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子世家谱

孟子世家谱

来源:二三娱乐
孟子世家谱

第一篇:孟子世家谱

《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實施方案

爲确保《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有計劃、按步驟、高水平、高質量的完成,特制訂本方案。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組建機構和征集資料階段(2010年3月―2012年3月),時間二年。

(一)召開續修籌備工作會議和中華孟氏宗親會二屆三次理事長會議,做好續修工作啓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成立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作爲續修工作領導機構。然後成立編纂委員會、《孟子世家譜》本次續修各地分支機構,從上至下确定組織架構。

(三)在2010年5月舉行的祭祖大典上,宣布《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啓動,宣讀《孟子世家譜》本次續修告全體族人書。

(四)充分利用報紙、電台、電視台、網絡等各種媒體,向全國孟氏族人發布續修信息,大力宣傳本次續修的目的和意義,争取各地宗親的支持與配合。

(五)開始搜集整理孟氏宗親在全國各地分布情況和有無譜牒情況信息。

(六)整理修複現在的舊譜。

(七)召開入譜登記專門工作會議,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 (八)發放入譜登記表,造冊登記。 (九)接待來訪并答疑。 (十)征集各地現存譜牒。

第二階段:深入調研和審查對接階段(2012年3月―2014年3月),時間二年。

(一)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重點調研、搜集那些疏離久遠、分布偏僻、宗親密集地區的有關信息與散失的譜書,爲續修提供信而可證的資料。

(二)對征集的資料進行甄别鑒定,去僞存真,分類登記。 (三)研究制定續修準則及相關要求。

(四)對已登記入譜的人員名冊及有關資料進行審查、對接。 (五)對審查中發現的問題,返回修改,進行修正。 (六)召開續修工作專門會議,解決審查對接中發現的問題。 (七)接待宗親來訪、查譜、答疑。 (八)辦理其它與續修有關事宜。

第三階段:編纂草拟續修初稿(2014年3月―2016年3月),時間二年。

(一)對征集上來的資料和信息,進行認真細緻地篩選、甄别、分類、梳理。對能夠和有證可以做出結論的要做出結論;對不能或無法下定論的要待考存疑。

(二)研究制訂《續修大綱》。《續修大綱》拟成後,要召開專家座談會進行研讨,提出《大綱》修改意見。

(三)修改《續修大綱》,然後拟出初稿。 (四)認真修改初稿并初步定稿。

第四階段:修改審定和印制發放階段(2016年3月―2017年3月),時間一年。

(一)對初定稿進行反複審核,修改審定,然後交《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領導審批,付印。

(二)舉行首發式,總結。 (三)向各分會、各地宗親發放。 (四)存檔。

上述工作相互聯系,有些工作要貫穿始終,這隻是大體分段,還要制訂實施細則。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第二篇:《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 前言

尝思作为一个家族,就应该有自己的家谱,就好象一个国家应该

有自己的史志一样。国不可一日无史,家族岂能一世无谱?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的发展史,历史记录下氏族、国家、人类的繁衍生息过程。家庭是家族的细胞,家族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族繁衍、迁徙、生息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史。纂修家谱就是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侧面保存佐证资料。从家族来看,家谱可以详世系、厚伦谊、序昭穆、联亲疏、严冒紊、备遗忘。凡尊祖者必敬宗,爱亲者必收族,展卷而兴孝悌之思。又因家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况我孟氏家族发祥于轩辕黄帝,迨至战国,孟子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他的道德思想功业卓著,其人格品质同日月生辉,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影响到海内外,更直接激励我孟氏的子孙后代。

孟子距今已越二千三百七十余年,人口繁衍越来越多。原于漫长的历史演变,朝代更迭,我孟氏后裔相当多的族众前前后后相继离开故里,奔徙他乡而定居。形成了支支派派的流寓户。据故里孟府档案载:同治年间所续修的《孟子世家谱》中仅记有十一派、二十户;而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中不完全统计也仅有二、三百支。这绝不是孟氏的全部!事实证明更大量的支派族人在孟府中却找不到传世家谱,甚至一开始迁出就没有谱。分析原因不外乎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避战乱、或逃灾逃难等因离乡背井,而后又原于生计、交通等诸多不便,与故里失去联系,铸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实。甚至已有谱的宗亲户,其宝贵的家谱在“文革”中被毁之一炬。

