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设备与材料 |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2017年6月
预应力锚索框架在加固路堑挡墙中的应用
夏金良
(上海铁路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院,浙江杭州310006)
摘 要:金千铁路K57+885~K58+080岩石崩塌为发生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山体崩塌,是一小型滑移式崩塌。以金千铁路线K58为例,对该崩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锚索框架、坡面防护、疏排地表水等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后,路堑边坡变形得到控制,保证了金千铁路新安江南站的顺利开通。关键词:深路堑;岩石崩塌;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中图分类号:U215.2 文献标志码:A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17.06.060
岩石崩塌是自然发生或者人类行为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它的发生会给人类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铁路工程在山区修建过程中,常会出现危险铁路施工及运营安全的工程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岩石崩塌及边坡的治理已成影响工程工期、制约路基稳定和运营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从1975年预应力锚索技术在我国诞生开始,该技术在加固工程路基边坡稳定中得到了大规模的运用与发展。文章以金千铁路K58岩石崩塌治理工程为实例,通过对该工程岩石崩塌病害的分析及科学合理的计算后,采用锚索框架、坡面防护、放坡卸载等综合治理方案成功治理了该岩石崩塌。
1 工程概况
金千线K57+885~K58+080段位于新建新安江南站千岛湖端咽喉区,区段为深路堑路基边坡,边坡最大高度为24m,岩体主要为中风化砂岩,由下往上第一级边坡采用混凝土挡墙防护,第二级及以上边坡采用挂网喷混防护。2015年7月,在开挖第一级边坡时,在K57+995~JK58+018段西侧边坡,由于岩性发生变化,局部强风化砂岩发生崩塌;2015年9月,东西两侧挡墙上均出现竖向贯穿裂隙,监测发现墙顶局部有少量外移状况。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场地地貌属丘陵坡地,区内各山脊与沟谷大多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呈北东和北西向展布为主,山体低矮,高程一般在66.75~81.25m,相对高差在20~30m;地形坡度较缓,一般在15~30°,局部地段在30~40°。2.2 地质构造
场地所处地质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Ⅰ1),钱塘台褶带(Ⅱ2),华埠—新登陷褶带(Ⅲ4),龙源村-陈村隆褶束(Ⅳ5)中部。勘查区无区域性断裂经过,其地质构造形迹以节理裂隙为主。根据野外对节理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场地内及周边主要测得有两组结构面:①产状275~290°∠55~62°,3~5条/m,延伸长大于3.0m;②产状20~32°∠75~86°,3~4条/m,延伸1.0~2.0m;两组节理裂隙面一般都呈闭合、无填充。局部见泥质填充,及铁锰质氧化物渲染。2.3 地层岩性
(1)素填土:紫红色,松散,干。主要由开山碎石、角砾及粉质粘土组成。该层厚度一般较薄,0.6~1.1m,强度偏低,未完成自重固结。
(2)含角砾粉质粘土:紫红色,硬可塑,干。角砾含量10%左右,砾径0.3~2.0cm,呈棱角状。层厚较薄,0.5~2.0m。
(3)含碎石粉质粘土:紫红色,硬可塑,干。碎石含量10~15%,粒径2.0~10.0cm。层厚较薄,一般0.5~1.50m。
(4)强风化粉砂岩(K1l):一般呈紫红色、见灰
文章编号:2096-2789(2017)06-0130-02 黄色粉砂质夹层,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少量为土夹碎块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强风化层厚度在0.80~1.70m。
(5)中风化粉砂岩:一般呈紫红色、见灰黄色粉砂质夹层,岩石结构部分破坏,裂隙发育一般,沿裂隙面局部可见铁锰质浸染,岩石呈粉砂结构,中层状构造,岩芯以柱状为主,少量碎块状,岩体完整性较好,属较软岩,该层岩体总体上较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总体为Ⅳ类。
2.4 气象水文条件
场地位于建德市寿昌境内,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603.8mm,年平均降雨日数(日雨量大于等于0.1mm)为164天。场地及其附近地表水不发育,雨季降水以坡面流为主,区内主要为山塘、山体沟谷季节性溪流等。
3 岩石崩塌的变形特征及性质
K57+855~K58+080山体开挖于2014年9月开始,第一、二层台阶在2014年10月完成,11月底完成第一层网喷施工;2015年6月5日~2015年7月20日,完成第三个台阶开挖,在第三级(路堑挡墙)开挖时,在7月9日出现山体岩石崩塌,崩塌面宽度约20m,崩塌交界面光滑整齐,为既有岩体分层交界面,倾角较大,滑塌处顶端两侧喷混处出现拉伸裂缝,宽度为1~2cm,走向平行于开挖面。通过以上描述,对崩塌的分类界定,K58岩石崩塌为一小型滑移式崩塌。
4 岩石崩塌产生的原因
该段路堑边坡的岩石崩塌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4.1 边坡卸荷严重,造成坡体节裂隙发育
本段路堑开挖深度最大为24m,四级边坡坡率为1:1,三级边坡坡率为1:0.75,二级边坡坡率为1:0.5,一级边坡坡率为1:0.2。其中一级边坡采用0.6m厚混凝土挡墙,二级及以上边坡采用挂网喷混护坡。4.2 岩层倾角较大,造成顺层拉伸
