宜度,从学术界到管理层,因出发点、角度和部门利益的差异,尚存在有不同的看法,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从编制到审批都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程序和依据。再如渔业主管部门,既要负责水产资源的保护,又要负责管理渔业生产,考核渔获量,这种行政权和经营权笼统重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自然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从计

划性指令,而不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运作,致使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剧烈,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3。2经济盲目扩张与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恶化一般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效率利用造成的.目前,我国的工业污染和与能源相关的污染、商业性开采造成森林大量砍伐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都是经济盲目扩张的结果,而这种扩张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价值。20世纪50年代的增长热就是以资源的破坏为代价,为了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高速发展固然可以使我国走向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时代,但是盲目的经济扩张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却大大加剧了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等的消耗,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长通常是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已达13亿,这对自然资源产生了巨大压力,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范围越来越大,水资源严重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显然,由于人口增长而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而无论经济是否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都会使我们更加难以解决众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首先,迅速增加的人口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需求,而传统的资源管理制度又不可能迅速适应防止过度利用资源的需要.其次,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和生活必需品以及就业的需求.如果人口急剧增加的局面不改变,增加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将对自然资源施加额外的直接压力.

3。3缺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一般性原则

(1)未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相结合.

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资金短缺,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又不够健全,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能源浪费每年至少在1000万t标准煤以上,此外,水土资源的浪费也极为严重。因此,资源节约潜力很大.节约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比开发节省投资,周期短而见效快,应作为资源持续利用中期的重点。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应作为中长期的发展重点。当然,开源与节流是互为依存的,开源是节流的前提,节流是开源的继续,要根据不同资源、不同条件确定其侧重点。

(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相统一。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讲究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项活动将丧失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还应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如果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必将损害资源与环境,破环生态,而恶劣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抑制经济发展.任何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支撑,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环境的日益恶化,这种支撑会变得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经济越是高速发展,越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持能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可再生资源没有实行合理规范、永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在被开发利用后虽然能够自我再生、恢复或净化,但是其再生、恢复或净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乃至人为因素的制约.为使这类资源永续利用,对其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就应合理规范,不能让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超过其再生、恢复或净化能力。其主要利用方法和途径是:

第一、最优利用。即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最优效益。自然资源的物理与化学属性不同,往往一物可以多用,应根据其各自特征,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二、适度开发.保证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遵循自然规律,维持其再生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使之得以永续利用。

第三、合理结构,实现整体功能效益。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某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各类自然资源不仅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还有系统整体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仅应追求资源种类的合理利用,还应按照资源种类及其数量的合理组合和科学比例,根据资源整体功能安排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整体功能效益。

第四、营造养殖,增强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能力。

按照生态规律治理生态环境,营造森林,养殖培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动植物,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地球的生命支持能力.

(4)对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实行节约、限制和综合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犹如一个初始量给定且只能流出不能流入的水池,随着社会的不断利用,其储量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枯渴。因而对这类资源只能本着节约、限制与综合利用的原则。其主要利用方式和途径是:

第一、综合利用。对于共生和伴生的不可再生资源,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采选和冶炼,尽可能全部提取各种资源.

第二,最优利用。利用应充分考虑经济技术条件、资源储量和开采能力,并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为中心,搞好资源种类和等级替代,做到节约利用、有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价值。

第三,回收利用。剩余资源如残余、零散物等及利用后的废料如废渣、废气等必须回收,使资源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延长其为社会服务的年限.