无谱以及失谱的广大宗亲离开故里多年,却不忘先祖,追根溯源,靠前辈人的代代记录,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传世“家谱”,借以表达敦亲睦族的浓厚宗族观念。为了规范孟氏家谱的纂修,在《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的计划安排下,编写出了这本小册子,借此,建议广大宗亲尽可能地为完成《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准备续修全国一统的《孟子世家谱》提供自己支派的信息资料。

编写之中不免有谬误,宗亲一旦发现,尽快指出斧正。 编者:《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 孟令保 2010年5月

家谱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三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续修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gu)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特别我亚圣孟氏,《孟子世家譜》已有140多年没有续修了,还有好多散宗孟氏,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派,所以这次“合全族之一统,集各支于一本”的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

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用什么教育他们?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 房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

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釐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降至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封建王朝的任官,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

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四、为迁居移民,有史地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的过程(如果这个家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谱的话),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的关系等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

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史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纂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

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 “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谱牒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史、家乘的统称。有时也简称为谱。

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我孟氏宗族除了《孟子世家谱》以外,还有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

关于《孟子世家谱》谱名概念,孟繁维宗亲那里做专门说明,这里从略了。

目前,有相当多的宗亲将我们亚圣孟氏的五十个辈分用字错认为是孟氏家谱,这是一个概念错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

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

我们亚圣孟氏的辈分用字是哪五十个字? 亚圣孟氏字辈谱 希 言 公 彦 承 弘/宏 闻 贞 尚 胤/衍 56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 令 徳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

这五十个辈分用字是怎么来的?可以骄傲地说,是明清两代以及北洋政府等历朝封赐和御批的。具体说,明洪武二年开始封赐58代至65代,加上孔氏先有的“希、訥(言旁)”,共十个辈分用字。我们孟氏正式使用时间是明景泰四年(1451),56代孟希文被朝廷赐封为世袭翰林院博士开始的。而后,于明崇祯二年,又封赐了66代到75

代,十代辈分用字;到了清同治二年,又赐封76至85代,十个辈分用字;到了1919年,北洋政府又御批了86代到105代二十个辈分用字。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世系部分在下一节专门介绍)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次;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

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谱名

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譬如:《孟子世家流寓奉天府新民厅支谱》,明显看出是孟氏、地域为辽宁新民,而且是支谱类型。

谱序

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

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的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

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的《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 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领谱字号 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譜与可不入譜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

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凡我

孟子后裔所有族人都应遵守孟氏行辈。目次

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 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始祖故里图

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 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 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以及无不之所自出归根感。宗祠祖庙图

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

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

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

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亚圣孟氏家谱以孟子为始祖,孟子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

世系部分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藏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

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

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

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始祖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者,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

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

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十八条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

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孟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订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贷款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于大路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譬如三孟图,以彩色照片替代木刻板模式;亚圣始祖画像,应在我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我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孟子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的、具有现代感的画像。并且将增加亚圣奉祀照片。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八、怎样撰写好世系录

世系部分是家谱的主体,由图表和世系录构成。图表,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的世系,反应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如下图所示:)

传承 一世 ︱ ︱ ︱ 继义 继仁 二世 ︱ ︱ ︱ ︱ ︱ 广信 广智 广礼 三世 ︱ ︱ ︱ ︱ ︱ ︱ ︱ ︱ ︱ ︱ 昭启

昭家 昭兴 昭德 昭秀 昭祖 昭先 四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世 宪宗宪敬宪主宪尊宪嘉宪琦宪绅宪修宪俭宪勤宪尚宪崇宪业宪为宪笃宪庚

世系录,又称世录。包括父名、行次、字号、生卒年月、功名、墓地、妻妾、子女等内容。我孟氏世系录例举如下:

始迁祖

亚圣六十八代:(计一人)

传承(字﹡,号﹡,生、殁、葬,娶﹡氏,)生子二:继仁,继

义 亚圣六十九代:(计二人)继仁(记事例上略)生子一:广礼 继义(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广智、广信 亚圣七十代:(计三人)

