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大祭.(jì) 勿施.于人(shī) 雍.虽不敏(yīnɡ) B.樊.
迟(Fán)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
(táo) C.举伊.尹(Yī) 其恕.乎(shù) 能济.
众(jì) D.近取譬.
(bǐ) 弘毅.(yì) 长处.
乐(chǔ) 解析:A项,“雍”应读“yōnɡ”;B项,“陶”应读“yáo”;D项,“譬”应读“pì”。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从事、实行。 B.出门如见.大宾 见:看见。 使民如承.大祭 承:承当。 C.在邦无怨. 怨:埋怨,责怪。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已:停止。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约束。
知者利.
仁 利:利用。 解析:A项,归:称许、赞许。B项,见:接见。D项,约:贫困。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不可以长处乐.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 A.乡也吾见于.
夫子而问知 B.仲尼岂贤于.
子乎 )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解析: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范围,从。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比;C项,介词,表对象,对。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 目:条目、详情。 .B.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诸:诸多。 .C.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D.尧舜其犹病诸 .
远:疏远。 病:担忧、忧虑。
解析:B项,诸:“之于”的合音。 答案:B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为政,焉用杀富哉言乎B.{
壮士!能复饮乎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C.{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
学不可以已
解析:C项,连词,表并列,并且。A项,语气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B项,语气词,表感叹,啊/语气词,表疑问,吗。D项,语气词,啊/动词,停止。 答案:C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以达风行草偃之效。
D.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解析:D项,根据原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可知,只要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就可被称作“仁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不单纯是“仁人”,而是“圣人”了。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参考答案:(1)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2)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
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路性鄙,好勇力 性鄙:性情粗朴。 B.子路后儒服委质 ..C.遂结缨而死 ..D.恭以敬,可以执勇 ..
委质:带着礼物。 结缨:上吊而死。 执勇:驾驭勇武的人。
解析:C项,结缨:系好帽缨子。 答案:C
10下列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子路懂礼、守义的一项是 ( )
①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②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③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④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⑤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⑥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③⑤句均表现其懂礼、守义。②句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④句反映了子路的谨慎,⑥句是写子路的爱好和经历。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还欺负过孔子,但是,孔子不计前嫌,以礼教导他,最终使他成为懂礼之人。
B.子路勇于行动,听到就干,但他过于鲁莽,只听单方面的言辞就判决案子,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
C.子路跟从孔子学习,学会了如何处理政事,懂得礼节,坚守正义,能管理千乘之国的军政事务,很有才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只登堂未入室。
D.卫国出现动乱,别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子路本来在外有事,听到消息急忙赶回,城门已经关了,别人劝他不要惹祸上身,他却不顾自身危险,挺身而出,要惩治叛贼,但寡不敌众被杀。 解析:B项,“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无中生有,文章中是说子路诚实正直,打官司的人都跟他说实话,所以子路只要根据一方的话就可以判案。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3)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参考答案:(1)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2)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3)蒉聩和孔悝合谋作乱,他们到孔悝家商议,于是和同伙袭击卫出公。 三、表达交流
13《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解析:本题要求借鉴圣人智慧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谈。答题时一定要抓住观点,围绕自己的实际来组织材料。同时要注意“句式工整”“语言简明、得体”的要求,句式上要运用整句。
答案:示例(1)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
(2)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①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子罕》)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
(《论语·八佾》)
注①麻冕:麻做的丧帽。②易:铺张。
孔子一方面强调“复礼”,一方面又主张摈弃“奢礼”,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克己复礼”主要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纷乱社会环境提出的。而“麻冕”虽符合周礼,但较为奢侈,用“纯”替代“麻”做冕的材料,比较节俭,也并不妨碍哀悼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并没有违反礼的本质要求。孔子赞成众人的做法,表现了他为人处世的通权达变。正是这种变通,使人类文明得到不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