第四、增加开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勘探水平和能力。增大技术贡献率,扩大开采能力,提高采选、冶炼技术构成,尽可能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寿命\"。

总之,各类自然资源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一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几种资源,如破坏了森林、草地就会影响径流,冲刷土地,影响对气候的调节,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而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归纳为:一是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二是重开发,轻治理(或不治理);三是再生资源流失率高.人口和资源是一对矛盾,只有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4.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看出我国自然资源总的态势是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够合理,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相对紧缺,而且浪费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资源需求量大,如何从资源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总战略应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建立以草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缓解资源不足。基本对策为:

4。1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由能值转换分析率分析可知,作为价值体现的人类智慧型劳动及信息资料的太阳能转换率极高,因此,初级产品的输出,一方面损失了自然界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贡献,另一方面,失去了重要的对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机会。而我国重要的资源国情恰是人均资源量少,人口多,劳动剩余,因此,在自然资源管理系统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是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制定科学发展对策。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利用资源信息科学体系加强资源的综合评价。虚拟水交易也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粮食问题的新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和替代品.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又可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将起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对解决未来的粮食危机也将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基于不断循环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研究.所谓资源流动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方向,构建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资源潜力以及阐明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我国长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高技术的产业化更难。必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否则知识经济仅会称为学者们的文章和领导的修辞。

4。2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

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强化资源的有效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导致“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引入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使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又不能运用价格杠杆促使资源得到合理、节约利用。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完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在合理估价的基础上,从实物、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统计、核算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当前国民经济核算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国民账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2)国民经济核算仅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却忽视自然资本的消耗。(3)对于国民经济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退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没有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反倒将环境处理费用加入国民收入。

4。3强化自然资源开发导向

引导社会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包括节制消费、替代消费、循环和重复使用以及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复杂多变的偏好得到满足,文化消费、信息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树立资源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倡导合理消费;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消费教育与导向。

实施开放型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源全球化成为资源利用的热门话题。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价位偏低的有利条件,

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向的资源开发战略。

4。4强化政府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责任

v政府的生态责任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政府责任的一种延伸.政府的生态责任特别的源自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权力垄断性,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

5.结语

在任何经济社会,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依赖知识和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其更有效的支持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与环境问题将不再困扰人类,最终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二三娱乐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生环保教育教案范本

(3)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实现人与自然相处和谐,就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

国土资源相关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理地域内一切自然资源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海洋资源等。 根据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及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考虑本书研究选取的范本——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区情、资源开发及其管理、民族地区发展状况等,征求了阿勒...

如何利用地理资源开发有效的体育课程活动

4. 潜在价值性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二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可能的体育课程资源都具有潜在价值性,也许在一段时期内,某种资源还不能为体育课程所利用,甚至不被认为是体育课程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结论与建议

(6)国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7)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各地区加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 系统梳理、综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层面的指导。 (一)...

保护环境倡议书

社区单位要利用本单位的资源,积极开展厂弄共建、厂街共建、校街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区域共建,做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增强社区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二、争做文明市民。积极参加“告别陋习,文明出行”活动,增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到行路时不乱穿马路、走人行道,不乱闯红灯...

人类与自然的文章,谢了。急

因此,面对各类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人类从认识自然、支配自然到适应自然不仅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而且是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历史,这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与共存和发展的历史。正因如此,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但从整体态势来看,全球环境恶化仍然是人类面临的灾难。今年非典疫情的传播对人类,尤其是对...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

三、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但国家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一2020年)》...

社区调查报告范本三篇

1、自然情况:被调查社区共有71栋居民楼,5047户居民17875人,其中有困难户262户,158名在籍党员,两个社区20xx年经济总收入为5万元,20xx年为1.4万元,20xx年为0。呈递减趋势,两社区共发生治安案件20xx年为33起,20xx年28起,呈下降趋势。 2、社区组织建设情况:按照20xx年3月13日中国共产党南关区委、南关区政府关于...

承包土地合同协议书范本5篇

1、监督乙方依照本 承包合同 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甲方的义务 1、维护乙方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2、不得干涉乙方按承包合同约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3、保证乙方同等条件和待遇用水、用电和其他共同设施、资源、优惠政策。 4、保证不...

农村土地转让协议书范本7篇

3、服从、支持 林地利用总体规划,接受甲方依法进行的监督和指导。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义务。 四、合同期内荒山荒地及荒山荒地开发后资源收益的处置: 五、合同期满时,荒山荒地及荒山荒地开发后资源资产的处置: 六、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应当善意履行合同,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