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 黑河学刊 Ju1.2012 总第180期第07期 Heihe Journal Serial No.1 80 No.07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 ⑩刘 彩,刘海薇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就是一个重要因素。现从阐述大学生就业 胜任力的含义和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胜任力;大学生;现状分析;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2)07—0185—02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影响大学 生就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有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 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来说主要是 础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建立能力和持续进步能力。王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不足。有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 旭明(2011)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 人才,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 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关于就业胜任力构 求,所以说大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就业胜任力,以利于 成要素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专业能力、适应能力、问 毕业后成功的就业。 题解决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 一、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含义及要素 力和积极个人特质这几个方面。 在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含义的研究主要有 二、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现状分析 以下三种观点:一是郑晓明(2002)认为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研究》表明,实 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 际工作要求较高而大学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 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 业胜任力分别是:淡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 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 二是朱新秤(2009)把就业胜任力定义为大学生就业胜任 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而当前 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 大多数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缺乏就体现在这些能力的不 需要的能力;三是焦静、冯明(2010)提出大学生就业胜任 足和缺失上。 力就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或实践,确保其能正 1.问题解决能力缺乏。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 确择业,顺利就业及保持工作晋升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 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问题解 品质。从以上三种观点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胜任力首先 决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当前用人单位越来 是通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得来的,然后能够 越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希望员工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 顺利的就业和保持晋升的能力和品质。本文认为大学生就 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发现,65.1%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 业胜任力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 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可是有40.7%的大学生认 力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找到工作、做好工作和转换工作的 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缺乏。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 本领。 候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把实践能力当作录用的一项标 郑晓明提出就业胜任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然是综合 准,但是一些大学生缺乏实践的能力,不能够很快的进入 能力就包含了多方而的因素。张丽华,刘晟楠(2oo5)提出 工作的角色,需要很长的适应期。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 2.人际沟通能力不足。人际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 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焦静、冯明(2OLO)认为大学 方面: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人际冲突的处 【作者简介】刘彩(1987一),女,安徽颍上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才测评和人力资源管 理;刘海薇(1987一),女,辽宁朝阳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l85・ 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上表现出了被动、消极,导致 交友而较窄。在人际关系的维护上,只是和自己亲近的人 毕业生提供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形成双方互惠 利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造了提升自身就业胜任力很好 的平台。 交往很多,而对其他人平时都不会联系,只有在有事情找 人帮忙的时候才会联系,这样显得交友目的的功利化,导 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一些大学生对待人际冲突时,大多数 采用的方式是攻击性、退缩,而不是选择具有建设性的方 式解决人际冲突,这样就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 3.团队合作能力欠佳。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是要求大 3.高校优化课程设置,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供 方法。 由于一些教育的课程具有滞后性,尤其足新兴的专 业,内容更新较快,所以说高校应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 业设置,使教育资源同绕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配置。高校 课程的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就 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现在大学 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责任分散、 责任推诿、合作意识不强、太计较得失等。大学生在团队合 作时,不能明白团队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 大化,而是在成员之间计较得失,在乎自己的利益,这样就 导致了团队合作的无效。 4.适应能力较差。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 对自我的调节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随着社会生活信息 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大学生 在面对这些变化时,表现出了适应不良,到了一个新的环 境需要很长时问去适应,而且还不能很好的对自己情绪进 行调节,在应对这些变化时,更是显得束手无策。这就导致 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以后频繁地跳槽,难以给自己准确地 定位,然后怨天尤人,陷入顾影自怜的生活中。 三、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提高策略 1.鼓励就业指导,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供 条件。 在当今就业环境下,应鼓励就业指导,使就业指 导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 联系,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更利于就业指导的进行。 高校将就业指导列入到大学课程中,使大学生对于就业的 现状有准确的认识,同时明确自己在毕业后想要成功就业 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就业胜任力就是影响成功就业的重 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指导培训中,会注重自身就业 胜任力的培养。 2.企业促进校企合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供 平台。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出现了,同时也出现了“用 工荒”的现象。大学生很难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可是用人单 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对于这种困境不得不进行深思。 要走出这一困境,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校企战略联盟, 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的平台,利于大学 生就业胜任力的提高,并且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同 时企业也可以从优秀的实习生中进行选择,解决了招不到 合适人才的问题。高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高校 ・186・ 容易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对 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就业指导的对象却仅仅是大四 的学生,而没有将就业指导的课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 育中。所以说,高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将就业指导以选修 课、必修课、体验式课堂、实践活动等方式植入大学生的课 程当中,对大学生提高就业胜任力提供方法和途径。 4.大学生积极参与,是提升自身就业胜任力的根本。 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升就业胜任力的条件,企业为 大学生提供了提升就业胜任力的平台,高校为大学生提供 了提升就业胜任力的方法和途径。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应该积极参与到提升自身就业胜任力的活动和课程当中 去,不能认为就业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忽视自身就业胜任 力的培养,这样就会造成自身就业胜任力的缺乏,在毕业 后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所以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积极学习专业知 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解决问 题的能力,;进行专业实习,锻炼自身适应能力;同时,在生 活和学习中,要学习和别人合作,使自己具备团队合作的 能力。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的锻炼、就业指导的 培训,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为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 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1_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5).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fJ】.高教探索,2009,(04). [3】王旭明.高校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建构研究[J】.高等农业教 育,2011(04):90—92. 『4]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 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40). 【5】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fJ1.科学决 策,2010.(10). [6】米衣军,李琳.大学生就业力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O】):109—112. 【7】何晓丽.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J1.职业技术教育,2010, (O4):2O一23. 口编辑/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