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来源:二三娱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本单元提供了关于“读书”这一主题的很多信息,而恰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再结合本课课后第三题“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梳理、总结两则文言文所提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谈收获和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学情

五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之前从未正式接触过文言文课文,而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剖析。

五、说教法学法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

(一)谈话导入交流读书名言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读书,那你们都读过哪些书?

(生交流)

师:从《论语》《礼记》《吕氏春秋》到隋唐时代的《诗》《词》《曲》《赋》等等,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部又一部的文学史就是自己的读书史。人们在不断创作中,逐步积累,摸索总结了许多读书方法,流传至今,影响后人。

(生交流)

(二)引读人文主题把握言论要点1.读单元人文主题,引导方法

师:同学们看大屏上宋代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呢?

师:谁来说说,苏轼的读书的观点是什么?预设:熟读深思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师:老师圈出“旧书”,猜猜看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旧书”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按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它的意思是什么?

(生交流)2.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看一看古人还有哪些读书方法?

板块二、指导学习把握《论语》言论要点

(一)一问:“古人”指谁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古人谈读书》中的古人分别指谁?师:《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春秋时期的《论语》,到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从宋代到清代曾国藩,在时代的长河里,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名句,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读书的方法吧!

(二)二问:古人表达了什么出示阅读要求:

熟读课文,用“”圈出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字词,用“”圈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三)三问:与古人共话读书创设情景,把握内容要点师生对话:

弟子曰:为何要不耻下问?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板块三、自学《古人谈读书》(二)(三)

(一)自主阅读,小组合作1.出示阅读要求

2.小组合作完成共学单(二)展示交流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板块四、整合总结拓展延伸

1.畅谈阅读发现,比较异同2.设计书签,写上自己的读书方法

七、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启发。

八、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教学资源。这些突发性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自己的忽视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就是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的处理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

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及反思(二)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取了春秋经典著作《论语》和宋代大学者朱熹关于读书、学习的言论,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朱熹对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紧密契合了本单元“读书明智”这一人文主题,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本单元提供了关于“读书”这一主题的很多信息,而恰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再结合本课课后第三题“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梳理、总结两则文言文所提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谈收获和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等方法理解课文意思;梳理信息,明确作者想表达的读书观点。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启发与思考,实现阅读整合。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意思,梳理信息,明确作者想表达的读书观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意思,梳理信息,明确作者想表达的读书观点。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耻、识”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一则课文并背诵。3.能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中六句言论的大意。

(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做接背古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背到“苏轼”的诗句时,呈现第八单元导读页。)

(一)借助导读,了解单元文化主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中苏轼送我们的两句诗!

学生齐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教师提问:从这两句诗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旧的书不会厌烦读了很多遍,读多了就知道其中的意思。教师指导:“旧书”的意思是读过的书。“厌”的是意思是厌烦。(学生再尝试理解)

教师总结:苏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经典的书籍读再多回也不会厌烦,多读并且深思后其中的道理也就知道了。

3.教师提问: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预设1:有,有的书我每读一遍就有新的感悟。预设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样说的。

教师总结:是啊,经典的书,经典的话,多读几遍,多读几次,就明白其中含义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经典世界,去读去思考。

(二)揭示课题,了解文本出处及作者信息。1.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教师引导:在预习时,看到课题“古人谈读书”,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1:古人是谁?和谁谈读书?预设2:谈了些什么?

3.教师提问: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预设1:解决了,是孔子在谈读书,孔子在和弟子谈

预设2:解决了,是朱熹在谈读书

教师总结:孔子在和弟子们谈读书。朱熹呢,书上这则文言文选自朱熹编写的《童蒙须知》,看题目我们就知道是儿童启蒙需要知道的事。就是讲给学习的孩子们,告诉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读书,如何更好的生活起居等等。这些经典流传至今其实不仅仅是和自己的弟子、同时代的孩子们谈读书,还是和天下的读书人谈读书,也是讲给我们的。

4.教师问题:那你们对这两位古人有什么了解吗?预设1:孔子是一位老师,有很多弟子预设2:朱熹是宋代的大学问家

教师总结:孔子是一位老师,儒家学派创始人,十分重视学习。《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典言论的书,其中多处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都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堪称国学的鼻祖。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实你们早就认识他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都是我们曾学过朱熹的诗句,朱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认为小孩子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及早进行教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者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熠熠生辉的智者,被人们称为“朱子”。

(三)理解课文大意,积累背诵。

1.借助注释正音,理解句子大意。

(1)教师引导:我们先来到春秋时期,看一看孔子在和他弟子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第一篇论语的六句话,拿不准的读音可以与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并互相读一读这六句话。

(2)教师引导:哪位同学们愿意说一说这六句话哪句最难?你的困难出现在了哪些地方?

