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J 材 Sichuan BUl‘ldine Materials 2010年第5期 第36卷总第157期 南疆特大桥水中墩钢板桩围堰的设计与施工 吴义为 (中铁十八局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跨越深水区的桥梁水中墩基础施工是重点和 片数:(73 m一0.4 m×4)/0.4 m+4=182.5(片),取183片。 难点,文中结合南疆特大桥65 水中墩钢板桩围堰的施工, 根据内支撑的受力情况,本着方便施工的原则,设置5 对钢板桩围堰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桥梁施工;水中墩;钢板桩;围堰;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3.16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011(2010)05—0100—03 1工程概况 天津港南疆港区神华煤炭码头进港铁路南疆特大桥是 为跨越海河河口段、南疆1号排污河和海防公路而设。中 心里程为右GDK75+180.59,桥全长3 638.40 m。桥跨布 置为:(2×32m)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48 in+3×64 m+48 m)连续钢桁梁+(17×32 m)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 梁。64 一67 水中墩结构形式为 1.25 m钻孔桩基础,顺 桥向5排,每排4根共2O根钻孔桩,属于低桩承台,圆端 型桥墩。要求海河河道全年不断航,通航宽度35 m,高度 11 m 2现场水纹与地质情况 桥址所在区域平常涨潮时最大水面标高为+3.8 m,平 均流速0.4 nv/s,但水位不稳定,退潮时落差较大,平常海 河的水流速度很小。河床平均标高为一3.0 m,淤泥厚度约 5 m,淤泥质粘土厚度13.7—15 m。 3水中墩施工方案的选定 总结我国桥梁深水基础施工各种围堰类型,双壁钢围 堰刚度大,能承受向内、向外的压力,结构稳定性好,也 能为顶部施工平台提供支撑条件,但造价太高,回收率小。 根据桥址处的地质条件,淤泥层厚,采用钢板桩围堰插打 方便、施工成本低、可重复使用,施工具有显著的环保效 果,占用河道的平面空间小,只是钢板桩围堰的刚度较小, 要加强内支撑。报请业主、监理单位同意,最终确定使用 钢板桩围堰。 4钢板桩围堰的设计(以65 墩为例) 拟选用日本拉森Ⅳ型钢板桩,桩长为22m,桩顶比涨 潮时最高水位高出1 m,标高为+4.8 m;钢板桩打入淤泥 质粘土内7.8 m,标高为一17.2 m。考虑到立模、加固的方 便,两侧各预留工作空间2 11"1,钢板桩围堰的平面几何尺寸 为:顺桥向12.5 nl+2 m×2=16.5 m,横桥向16 m+2 m x 2=20 m;理论设计围堰平面几何尺寸为长方形,转角处采 用0.2 X0.2 m的转角桩,四个角共4片。 围堰理论边长:(16.5 m+20 m)X 2=73 m;钢板桩总 道围囹支撑。第1道围囹支撑中心线的标高为+3.5m,兼 作导向梁,由双拼I40b工字钢组成;第2—5道围图由双拼 155e工字钢组成;斜撑全部为双拼I40b工字钢,另外第5 道支撑沿围堰长宽方向中部各增加2根舛26×8 mm钢管 桩(这4根钢管最后埋在承台混凝土内),每道支撑间的竖 向间距不超过3m。用30cm厚的C20混凝土封底。围堰及 地质剖面见图1。 图I 65号墩围堰及地质剖面图 5钢板桩围堰受力验算 5.1基本资料 (1)钢板桩、工字钢、钢管桩的技术参数(见表1)。 