广礼(记事例上略)生子三:昭先、昭祖、昭修 广智(记事例上略)生子二:昭德、昭家 广信(记事例上略)生子二:昭兴、昭旺 亚圣七十一代:(计七人)

昭先(记事例上略)生子三:宪庚、宪笃、宪为 昭祖(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业、宪崇 昭秀(记事例上略)生子三:宪尚、宪勤、宪俭 昭德(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修、宪身 昭兴(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齐、宪嘉 昭家(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尊、宪主 昭启(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敬、宪宗(以下类同,从略)

一部谱牒是否具有考据价值,取决于纂修谱人是否有求实态度、世系派衍是否分接可稽、族人事迹是否客观属实等因素。就其“世系”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世系名丁传承表册,还应包含有很多不可缺少的内容。诸如:祖居地及迁徙地;人物事件的记载;出继与承继;世系的上承下接;家族女性的记载;对故丁的称谓;本届修谱的人丁数目载记等等。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1、祖居地、迁徙地

一部宗族谱谍,必有该姓氏的始祖。一般都有 “本谱以※※为始祖” 的约定,譬如《孟子世家谱》以及《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中,都是以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孟轲为始祖的。那么,始祖的出生居住之地即为祖居地(故里)。在谱谍的世系录中要

明确书写清楚祖居地位于何处。

生息派衍,必有后代由因外迁于某地而定居。称之为迁徙地。在世系录中,都要在外迁先祖的名讳下书写清楚何年、何因、由何地迁徙到何地。

迁徙地具有承上启下衔接作用,是分衍、合族的结点,显得非常关键。例如:

按:奉天府新民厅教化县白银河村支,其始迁祖讳传承,系亚圣孟子六十八代裔孙。先系亚圣五十代得义公,于元初由邹县初迁青州益都县西孟家庄,传至六十七代毓周公,生三子传永、传丞、传承。清雍正年间因灾荒,传承挑担由西孟家庄闯关东至奉天教化白银河村,嗣后子孙繁衍遂家焉。

2、人物事件的载记

若世系表册中,某某族人若有何事件,在其名下都要叙述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及事件原委、经过和结论。记载事件要求实事求是,好事不虚华,坏事不隐没,追求历史本来面貌,显现其史料价值。记载人物事件不提倡过多的虚华赞颂,洋洋千言而又空洞无物。反对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不良纂修作风。

3、世系的上承与下接

第一,在谱牒内的世系上下衔接,力求书写完整无缺(如:某人有无子嗣。若有子,则书明有几子,其中有无外迁,外迁于何地;若无子,则有无承继嗣子等等)。第二,宗谱与支谱的衔接,其关键是某人何时外迁于何地寓居的事件,应在宗谱与支谱中同时记载,以备寻根查询。第三,支谱与支谱的衔接。表现在某人生有多子,他们又分别、或先后外迁各自寓居地(适而不返),此时应该在各自支谱之中均有记载(当然宗谱更应记载),以便日后互证。

4、怎样记载女性

千百年以来,谱牒都是以父系为主体世代相传的。而宗族的细胞结构是家庭,家庭的形成则是以夫妻为基础的,所以在谱牒之中,无疑有女性的记载,否则,无以形成家庭和家族。女性的记载主要表现在:完成婚姻关系后,其配偶载录娶配某氏(现在可录全名);夫妻

若生女,则在父亲名下记载生女名字;女成人若嫁,则书适婿某某。

5、对谱中的故丁怎样称谓

对亡故者按其年龄、身份、业绩等有各自所别的称谓,民间家谱修谱时对故者的界定称谓一般有如下几种:八岁以下称幼。幼死,为夭,或早夭;八至十六岁死,为殇;一般族丁死,称为殁、或称卒。现代修谱,因对国家有贡献者,根据其生平事迹特点,也可用如下称谓:为国家生存和民族危亡献身者,称殉国;为正义而献身者,称就义;为国为民战亡者,称牺牲;对无劣迹之成人亡故者均可称逝世。另外,族丁对享年的称谓,也有规则:六十岁以下成年人亡者,可称享年,不称寿年;自六十岁以上,既可称享年,又可称寿年。