预设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好”的读音

教师引导:我听有的同学读“hǎo”有的同学读“hào”,到底读什么呢?我们来看注释,“好”意思是“喜好”,所以读“hào”。我们可以根据注释来确定这个字的读音。

预设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识”和“诲”有困难

教师引导:在这句话中有两个易读错的字,“识”和“诲”。“识”,我们平常读“shí”,在这里读“zhì”。多音字,字义不同读音就不同,读“zhì”的时候是记住。“诲”这个字是我们本节要学的新字,它的读音是“huì”,意思是“教诲”,教诲就是教育、教导的意思。

(3)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六句话吧。

(教师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这六句话,字音读正确,读得熟练、流利)

(4)教师提问:我们再来想一想这六句话是什么意思,讲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小组讨论说一说。

预设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点拨:在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没有注释,这时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先猜一猜句意,用扩词法来探寻词义,从而疏通文意。比如“默而知之”的“默”字,一般我们常说“默写、默读、默默”,那么放在这句话中,哪个解释合适呢?“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所以“默”的意思是“默默地”。

预设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教师点拨:“吾尝终日不食”的“尝”和在四年级下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都是“曾经”的意思。如果有的字古今意义不同,我们就可以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知识。学习文言文就是多读多积累,其义自见了。

2.理解句意,解决长句子朗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六句话中,哪一句读起来比较困难?

预设:刚才在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有困难

教师点拨: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该如何读呢?我们可以通过句子大概意思进行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并非天生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勤勉去求取知识的人罢了。”因此这句话可以这样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环节四:熟读成诵,内化于心

教师创设各种表达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六句话,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耻、诲”等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二则课文并背诵。3.能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课文大意。

4.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一)检测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复习背诵第一则文言文六句话。

2.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1: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疏通文意,扫清阅读障碍,理解句子大意,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预设2: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与背诵。(二)运用学法,学习第二则文言文

1.教师引导:那我们就运用上节课掌握到的学习方法,开始自学第二则文言文。

自学要求:

(1)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先圈画出来,在小组讨论中解决。(2)如果还有疑惑,在全班交流时,集中学习。

2.教师引导:哪位同学愿意根据注释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意思。教师重点补充:“尝”是“曾经”的意思。“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了”的意思。

3.梳理文章结构,教师提问: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那如果朱熹想告诉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清楚了,为什么又加后面的文字呢?是否显得啰嗦?

预设:不啰嗦,后面是阐述心到、眼到、口到的关系。4.朗读指导:这则文言文中,哪句话读起来有困难?

教师重点指导范读:“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

5.联系生活,阅读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经历吗?

6.熟读成诵,内化于心: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争取达到熟读成诵。

(三)梳理总结,落实语文要素。

两位大学者跟我们谈论了哪些读书态度和方法?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两则文言文,可以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画结构图的方式进行梳理。

师生总结: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勤奋好学、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学思结合。朱熹: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四)联系读书经历,交流学习启发。

交流读书体验: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与经验,说说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启发。

(五)指导写字,学习书写易错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读“耻、识、矣、岂”四个会认字并组词。其中的“矣”是语气词,可以组词:悔之晚矣、足矣、由来久矣。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把“耻、诲、谓、诵、岂”五个会写字教给大家。教师及时补充生词易错点:岂,下面是“己”,最后一笔竖弯钩不出头不堵口;皆,比的下面是白,不是日。教师提醒学生写“窥”字的时候要注意,上面的穴宝盖要写得扁而宽,下面的写得要稍微大一些,这样字才会漂亮美观。

3.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会写字。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

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及反思(三)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文章,这是由三篇文章组成,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的。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耻、矣”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所启发。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难点确定为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四、说教法和学法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读的基础上先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决重点词句,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3.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我还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引导学生搜集课外的有关读书的名言,以扩大学生的积累。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釆用结构图的形式。根据三篇文章各自的主要内容我用结构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六、教学反思

这三篇文章都是和读书有关的,对于学来说不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来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巩固课文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