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

来源:二三娱乐
粗辨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

内容摘要: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位

巨人,梳理他们理论上的异同自然意义重大。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的悲剧理论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过失说、冲突论 正文:

要对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进行比较,首先就要比较二者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的理论。他们都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冲突的出现。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持“过失说”的观点。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另一方面又认为悲剧人物遭受厄运是由自己的某种过失或人性弱点造成的,悲剧人物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与我们相似。因此,遭殃是必不可免的。亚里士多德这种祸不完全自取,又有几分自取的所谓“过失说”。“过失说”道出了悲剧的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亚里士多德理想的悲剧人物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而黑格尔则将悲剧的发生归结于伦理冲突,提出了“悲剧冲突论”。伦理实体通过情致作用于悲剧人物.于是人物之间,不同的人物性格之间,不同人物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之间发生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有三种最常见的类型,第一种是由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导致的冲突。但他认为这种悲剧冲突还只是外在的自然力量,是一些偶然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悲剧意义,还构不成真正有价值的悲剧冲突。第二种是有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但这种冲突又只是天生情欲,仍属外在的自然力量,在心灵的旨趣和矛盾中仍不是本质的东西,故而只能构成悲剧冲突的基础和背景,不能构成本质

性的悲剧冲突。第三种是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这才是最理想的悲剧冲突。黑格尔认为,“在这些事例的冲突中,要点在于当事人所征求的对象本身是道德的,真实的,神圣的”。也就是说,就人物各自的立场来看,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其行动都有正确的理由,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一理想的实现,又必然会破坏或损害其对立面,因而它们又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因此这样的冲突也就最能表现悲剧。

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在关于悲剧人物性格方面的观点也有着可比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今天的人”指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普通人,悲剧人 物则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们“„„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劳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他们出身名门、声名显赫,在陷入悲剧之前一切如意,邪恶或罪恶的事与他们无关。虽然不是道德的楷模和典范,但他们从来不参与作奸犯科的事,偶尔有失误也非有意为之。而是无心之过。这样的人的确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们衣食无忧、前途无量,性格善良:又没有缺陷,堪作普通人向往的模范与奋斗的榜样。所谓性格上没有缺陷的好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性格好,为人善良, 二是性格佳,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提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三是性格多元统一,一个人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这些多元的性格因素应该为一个主要的元素统摄,从而做到性格的多元统一,寓丰富性于整一性当中。黑格尔也主张人物性格应该是特殊、明确的。丰富的人物性格之所以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就在于这诸多的性格因素中一种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其它闲素则起着烘托、陪衬作用,从而形成了主次有别、重点突出的特殊、

明确的人物性格。 四是性格前后一致, 即使性格前后不一致,也要寓一致于不一致当中。黑格尔也主张人物性格应该多样统一。一方面人物性格是丰富多彩的;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还要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黑格尔也主人物件格应该是坚定一致的。伦理力量的普遍性与必然性通过情致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坚定一致性:体现、代表某种普遍伦理力量的情致是人物性格的中心,人物性格的塑造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也即须忠实于情致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从而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坚定一致性。在三、四两点上,黑格尔继承了亚里七多德的观点。亚里土多德和黑格尔都存在一种倾向:否定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亚里士多德犯这种错误是凶为他强调悲剧人物应该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因此这些个悲剧人物一出场就应该是又好又成熟的形象,是未经悲剧情节磨练的成品。黑格尔则是因为他的伦理中心说紧密相关在黑格尔看来,人物性格不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共同决定的,而是由伦理力馈通过情致与人物结合决定的。

在悲剧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方面,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这种“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就是悲剧效果,是悲剧给人们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还只是悲剧最直接的效果,而在这种直接效果的背后还有悲剧给人们带来的间接效果,这就是“陶冶”,也即“净化”。通过悲剧来净化人们悲悯和畏惧。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格言作了新的解释,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单纯的畏惧和悲剧的同情之上还有和解的感觉,这种威觉是悲剧通过永恒正义的景象而提供的,永恒正义有绝对的权力来处理各种片面的目的和情欲的相对的权利,因为它不能容忍按自己的概念来说本来是和谐的伦理力量,在其中的现实生活中胜利地不断发生矛盾冲突并把这种情况保

持下去。”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结局并不是单钝的否定,而是通过否定最后达到肯定。实际上,随着悲剧主人公受惩翻而遭到否定的,并不是他俩所代表的论理原理本身,而只是它的片面性。通过对这些片面性的否定,真正的论理实体就建立起来了,于是冲突就在矛盾的“和解”中消失,达到新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 邱紫华,著 。 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12

【2】 亚里士多德。幺大中,罗炎编著。辽海出版社,1998.10

【3】 西方文论。孟庆枢,杨守森主编;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六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