6、人丁数目的记载

每届修谱,均应有本届人丁统计数目。人丁总数统计可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按各门、各房的人丁数目之和;第二种是按每一代的人丁数目之和。第三种是现丁与故丁的数目之和等等。统计人丁数目。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掌握每届修谱的宗族各支各代生息繁衍情况;第二,每届修谱力求人丁收全,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而往往不可能收全,本届为给下届修谱做一交待;第三,为正本清源,人丁数目与世系承接紧密结合,严防紊冒。

此次“集各支于大统,合全族之一本”的《孟子世家谱》续修,范围之广,工作量之大。为了高效率在有限的计划时间内完成续修任务,必须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要求、统一步调。关于怎样填写好《入谱登记表》以及续修政策怎样要求和布署,后面继续讲解。

谢谢大家。

第三篇:辛勤耕耘四十载教育世家谱新篇

辛勤耕耘四十载 教育世家谱新篇

——大仑中心小学颜迪迪老师先进事迹

人物名片:颜迪迪,男,1957年3月出生,1975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石狮市大仑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四十年。福建省教育学会会员、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会员。连续

担任十七届毕业班教学工作,启蒙培养了天使投资人、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十几次评为市、镇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荣获全国、省、市奖励,成绩显著。秉承良好家风,培养优秀后代,其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均为教师,在教育百花园里躬耕不辍,为教育世家再谱新篇。

一、秉承家风当表率

颜迪迪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亲颜天胜是石光中学一名数学老师,桃李遍天下,一家三代有8人从事教育工作,2005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世家”称号。颜老先生时常教育子女,务必牢记教师的身份,做与教书育人相称的事,朴实的语言,反映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心声。颜迪迪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耳濡目染父亲倾心教育、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勤俭节约、与人为善、敬老睦邻,使他懂得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当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先后大学毕业、结婚成家后,一对耄耋双亲长期与他生活在一起,作为家中老大,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他对双亲十分孝顺,赢得乡邻和亲戚的称赞。他有一双儿女,在祖、父辈的影响下,也报考了师范院校,工作后找的对象也是教师。他充分尊重子女的选择,他经常对子女、儿媳、女婿说:“是你们成就了教育世家,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动力。我们是教师世家,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教师的 1

规范。”这是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三代同堂,其乐融融。颜迪迪作为家庭第二代,肩负着照顾老人,培养后代的重任,他正确处理家庭、工作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好老师,不应该只顾学校,不顾家庭,只会工作,不懂生活,而是要事业、家庭兼顾。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好儿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好丈夫,在儿女眼里,他是一个好父亲。长期的家风熏陶,滋养了他温文尔雅、敦厚善良、宽容厚道、诚实守信、笃学勤勉、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学生、同事、家长眼中,他是一位好老师。但颜迪迪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不算是好老师,最多算是一名老教师——年龄大了的教师。但在旁人看来,对“老教师”却有另外的一种诠释。说他老,一是教龄长,至今已有四十年;二是资格老,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就在大仑中心小学任教;三是业务

精,尤其数学教学;四是热心肠,长期担任学校工会组长,关心教职工生活,为教职工办实事;五是口碑好,校内外一致称赞。

二、爱岗敬业写春秋

颜迪迪热爱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善言语,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把教书育人作为孜孜以求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在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环境下,他却能安之若素,坚定信念,不求名利,醉心于校园,陶醉于书香。他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有一次他生病了,病情比较严重,医生要求他要连续打点滴,这可让他犯难了,因为这意味着要请假好几天,怎么办呢,有病总不能不治吧?颜迪迪老师为了不影响工作,利用每天放学后到医院去打点滴,连续几天下来,输液的手都肿了,细心的同事发现了这个状况,关心地询问病情,建议他要及时休息治疗。颜迪迪笑了笑说:“没事的。”短短的三个字,道出了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情怀。他从未向领导提出过任何照顾要求,每年的评优考核,他从未特意去向领导提要求,向 2