表1 钢板桩、工宇钢、钢管桩的技术参数 材料名称 截面积 质量 惯性矩 截面模量 (cm ) (k m) (cm ) ( ̄21TI ) 拉森Ⅳ型钢板桩 77.7 2037 40b工字钢 94.1 73.8 22780 l140 55c工字钢 158 124 71440 2551 q ̄426×8 mm钢管桩 1O5.55 82.468 22952.2 (2)土的物理性能指标。 淤泥:重度 =16.1 kN/m 、粘聚力c=2.5KPa、 = 4.2。; 淤泥质粘土:重度 =19 kN/m 、粘聚力c=16 kPa、 2010年第5期 第36卷总第157期 IIJ材Ma 砌 ・101・ 2010年lO月 Sichuan Buildi n ̄=21。。 道围囹支撑下60 cm处,此时第1、2道支撑的受力都在变 化; 5.2钢板桩长度验算 采用等值梁法计算钢板桩的最小人土深度t。,将土压 力为零处视为桩在地底下的反弯点,因单桩人土较深,可 将上端视为自由支撑,下端为固定支撑,各支撑点简化为 多跨连续梁的内力是等值的。钢板桩受力如图2所示。 十●— 上 以此类推,一直到工况五,就是第5道围图支撑安装 完成,抽水开挖到基坑底。计算中,将钢板桩视为一端固 定的连续梁,每道支撑为铰支座,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各 工况下内支撑受力及钢板桩最大弯矩见表2。 5.3.2支撑内力验算 围囹支撑为超静定结构,为方便计算,将围囹简化为 RI= 67kN 连续梁,内支撑为抗拉压杆件,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工字 钢支撑受力见表3。 6.63m 3m 2.2m 2.3m_2.3m 2.8m 0.图2钢板桩受力示意图 图3钢板桩受力图 土层平均重度: =∑ h/∑h=(16.1 x5十19×9.2)/(5+9.2) :18.0 kN/m 平均内摩擦角: =∑ l ∑h=(4.2 x5+21×9.2)/(5十9.2)=15.1。 主动土压力系数: K =t (45。一+/2)=tO.(45。一15.1。/2)=0.58 被动土压力系数: K。=tg2(45。++/2)=t (45。+15.1。/2)=1.71 被动土压力修正系数k取1.65 (1)土压力为零点位置。 Y=( 水hl+ K h2)/[ (kK 一K )] =(10 x 6.8+18.0×0.58×6.4)/[18.0×(1.65× 1.71—0.58)] =3.33 m (2)钢板桩最小入土深度t。=x Y,其中x根据P。和反 弯点以下部分的被动土压力与主动土压力之和对桩底端力 矩相等求得。钢板桩受力分析见图3所示。 P = hl+ h2K =10×6.8+18×6.4×0.58 =134.82 kN/m P =101.66kN 由P。×x:( kKp一^, K x)x /6 计算得x=3.15 m则t0=x+y=3.33+3.15=6.48 m 安全系数取1.15,计算理论人土深度为t=6.48×1.15 =7.45m<7.8m(实际入土深度),入土深度满足要求。 计算理论桩长:7.45+1.3+2.8+2.3+2.3+2.2+3.3 =21.65m<22m(实际桩长),经检算实际桩长满足要求。 5.3 内支撑受力验算 5.3.1支撑及钢板桩在各工况下的受力分析 工况一:第1道围囹支撑安装完成,抽水至待安装第2 道围囹支撑下60 cm处,此时第1道围囹支撑受力最大; 工况二:第2道围囹支撑安装完成,抽水至待安装第3 表2 每道支撑受力及钢板桩最大弯矩 工况 支撑处受力(kN/m) 钢板桩最大弯矩 类别 第1道 第2道 第3道 第4道 第5道 (kN・m) 工况一 11.89 27.76 工况二 6.07 73.39 39.44 工况三 9.83 71.68 169.63 44.37 工况四 7.78 93.04 50.09 246.98 52.39 工况五 5.67 81.53 62.04 91.22 282.78 151.92 表3 围囹及支撑各杆件受力 围图 长边围囹 短边围囹 斜撑 支撑 材料 