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来源:二三娱乐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和思考139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雷子舒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媒体的社会环境。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来探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 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39-02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衍生产品也越来越多,这些衍生产品已经逐渐替代了人们传统的娱乐和学习方式,成为当下热门而且十分有效的生活内容。大学生是非常独特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是最先使用互联网衍生产品的人群。这些新形式的互联网产品,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有所影响。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看清新媒体背景下新生事物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和改变,并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不仅成为连接世界的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社交模式。目前互联网的衍生产品很多,其中也不缺乏教育和学习的内容,有些互联网企业针对在校学生开发了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学生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好评。其次,一些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专业技能和思想价值的输出,这些内容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学习资料,使学生主动地去迎合这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了转换。另外,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起初这种社交模式进行推广时,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一些异议,但是学生群体最先接触并接受,这也成为后期社交网络广泛兴起的原因。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交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学生通过先进的社交媒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新媒体方式的进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方式,同时也逐渐改变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2)影响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上信息量巨大,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也很多。比如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而有些意见领袖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进行点评,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舆论的走向。高校大学生属于年轻群体,在思想和心智上发育还不完全,而此时的大学生又渴望参与社会热点话题,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大学生由于思想上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其他误导,缺失了独立思考的意识。而大学生的团体性也非常高,一旦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和煽动,极容易引发群体事件。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事物客观的判断。(3)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广泛的学生群体变得更加的具体和鲜明。有些学生凭借对新媒体的掌握和运营,不仅能够在互联网社交空间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且集聚了很高的人气,甚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方式来展示自己。新媒体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深入了解世界的钥匙,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容易实现自身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同时,大多数学生利用新媒体的知识和信息,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1)转变思政教育理念,使学生主动投入思政教学中。在新媒体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当下学生获得信息的形式很多,大部分学生主动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索信息,而教师在课堂上被动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况且,有时教师所灌输的理论观点与互联网上的一些说法是矛盾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向学生强制灌输正确的观点,更容易导致相反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要考虑到这种新媒体的环境背景,对待学生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个思想自由的个体,充分理解和认可学生的价值理念。若是发现他们的主观认识与教学内容存在冲突,应该以事实来反驳,而非是以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和内容进行正确的分辨和思考,保持对事物客观思考的能力,才能实现主动形式的思政教学。(2)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拓展思政教学的方式。作为思政教师,对新媒体的大时代背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思政教师应该主动融入新媒体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抵制,要善于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对思政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者简介:雷子舒,西安航空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140并且能够利用新媒体的环境,拓展思政教学的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思政课的学习。比如,目前在社会和高校广泛流行的微课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来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传播。微课采用视频录制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剪短的录制和后期剪辑,使教师能够快速地传授表达思政教育要点,并且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能够在学生群体中造成最大范围的影响。同时,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传播,学生可以对视频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思考,容易强化记忆,使思政课的效果更加明显。(3)组织校园主题活动,升华学生的价值理念。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校园和社会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价值理念。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校园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有了不同的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新媒体的特点,组织一些线上的主题活动。比如可以在校园网内组织主题征文比赛,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交账号登陆平台参与。教师在平台上公布所有的征文内容,通过用户进行评选,对获选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在征文比赛的参与和竞争中,会对征文的主题进行深入(上接第141页)(4)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强。就业竞争力的加强取决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适应能力,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众多,但是大多数毕业生学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偏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导致就业效率下降。现代交际·2019年9期

的研究和探讨,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其次,还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等更加形象的内容来进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更多先进的媒体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这种校园主题活动不仅节省了活动组织的人力物力,同时也能在课余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三、结语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的特点和给学生带来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变化,通过适当的方式和合理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思想先进、政治正确的综合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钟培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33-35.[2]王效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17,8(4):143.[3]王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20-20.责任编辑:赵慧敏的各种素质和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和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五、结语本文基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理论,尝试从区域人才吸引力视角进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实现辽宁人才资源均衡健康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从而不断深化和拓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并为东北高校师生转变保守思想观念和促进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持。参考文献:四、区域人才吸引力视角下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效率提升路径建议(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要关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规范就业市场,就业信息要公平、公正、公开,搞好经济建设,稳定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毕业生。2019年,我国将有八百多万应届毕业生,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可想而知。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前解决毕业生无法就业给社会可能带来的隐患。(2)用人单位一定要摒弃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女性毕业生的偏见。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和权利是平等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数是女性,成绩优异者多数为女性,女性具有其独特的性别特征,她们温柔、耐心,工作忠实度高,用人单位要提高格局,不再把性别作为区分原则,而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考察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公司需求的英语专业人才。(3)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要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要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逐步调整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目标是培养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性、复合型的创新性英语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个人素养、计算机能力、通识知识掌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等都要注重提高,社会和职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化,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有提高自身[1]李锋亮.大学生求职的准备、行为和收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姚先国.人才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王艳玲.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4]宋鸿.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2).[5]王福波.国内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1).[6]楼世洲.区域教育可持续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邢亮.大学生就业呼唤成熟的市场化配置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5(9).[9]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责任编辑:张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