同事打招呼以争取推荐资格;从未与同事争吵闹意见,从未因承担额外工作而感到委屈或不满……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老实本分、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的老实人。他把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事一丝不苟。他潜心教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堂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毫无夸张地说,颜迪迪的数学教学,在石狮是有一定名气的,他长期担任学校、学区(中心校)数学教研组长,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活动,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他的教学成绩,来自于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学生的全面研究,对教学方法的娴熟运用。他坚决反对搞题海战术,注重课堂效果。学生上他的课,已经成为一种享受。他多年来担任数学竞赛指导老师,为了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他指导的学生,不止局限在他自己教的学生,而是主动把全年段的所有参加竞赛的学生,一起集中辅导,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但他毫无怨言,当看到同事的学生成绩有进步了,所有的劳累都消失了。家访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学期都要组织,每次活动,颜迪迪都成了“抢手货”,

原因在于他对学生家庭熟,路途熟,更重要的他还是那些女班主任最合适的“摩托车工”,他与班主任挨家挨户进行家访,有时一次找不到家长,还要走第二趟、第三趟,直到与家长见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心中有大局,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几十年来,从不间断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提高业务能力。他参加泉州市中年教师数学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与同事代表石狮市参加泉州市第六届“中国梦·爱国情”教师集体朗诵比赛,荣获三等奖;参加凤里中心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荣获第一名。他把几十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与同事共享,热情指导多名青年教师,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已成为石狮、泉州市级教学骨干。说起颜迪迪对同事的帮 3

助,大仑中心小学的蔡老师深情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那年,蔡老师还是一位新老师,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公开教学活动,这可让蔡老师发了愁,经验不足,多次上台,又累又烦。在这关键时刻,颜迪迪老师帮了她的大忙,颜老师同她一起备课,设计教案,制作课件,使蔡老师圆满地完成了公开教学任务,蔡老师也获得了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

颜迪迪在学校里还是个大忙人,他担任学校工会小组长,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官”,很多人都敬而远之,可他却傻傻的一当就几十年。个中原因,在于他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心中有教师,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教职工生病或亲人去世,他一定去慰问,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教师们对学校有要求或建议,也喜欢向他反映,他也积极协调,尽量给教师满意的答复。为了拉近教师间的距离,增进教师的友谊,构建一支和谐、团结的教师队伍,寒暑假、过年,他都会组织工会小组成员及部分老师去走访同事家,增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他是教师心目中值得信赖的人,因此,学校如有什么工作不好推动,也通过他去落实,如每年的无偿献血活动,只要他跟教师们沟通后,大家都会乐意参加。由于他积极发挥工会的作用,凝聚人心,使学校成为一个温馨大家庭,学校工会被评为石狮市优秀工会小家。

得益于家庭勤俭节约教育的熏陶,颜迪迪在学校以勤俭节约出了名。学校课桌椅、门窗坏了,他二话没说,自己动手维修,既及时又省钱。每天下课后,他都要从教室一楼到五楼,每层巡视过去,检查日光灯、风扇是否已关。在食堂吃饭,他很注意节约,吃多少打多少,不浪费食物,这种“光盘”行动,有些老师感到有无形压力,吃饭时不敢与他同桌。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细小行为,使他赢得了良好口碑,2014年9月22日石狮日报以《勤俭节约的颜老师》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一滴水可以映出太 4

阳,正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颜迪迪正是以自身的言行,给人们竖起了标杆。

三、春风化雨育桃李

教师职业的崇高在于培养人才,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启蒙教育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书育人是光荣又艰巨的。颜迪迪老师怀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孩子们。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善交际,甚至多次婉拒领导要提拔重用的好意,这在常人看来有点“傻呆”。但正是这种“傻呆”,使他拥有了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颜迪迪的业务能力有口皆碑,为了让他发挥更大作用,当时的教委办领导有意提拔他到教委办当教研员,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没想到颜迪迪却不“领情”,他说:“我还是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喜欢教书单纯。”颜迪迪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只当教书匠,他最反感一提好教师,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不是病了,就是伤了,不顾家庭、不管孩子,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好教师的“标配”。他说,这样的老师能给孩子带来阳光的心态?自身心理不健康,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篮球场上,有他为教委办夺得全市教职工篮球赛小学组第一名的矫健身影;石狮市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上有他的快乐笑脸。他可以一头钻进书房,遨游书海,汲取知识的养分,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质量。他爱好灯谜,潜心研究,每有谜会,必有收获,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猜射灯谜,陶醉其中;他对围棋,情有独钟,钻研棋艺,废寝忘食,指导学生智斗黑白世界,总能“棋”开得