抗弯 抗剪 材料 抗弯 抗剪 材料 抗压 (MPa) (MPa) (MPa) (MPa) (MPa) 第1道 2I4Ob 7.3 1.4 2I4Ob 1O.2 1.7 2I4Ob 12.3 第2道 2140b 30.4 7.2 2I4Ob 2O.8 6.4 2I4Ob 5O.2 第3道 2I40b 56.4 13.4 2140b 38.6 12.O 2I4Ob 86.9 第4道 2I40b 90.2 18.7 2I4Ob 61.8 17.3 2I40b 125.6 第5道 2I55c 195.6 32.9 2I55c 142.1 23 日阱26×8mm 196.8 以上的受力计算中采用了一种简化的模型,实际施工 中受力比理想化的模型要复杂得多。查Q235钢的抗弯、抗 压(拉)强度为215 MPa,抗剪强度为125 MPa,经与表3 的计算结果比较得出各杆件的受力是满足要求的。 5.4钢板桩强度验算 查表2可知,当第5道围囹支撑安装完,开挖到设计的 基坑底标高一9.4 m时钢板桩抗弯强度最大,此时弯矩为: M =151.92 kN・m,则f=M /W=151.92/2037 =74.58MP<[f]=200,满足强度要求。 5.5钢板桩围堰抗管涌验算 淤泥质粘土的透水性较好,所以要进行抗管涌验算。 K=(h水+2t) 浮/(h水 水) =(13.2+2×7.8)×(19—10)/(13.2×10) =2.0≥1.5 满足不发生管涌的要求。 式中K一抗管涌安全系数,一般取1.5—2.O; t一钢板桩人土深度,为7.8 m; h7k一水头差,为13.2m; 浮一土的浮容重; 一水的容重。 6钢板桩围堰的施工 ・l02・ I・』 材 Sichuan Buildf 2 Materials 2010年第5期 第36卷总第157期 2010年1O月 6.1施工准备 整好角桩方向,让其一面锁121与对面的钢板桩锁口尽量保 持平行。 6.4围囹支撑的安装 6.1.1配齐主要施工设备 钢板桩围堰施工水上用到的主要设备有20 t高架浮吊1 台、10 t高架浮吊1台、运输船2艘、机动舟2艘、振动锤 2台。10 t高架浮吊最大吊距为15 m,最大起吊高度为2O m。20 t高架浮吊最大吊距为18 m,最大起吊高度为26 m。 当围堰合拢后要安装围囹支撑。围囹支撑的设置除了 考虑受力外,还要不妨碍施工。围囹支撑自上而下安装, 在围堰顶部以下1.3m处开始安装第1道双拼40b工字钢围 运输船由8节标准舟节拼组而成,最大运量为120 t,最大 顶推力为3 t。 6.1.2钢板桩检查与修整 囹,此道围囹兼作导向梁。按“先支撑后抽水,分层支撑分 层抽水”的原则进行,施工顺序为:设置第1道围囹一安装 第1层支撑一抽水至第2道围囹处一设置第2道围囹一安 装第2层支撑一抽水、开挖至第3道围图处。如此反复直 (1)锁口检查。将钢板桩全部运到施工现场,清除锁 口内杂物(如电焊瘤渣、废填充物等),对缺陷部位加以整修。 选一根长2 m的同类型、同规格的标准钢板桩作标准件, 用卷扬机拉动标准钢板桩平车,从桩头至桩尾将所有要使 用的钢板桩作锁口检查。对检查出的锁口扭曲及“死弯”进 行校正。 (2)宽度检查。对每片钢板桩分上、中、下三部分用 钢尺测量其宽度,使每片桩的宽度在同一尺寸内,每片相 邻数差值小于1 cm,以保证每片钢板桩两侧锁口平行、宽 度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于肉眼能看到的局部变形要 进行加密测量,超出偏差的钢板桩尽量不用。 (3)锁口润滑防渗处理。为确保钢板桩在施工过程中 能顺利插拔,增加围堰的防渗漏性能,每片钢板桩锁口要 均匀涂抹混合油,混合油的配合比(体积比)为:黄油:干膨 润土:干锯沫=5:5:3。 6.2钢板桩的施打 用全站仪准确测出围堰的位置,将加工好的定位桩 ( 30 mm钢管桩)精确垂直安设于上游中心,在定位桩上 焊接导向梁(40b工字钢),导向梁上设置一个限位架,大小 比钢板桩每边放大1 cm,在导向梁上画出每根要打人的钢 板桩的位置。