开挖岩体产状为275~290°∠55~62°,而边坡坡向为110°,边坡与地层产状小角度相交,形成顺层坡。同时一级边坡坡率为1:0.2,开挖切断岩层产状,造成坡脚剪应力集中严重,使边坡在地层较陡的岩层倾角情况下,发生顺层滑移,一级边坡坡顶则出现拉应力。4.3 岩体风化程度不一,造成弱质岩体崩塌
路堑山体主体为中等风化粉砂岩,岩体中裂隙较发育,而岩体崩塌处揭露局部岩质为凝灰岩,厚度2.8m左右,裂隙发育,节理面填充矿物质,遇水易风化崩解。
在以上几种因素的共同左右下,导致了金千铁路K58路堑岩石崩塌,坡体挡墙出现裂隙。
5 工程监测
挡墙出现裂缝后,施工单位即对挡墙及坡体进行了位
2017年6月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 工程设备与材料 |
·131·
移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墙顶及坡体平台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根据监测资料显示,从9月16日至9月21日,9月19日和9月21日两日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水平位移日变化量最大的是W12点,变化值为10.4mm,竖直沉降日变化量最大的是W6-1点,变化值为-4mm,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最大的是W12点,累计值为18.1mm,竖直沉降累计变化量最大的是W5和W6-3,累计值为-4mm。
6 崩塌治理工程措施
6.1 预应力锚索加固挡墙的力学机理
由上述岩石崩塌形成机理分析可知,现有挡墙厚度较薄,抗滑移能力及墙体强度不足,为此,应做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预应力锚索采用预加应力技术,施加于挡墙墙面后,将对挡墙产生一个向内的拉力,犹如在靠近挡墙外侧有一个对挡墙向内的推力。但预应力的施加是通过锚头给予挡墙的,存在着不均匀的分布,如果应力过大,将对挡墙产生剪切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框架梁,形成锚索框架梁这一系统,能使锚固力均匀施加于挡墙,能遏制挡墙的基底滑移和墙面开裂。6.2 坡体卸载
将已开挖的山体坡面采取放坡卸载,维持既有护墙不动,护墙顶设置4.0m平台,护墙以上第一坡面坡率采用1:0.75,第二坡面坡率采用1:1,第三坡面坡率采用1:1.25,中间设置3.0m平台。每个平台上均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采用矩形水沟,壁厚0.25m,沟深0.3m,采用C20混凝土。坡面及坡顶2.0m范围内采用挂网喷混施工。6.3 挡墙加固
在挡墙外侧增设格栅压梁,竖向压梁截面为0.6m×0.6m,高度为5.61m,其中基础埋深1.0m,水平间距为4.0m;竖梁间设置2道横向压梁,截面为0.4m×0.4m,横向压梁距护墙顶为1.7m,两道横梁间距离为2.1m,竖梁及横梁均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在竖梁上设置三排锚索,连接岩体和竖向压梁,第一排锚索距护墙底0.7m设置,第二排锚索和第三排锚索距第一排锚索距离分别为1.5m和3.0m,锚索水平向间距4.0m,锚索与水平面夹角为20°。锚索长度为9.0m,其中锚固段长4.0m,由3束15.24mm钢绞线组成,设计锚固力为160KN,锚具采用OVM15-5锚具,锚具外侧采用C35混凝土包头。6.4 坡体加固
在挡墙墙以上第一坡面采用锚索加固补强,锚索距护墙顶1.5m设置,梅花形布置,锚孔竖向间距4.0m,水平间距4.0m,锚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锚索长度为
9.0m,其中锚固段长4.0m,采用3束15.24mm钢绞线组成,设计锚固力为100kN,锚具采用OVM15-5锚具,锚具外侧采用C35混凝土包头。坡面采用1.5m×1.5m承压板与锚墩连接,承压板采用C35钢筋混凝土。6.5 治理效果
2015年10月,金千铁路K58岩石崩塌治理开始施工,加固施工遵循自上而下,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的整体治理思路。加固施工前,首先进行了坡体卸载和坡体面挂网喷混封闭施工,并完善了截排水系统;其次施工二级坡体的锚索加固补强;最后,施工一级坡的框架梁和预应力锚索。2015年12月上旬该项目施工结束,岩石崩塌治理完成后,山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6月份,新安江南站投入运营,金千铁路K58段投入正常使用。
7 结论
(1)针对金千铁路K58处深路堑岩体崩塌,分析产生崩塌的原因,采取放坡卸荷、锚索框架梁、坡面防护和疏排地表截水等综合措施,路堑岩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岩石崩塌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保障了金千铁路新安江南站的运营安全。
(2)建德市境内为多山丘陵地区,岩层变化较大,施工过程中易碰到风化多样性岩石,一但开挖裸露后,雨水侵蚀导致风化加剧,岩体强度骤降,岩石沿节理面向凌空面易产生不稳定性崩塌,导致增加工程费用,影响工程工期。因此,工程设计时应加强对工程区域内的勘察作业。
(3)路堑开挖过程中,遇到顺倾岩层边坡和岩层变化时,应引起足够重视。根据边坡地层岩性及结构、地质构造和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及时采取预加固措施。参考文献:
[1]罗才松,叶建峰,李俊军.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高陡边坡防
护中的应用[J].福建建材,2013,(12):48-50.[2]孟云伟.预应力锚索在加固重力式挡墙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
工程,2015,(1):118-120+125.[3]董进勇,程晓伟.京新高速公路韩集段K51滑坡分析与防治[J].
路基工程,2015,(5):183-186+201.[4]邹勇,傅旭东.格构锚固技术在治理滑坡中的应用[J].岩土力
学,2003,(S2):317-320.[5]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S].DZ/T 0218-2006.
作者简介:夏金良(1985-),男,工程师,研究方向:铁路工程设计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