胜。他醉心园艺,把精心培育了二三十年的几十盆盆栽摆放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成为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他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推优补差。他以校为家,中午从不休息,把宝贵时间用在辅导学生功课上。他关爱每一位学生,5

对学生一视同仁,与学生亲如父子(女),他关心学生,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为此没少受到家人的责怪,但他仍不改初衷,最终还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有一位患脑瘫的女生,胆小自卑,刚到班里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接触,颜迪迪对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发动同学关心她、照顾她,使她得到集体的温暖。那位女生也把颜迪迪当做自己的亲人,以至于有一天颜迪迪外出听课,没给学生上课,该生一脸着急到处打听颜老师为什么没来学校,直到知道原因后,她才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外来工子女,颜迪迪也同样给予慈父般的爱。上六年级的小曾同学,来自外地,父母在石狮打工,无暇照顾快毕业的小曾,颜迪迪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把孩子接到家里吃住,直到小曾毕业。家里人起初很不理解,学生跟他非亲非故,家长也没有提出要求,何必自找麻烦?但颜迪迪却说,现在是六年级复习冲刺阶段,孩子生活环境不好,又是长身体的关键时候,缺少照顾,对孩子的学业和身体都不好,我们有能力帮家长一点忙,对孩子成长也有好处。就这样,颜迪迪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接送小曾同学上下学。小曾同学在颜老师家安心住下来,顺利完成了学业。小曾的家长每每提到这件事,都再三感谢颜迪迪爱生如子的善举。颜迪迪对学生的爱,是不分课内外的,每年寒暑假,他都要找几个学生来家里补习功课,这可不是违反明令禁止的有偿家教,这些补习都是免费的,正因如此,每到放假前,总有家长向他预定名额。在家长朴素的眼光里,颜迪迪俨然是一位有水平的的好老师,以前他教过的学生已经有了第二代,家长们都以自己的孩子能再让颜老师教为荣。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九章杯”数学竞赛、福建省“小火炬杯”数学竞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多人次获奖;指导学生参加石狮市小学生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灯谜竞赛、围棋比赛,有几十人次获奖。这些荣誉的取得,凝聚了颜迪迪的无数心血。学生们对老师的 6

辛勤劳动,心存感激,同学们毕业后,经常到家里拜访,组织同学联谊会,也把最亲爱的颜老师拉到微信群里。

四十年的辛勤躬耕,培育了无数桃李,中国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北京联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的启蒙老师就是颜迪迪。蔡文胜在大仑中心小学就读期间,颜迪迪就发现了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他悟性高,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辨,有股不服输的劲儿。颜迪迪有意识地培养他,为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能成人成才成功,这是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心愿。颜迪迪教育培养了多少学生,他也无法具体统计,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总还念念不忘他们的颜老师。付出终有回报,而这种回报是不需要学生用财物来表达的。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精湛的业务,是教师的育人素质,一名普通教师,很好的把二者合为一身,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让我们再次记住他,他就是大仑中心小学的高级教师颜迪迪。 第四篇:如何写家谱

一、关于“家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

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

家谱、族谱的雏形。 二、历史上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

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㈠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㈡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

径方可探幽。

㈢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

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㈣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㈤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

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㈥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

之内。

㈦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

几卷。

㈧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㈨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㈩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

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

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三、现当代家谱内容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

很多人并不知道。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是最全的,他的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这完全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谱,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错,再往前的就不

一定有说服力了。

作为一个完整的家谱,在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

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

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图片、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

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 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四、如何写家谱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看看,80%的都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记录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几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现在不写,你的孙子还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孙、玄孙恐怕就很难说了。

对于家谱,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首先是赶快问你的爷爷或爸爸,一般来说,每个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几代,而你的爷爷自然能

帮你把祖先提高两代。

第二步。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坟,通过墓碑碑 文也能查到一些资料。

如前所述,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当然写现在人是很难的,众口难调,不管怎么写,通常

总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 第五篇:家谱学

家谱学.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家谱学.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家谱学

基本术语

世系表:血缘数据库。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谱名:辈份代码。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谱:家族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图像:必要装饰品。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家谱上的条形码。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