施打第一片钢板桩时用经纬仪在互相垂直的 两个方向上观测,钢板桩下端系两根揽风绳,浮吊吊起钢 板桩接近垂直状态时,用揽风绳控制正反方向。施打时钢 板桩背紧靠导向梁,边施打边将吊钩缓慢下放,直到钢板 桩下沉到设计标高。其它桩以第一片钢板桩为基准,向两 边插打钢板桩。施打前要先对准锁口,控制好方向,然后 用振动锤振动下沉。施打一片或几片后将已插好的钢板桩 点焊固定于导梁上。整个施工过程中,要用锤球控制每片 桩的垂直度。每片桩的允许误差为:桩顶标高偏差±100 mm、轴线偏差±100 mm、垂直度偏差1%。在施打过程中 应监测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及时用千斤顶、倒链进行调整。 开始施打时将每一片钢板桩打到设计位置,到剩下最后3— 5片时要先插后打。施打过程中遵守“插桩正直,分散即纠, 调整合拢”的施工要点。 6.3围堰合拢 由上游分两头向下游合拢。在快合拢时,测量计算出 钢板桩底部的直线距离,算出所需钢板桩的片数,确定是 增加钢板桩或施打时向外绕圆弧。为了便于合拢,合拢处 的两片桩应一高一低。施打完的每一片桩都要沿导向梁的 法线和切线方向垂直,在角桩附近(一般离角桩4—5片)合 拢,如果距离有偏差,可调整合拢边相邻一边离导向梁的 距离。为了防止合拢处两片桩不在一个平面内,一定要调 到抽水、开挖至设计标高(包括混凝土封底)。 6.5围堰拆除 水中墩施工完毕就可拆除钢板桩围堰。拆除顺序正好 与围堰施工顺序相反,用水泵向围堰内灌水至第5道围囹 支撑标高处,拆除第5道支撑围囹;灌水至第4道支撑围 囹标高处,拆除第4道支撑围囹,如此反复直至全部支撑 围囹拆除完。 钢板桩拔除由下游开始,对称施工至上游方向。拔桩 时先用拔桩机夹住钢板桩头部振动1~2 min,使桩周围的 土松动,产生“液化”,减少土对桩的摩擦力,然后慢慢往上 振拔。拔桩时注意桩机的负荷情况,发现上拔困难或拔不 上来时,应停止拔桩,先振动1—2 min后再往下锤0.5— 1.0 m,再向上振拔,如此反复直至将桩拔出。同时观察浮 吊吃水情况,逐渐加快拔起速度。 7围堰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及处理措施 (1)钢板桩施打过程中遇上大石块或其它不明障碍物, 打人深度不够或发生偏斜,则采用转角桩、弧形桩绕过障 碍物,或将桩上拔1.0~2.0 m,再往下锤进,如此反复数 次,可使大石块等障碍物被振碎或使其发生位移; (2)钢板桩沿轴线倾斜度较大时,采用异形桩来纠正, 导形桩可根据实际倾斜度进行焊接加工; (3)由于淤泥承载力小,施工中有时发生将邻桩带人 的现象,解决的措施是把相邻的数根桩焊接在一起,同时 在施打桩的锁口上涂上黄油等润滑剂以减少阻力; (4)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围堰的侧面顺直度较差,围 囹安装后与钢板桩之间有较大的间隙。为防止围堰的变形, 将围囹与桩之间的间隙全部用型钢焊接支撑连接,围堰的 四个角要加强。 8结束语 65 水中墩钢板桩围堰的成功施工,为南疆特大桥其他 水中墩的施工提供了方案及相关参数,确保了通航要求, 更重要的是赶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了全部水中墩施工,达 到了业主的节约工期要求。其成功经验及技术参数值得海 域特大型低桩承台施工时借鉴。 [ID:6154] 参考文献: [1]刘玉彬,白秉三,等.结构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成宇.土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1990. [3]顾晓鲁,钱鸿缙,等.地基与基础[M].2003,(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