谱序:序言。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续后篇。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

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谱堂号:图腾。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余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有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简单地说,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房支是相对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对房支是公,房支相对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宗族内的利益分歧通常发生在房支之间。但在宗族认同很强的村庄,宗族不会允许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内各种亲疏远近关系的表达,从而使宗族内部有了团体格局的样子。

谱例: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

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

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

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1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3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体例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讚、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讚、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

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2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5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

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3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6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的纂修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的一件大事了。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族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撰写部分内容或题写序言,如欧阳修撰有《欧阳氏谱图》、苏洵撰有《苏氏族谱》、曾肇撰有《曾氏谱图》、王安石撰有《许多世谱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谱》等。其主要目的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1.家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

时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礼祖先前,家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在的得修谱、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

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房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如贵州黄平县新州镇周家山《周氏族谱》除记载周瑛的传记外,还收了他的诗词、散记和其它文字,并对他的著作《草庭类稿》予以介绍。

(11)辑录与族人有关的其它材料 (12)辑录族人墓表、墓志、墓铭等材料

家谱资料的收集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方面是现有家族成员变动情况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已故家族成员资料的收集,这两方面的工作艰苦而细致。只有将重修、续修家谱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得扎实、有效,才有可能修成一部资料全面、引证广泛的好的家谱。

2.家谱的纂修纂修家谱是家族、宗族的一件大事,根据家谱资料记载,纂修家谱须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重修、续修家谱的时间古无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的,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几年一修的,还有由于兵荒、灾疫、迁徙等原因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

纂修家谱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谱机构,即所谓的家谱编委会或谱局,由族长担任主修。编委会通常由主修、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组成。编委会的人数多少主要依据家族、宗族的大小而定,由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较大的编委会如《张氏统宗世谱》编委会人数达二百四十八人。

有些家族则延请谱师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来纂修家谱。延请谱师来纂修家谱,诚然能对家谱的体例、格式、文字等有所保证,但由于谱师出于谋利或其它原因,在纂修家谱时常常“捏造谱牒”,“附之贵显”,“其先莫不由王侯将相而来”,使一些家族的家谱严重失实,形成“赝作”。

家谱编委会即谱局成立之后,即进入纂修族谱的实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二:一为收集资料,一为筹集经费。收集资料一如前述,

此不赘言。经费来源一般是来自族产收入,如族田、祭田及春它田地的收入,族内公共财产出租给个人的收入等。除此而外,每个如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女子因不上谱,故不必交纳)。经费的第三个来源是族中一些有钱成员的捐助。较大的捐助来自族内有较高经济地位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官职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富裕商人,他们为了在家谱中多占些篇幅以光宗耀祖和显及后代,常常用较大的经遇资助修谱来达到目的。

一些家族每次续修族谱筹集到的经费往往不够用,只好修完为止,不能刻版印刷。

一俟经费筹集就绪,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这在谱学中称为“开局”。首先要拟定修谱凡例,一般是依据旧谱凡例根据时代需要而增加删减。凡例定下来后,要张榜通告族内成员,使他们明确此次修谱的编修宗旨及基本体例。书稿编好后,即请人认真刻写和印刷,临修、校阅负责审核和校对。

一部家谱经过这些程序后才算修竣。装订完毕后,谱局再次张榜通知族内成员,然后择定吉日,锣鼓开道,鞭炮齐鸣,以大轿将修好的新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做“出谱”。再择定吉日,举族男丁不论老幼,均沐浴更衣,穿着一新,虔诚地对家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拜谱完毕后,族长拿出朱笔开始发谱,一般是每房一部,祠堂留一部。谱领完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于当晚举行盛大宴会,所有参加礼拜的人,都可按着尊卑长幼的顺序入座就餐。

综上所述,家谱的纂修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有全而翔实的资料,又要求有充裕足够的经费,这样才能修出一部比较象样的家谱。“盛世修志”,家谱的纂修和地方志一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时奢谈家谱,只能是望梅止渴或水中望月,是极不现实的。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十方清静 [4楼] 发表于:2010-

03-20 16:31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4 精华: 337 发帖: 23083 威望: 3838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beij 注册时间:2009-04-07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